我校学子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首获特等奖

11月20日下午,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广东工业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联合承办的第十四届“挑战杯”中航工业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广东工业大学体育馆闭幕。我校代表队荣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同时获得“累进创新奖”银奖1项。这是我校首次在此项赛事中获得特等奖,同时也一举刷新了我校参加“挑战杯”竞赛的最好成绩!

十年磨一剑:创新人才培养喜结硕果

本届“挑战杯”竞赛自今年1月启动以来,全国共有2000余所高校向所在省区和全国大赛组委会提交作品,作品涵盖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能源化工、生命科学、数理、法律、哲学、社会、管理、经济、教育等11大学科,参赛作品近2万件,参赛学生达200多万。最终有318所高校的783件作品进入终审决赛。广东省选送的78件参赛作品经过网络评审、集中复审层层选拔,有57件入围终审决赛。

我校作为发起高校,此次选送的6件参赛作品全部顺利入围。经过封闭评审、现场质询和公开答辩等环节的激烈角逐,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研究生韩兵、彭强、刘延国、李若朋的作品《龟裂模板法制备柔性透明导电薄膜技术及应用》获得特等奖(本届竞赛特等奖不超过作品总数3%,全国仅30所高校摘得特等奖),这也是我省近十年首次获得全国“挑战杯”竞赛能源化工类特等奖,体现了我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下,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高水平大学,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结出的硕果。

挑战新征程:华师军团展示良好风貌

终审决赛期间,校党委副书记刁振强带队,我校参赛作品作者、指导老师和各学院党委副书记、团委书记、学生代表组团参赛观摩,并出席了本次竞赛终审决赛开幕式和作品展。我校作为竞赛发起单位,还参加了竞赛组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参赛团队于11月16日入馆布展,在随后四天的展示过程中,我校6件作品的展台受到在场多所兄弟高校领队、参赛师生和多家参展企业代表的驻足关注。在11月18日至19日的现场问辩环节中,作者们沉着应对,出色发挥,广州电视台对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生罗奕昕等同学的作品《劳动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答辩情况作了报道。11月20日,我校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研究生周敏等同学的作品《基于电润湿原理的彩色动态“类纸”显示器件》在交易会签约仪式上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

厚积而薄发:全校联动协同培育人才

我校历来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追求卓越、自主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把以"挑战杯"为龙头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为列入创新人才培养的总体构建之中。学校从2002年起成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拨出专项经费,在全校范围内设立学生课外科研课题立项(总数至今已超过1600项),并于2004年开始举办校级“挑战杯”竞赛(至今举办六届),建立了国赛、省赛、校赛的三级竞赛机制,形成了学校领导重视、部处学院协同、师生联动促进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体系。

2015年初,校党委胡社军书记主持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挑战杯"省赛承办工作,并指导制定承办方案。刘鸣校长主持召开我校“挑战杯”工作推进会并作动员,全面启动省赛筹备工作和全国赛备战工作,校党委副书记刁振强、副校长朱竑、副校长沈文淮,相关部处负责人,各学院党政领导出席会议,研究“挑战杯”竞赛整体推进方案和下一阶段重点工作。

自10月份以来,我校对入围竞赛终审决赛的6件作品进行完善,学校11月初召开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赛前动员会,副校长朱竑出席会议并讲话;校团委联合科技处、社科处、学生工作部多次邀请专家到校进行作品指导,为作品把脉会诊;学校、学院举办多轮校内预答辩,多方努力提升参赛作品质量;各参赛作品指导老师加班加点对作品进行后期指导完善,参赛团队精心准备了各自的展示材料并模拟全国决赛会场要求布置,实战演练决赛过程。

此前为更好地备战全国“挑战杯”竞赛,激发师生参与科技创新的源动力,培育并展示我校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成果,学校拨出专项经费,教务处、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处、财务处和校团委共同设立挑战杯“金种子”项目,加强“金种子”平台建设;并积极推动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激励和考评机制创新,设立“挑战杯”奖励专项经费。各学院根据学校的“金种子”项目的相关要求,设立了院级的“金种子”项目,对“挑战杯”竞赛设立了学院的奖励,配套激励制度鼓励青年师生共同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成果明显,本届全国“挑战杯”竞赛获奖的作品就有5项来自挑战杯“金种子”项目。

附:

我校在第十四届“挑战杯”中航工业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

获奖情况一览表


作品名称

类别

团队成员

指导老师

奖项

龟裂模板法制备柔性透明导电薄膜技术及应用

科技发明制作B类

韩兵、彭强、刘延国、李若朋

高进伟

胡小文

袁 冬

特等奖

氮杂环羧酸-金属框架配合物的合成与功能化研究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丁雨佳、尹文霞、张秀霞

林晓明

二等奖

代 孕问题及其法律规制研究---以广州地区为例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郑嘉琦、江瑾、耿静雯、魏凌、曾鹏程

侯 巍

二等奖

劳动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罗奕昕、陈海文、陈创坤、钟建威、陈美伶、林津裕、黄日宽

魏下海

董志强

二等奖

基于电润湿原理的彩色动态“类纸”显示器件

科技发明制作A类

周敏、王美红、田方超

周国富

唐 彪

 Robert 

  Andrew  

Hayes

三等奖

基于优化MOOC教育传播策略的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美25个地区1550个样本调查报告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马瑞、林晓凡、吴晓璇、刘志纯、王祥金

徐福荫

吴鹏泽

三等奖、

累进创新银奖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校学子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首获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