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参考
观经疏[1]传通[2]记
释良忠[3]述
观经[4]玄义分[5]传通记卷第一
本曰[]:“观经玄义分卷第一 沙门[]善导[]集记”。
将释疏文,大分为二:一、先解题名;二、次分别文。
先解题二:初释疏题,次解撰号[]。
————————————
[]观经疏:即《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创宗之作,结合《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阐释《观经》玄义,承接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净土思想,在净土门内细判要门、弘愿,广引圣道诸行归入净土,进而舍杂归专,归命弥陀救度。
[]传通:传者相传也,通者弘通也。教法传自先师(净土宗二祖辨长),弘通于后代弟子。良忠《选择本愿决疑钞序》云“传者传先师也,弘者弘于遗弟也。”传弘、传通,各举“弘通”之一字。
[]释良忠:日本净土宗第三祖,承继净土宗二祖、镇西派开祖辨长正统,大成净土宗教学。
[]观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略称,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之一,南朝宋畺良耶舍译。内容包括十三定观、散善三福、九品往生等,由定散二善导归称名念佛。
[]玄义分:善导大师著《观经疏》解释《观经》,分为四卷,第一卷即《玄义分》,总说观经要义,兼破诸师谬解。“玄义”,幽玄义旨。
[]本曰:引述《观经四帖疏》原文,或说明所要解释《观经四帖疏》的文句范围。
[]沙门:梵语Sramana的音译。出家修道者的通称,意译为“勤息”,勤修息烦恼之意。
[]善导:善导大师(613—681),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俗姓朱,唐初山东临淄人(一说安徽泗州人),幼年出家,受具足戒后与妙开律师共阅《观无量寿经》,喜净业易行,乃转修十六妙观,亲证三昧,见极乐胜相,备在目前。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大师到石壁山(今山西交城)玄中寺参礼道绰大师,得《观无量寿经》奥义。道绰大师寂后,返终南山悟真寺,创立净土宗,并于长安实际寺、光明寺、慈恩寺大弘法化,士女奉者无数,尊为弥陀化身。著有《观经四帖疏》《观念法门》《法事赞》《往生礼赞》《般舟赞》。
[]撰号:佛教的论释疏记等著作,在书名下面标注撰述人的名号。
————————————
初释题中:
言“观经”者,所释经。
“玄义分”者,能释名。经名中所以略“无量寿”,恐繁文故,如云《法华文句》[1]等。
————————————
[1]《法华文句》:《妙法莲华经文句》的略称,又称《法华经文句》《文句》《妙句》等,天台大师智顗在南朝陈代祯明元年(587年)于金陵光宅寺讲述,灌顶法师笔记,对《法华经》作逐句解释,法华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之一。
————————————
又,诸师标此经题名,具略不同。所谓净影[1]、嘉祥[2]、天台[3]不略题字。《龙兴记》[4]上卷具题[5]经名,下卷略云“观经记”。《道訚疏》[6]上下俱题“观经疏”。法聪[7]始题[8]具云“释观无量寿经记”,奥题[9]略云“无量寿经记”。又,《五会赞》[10]云“新无量寿经明十六观”。《新修传》[11]云“得无量寿经即便诵习于十六观”。此等皆是人师[12]意乐,更无别义。
————————————
[1]净影:代指隋朝净影寺慧远大师,世称“释义高祖”。
[2]嘉祥:代指隋朝嘉祥寺吉藏大师,三论宗开宗祖师。
[3]天台:代指隋朝天台山智顗大师,天台宗开宗祖师,世称“智者大师”。
[4]《龙兴记》:一说唐朝香积寺净业法师所著《观无量寿经记》(略称《观经记》),释义多引唯识教理。
[5]具题:“具”,完备;详尽。“题”,书写;题署。
[6]《道訚〔yín〕疏》:道訚法师所著《观经疏》。道訚,唐代净土宗僧人,随学于道绰大师。
[7]法聪:唐朝僧人,著《观无量寿佛经记》(略称《观经记》)解释智者大师《观经疏》。
[8]始题:开篇题名。
[9]奥题:文内题名。
[10]《五会赞》:《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的略称,又作《五会法事赞》,唐代法照大师撰述,略示五会念佛法式。
[11]《新修传》:《新修净土往生传》的略称,又作《新修往生传》,宋代王古居士增补戒珠法师《净土往生传》而撰述,记述历代往生净土事迹。
[12]人师:做为他人之师的人。
————————————
“玄”者,幽远、深妙二义。《玉编》[]云“‘玄’,幽远也,妙也”。“幽远”者,文前立七门,粗显经大旨,是对文句消文委曲[]。“深妙”者,垢障凡夫,乘佛本愿[],不假断证[],直入报土[];加之散善自说[]、三辈偏散[]、九品唯凡[]等,此亦对于文句消文,句逗[]为先,故不专赜[]。故先师[]云“天台[]发得法华三昧故,悟《法华》深义,而立《法华》玄义;善导发得念佛三昧故,悟《观经》奥义,而立《观经》玄义也”。
————————————
[]《玉编》:日本明治时代以《玉篇》(或称《玉编》)为名的辞典。
[]消文委曲:“消文”,消解文句。“委曲”,委曲详尽,详细周密地介绍来由和始末。
[]本愿:指第十八念佛往生愿。
[]断证:断惑证果。
