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 D13-1

计划分13次阅读并写作完毕,1日书休并写复盘笔记。

本书作者是毕业于哈佛大学,麦肯锡第一位女性咨询顾问芭芭拉 明托。
这本书副标题是: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
作为读者我的疑问是:人大脑的思考模式是不是只有金字塔结构?看起来简单的像三角一样的模式,真的能够涵盖以上三项活动吗,内部的结构是什么呢?

全书分四篇:

  • 表达的逻辑
  • 思考的逻辑
  • 解决问题的逻辑
  • 演示的逻辑

第一篇 表达的逻辑

CH1 为什么要用金字塔结构?

作者从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入手:

大脑的特点:

自动组织-同时发生-寻找共性-联想;
短期记忆容纳规律-自动归类/分组-预期性准备-思维力有限

  • 自动将发现的所有事物以某种秩序组织起来:
    大脑认为同时发生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某种关联;
    大脑将其认为具有“共性”的任何事物组织在一起(某种相似的共同点或所处的位置近)
    大脑会联想;

  • 大脑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约7个以上记忆项目;
    当大脑发现需要处理的项目超过4个或5个时,就会开始将其归类到不同逻辑范畴中去;

  • 受众的大脑只能逐句理解作者(演讲者、培训讲师)表达的思想,他们假定一同出现的思想在逻辑上存在某种关系;
    他们会自动从中寻找共同点;如果不被预先告知,很可能认为一组思想之间没有关联;

  • 大脑进行预期性准备,推测未明确表达中心思想的一番话背后的含义,假设某种原因,并据此调整思路;

  • 无论读者智商多高,他们可供利用的思维能力都很有限;
    一部分脑力用于识别和解读读到的词语,一部分脑力用于找出各种思想之间的关系,剩下的用于理解所表述思想的含义;
    通过有效的方法表达思想,可以减少读者用在前两项活动上的时间,用最少的脑力理解你表达的意思。

自下而上思考
  1. 文章中任一层次的思想必须是对其下一层次思想的概括总结
    将较具体的思想概括抽象为新的思想
  2. 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范畴
    检验:能否用单一名词表示该组所有思想
  3. 每组中的思想必须按照逻辑顺序组织
    演绎,时间(步骤),结构(空间),程度(重要性)

在开始写作之前,先将思想放入金字塔结构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字塔原理 D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