[]直入报土:因为乘佛愿力,凡夫念佛可以径直往生极乐报土。善导大师《观经疏》言“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报土”,酬报因位愿行所得万德庄严的净土。
[]散善自说:《观经》散善三福,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善导大师《观经疏》言“定善一门,韦提致请;散善一门,是佛自说”“三福九品,名为散善,是佛自说”。善导大师《般舟赞》言“定善一门韦提请,散善一行释迦开”。“散善”,不必入定所修诸善,用以回向求生极乐净土。
[]三辈偏散:《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文,侧重散善。“三辈”,《无量寿经》所说往生弥陀净土的上中下三类根性的众生。《无量寿经》言“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华烧香……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
[]九品唯凡:《观经》九品往生的众生,只有凡夫,没有圣者。善导大师《观经疏》言“但此《观经》,佛为凡说,不干圣也”。善导大师《观念法门》“又如《观经》九品云,一一品中所告众生者,皆是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五浊凡夫遇善知识,劝令生信、持戒、念佛、诵经、礼赞,决定往生”。“九品”,《观经》将众生大分为九种品类,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众生,皆是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
[]句逗:同“句读〔dòu〕”。①中国古代文章没有标点符号,用圈(相当于句号)和点(相当于逗号)来标记文句中停顿的地方,称为“句读”。②诵读时文句中停顿的地方,也称“句读”。③“句”,语意完整的文段。“读”,语意未完、语气停顿的小段。
[]赜〔zé〕:深奥,玄妙。
[]先师:已故的老师,此处指日本净土宗二祖辨长。良忠《选择本愿决疑钞序》云“弟子忝禀先师面,会之芳谈。”
[]天台:此处指天台大师智顗。
————————————
或云:智光[]云“玄者,先也”。知“玄义”者,文前之意。
或云“玄义”者,《群疑论》[]云“‘玄’者,幽玄也”。准此,今“玄”唯是幽玄义,而非深奥义。所以者何?七门义幽,故对文句细判,立“玄”名也,如《法华玄义》[]对文句委曲。若言深奥义者,可是文句浅近义耶?若不对文句,直名玄义,可是深奥义。
今云:《群疑论》“幽玄”之言,非但幽远,亦是深妙。彼文云“‘搜’者,搜求也;‘玄’者,幽玄也。搜其幽玄旨趣,净秽两相冥然同在一处,不可分成二处也”。又云“亦可净秽相殊,其体无二;搜其实体,唯是一如:故言‘搜玄即冥’”(已上)。上幽远义,下深奥义。何存一义,非一义耶?例证又何?《法华玄义》亦深妙义,谓《玄》[](一)云“玄悟法华圆意”。《释签》[](一)云“‘玄悟法华圆意’者,五义释经,统收五味,故名为‘玄’;非兼非带,开废诸典,名为‘圆意’”。又,《记》[](一)云“全迷玄文大旨,而欲以文句消经,固蔽理观深微”(已上)。此等文顺深妙,若言《法华玄义》非深妙义者,何处所释?未见其文。
————————————
[]智光:公元709-780。日本元兴寺三论学者,日本最早净土教家,著名智光曼陀罗之作者。智光的著述中现存的仅有《大般若心经述义》《净名玄论略述》,此外还有《大般若疏》《中论疏述义》《法华玄论略述》《盂兰盆经述义》等。净土教相关的著述有《无量寿经论释》《观无量寿经疏》《四十八愿释》。
[]《群疑论》:《释净土群疑论》的略称,《宋僧传》称之谓“决疑论”,七卷,唐代千福寺怀感大师撰述。其注解有《探要记》十四卷、《群疑论钞》二十卷。
[]《法华玄义》:《妙法莲华经玄义》的略称,又称《法华经玄义》《玄义》《妙玄》,天台大师智顗在隋开皇十三年(593年)于荆州玉泉寺讲述,灌顶法师笔记,法华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之一。
[]《玄》:《法华玄义》。
[]《释签》:《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的略称,又称《天台法华玄义释签》《法华释签》《玄义释签》《玄签》《释签》等,唐代湛然法师(711—782)著于广德二年(764年),笺释《法华玄义》。
[]《记》:《妙法莲华经文句疏记》的略称,又称《妙法莲华经文句记》《妙法莲华经文句疏》《妙法莲华文句疏记》《法华经文句记》《法华文句疏》《天台法华疏记》《文句记》《妙乐记》等,唐代湛然法师(711—782)撰述,注释天台大师智顗所作法华三大部中的《法华文句》,而与同为湛然所著的《玄义释签》《止观辅行传弘决》共为天台宗基本典籍。《法华文句》原本仅将《法华经》略为分科,湛然更将之细分科段,并将释意不明之处逐一解释。
————————————
“义”者,《戒度记》[]云“‘义’,宜也,(乃至)符机宜[]”。《论注》[](上)释“大义门”名,云“‘门’者,通大义之门也;‘大义’者,大乘[]所以也”(已上)。“所以”者,由也。“由”,道理也,与“宜”意同。又,五常[]中“义”,断也,判也。
“分”者,《玉》[]云“半也,施也,别也,限也,分齐也”(今用别、限、分齐之训[])。是则“玄义”者,对后三义;“分”者,对后依文分:故名“玄义分”。
“卷”者,卷舒。
“第”者,次第。
“一”者,首也。《续高僧传》[]云“‘第’者为居,‘一’者为始”。
总而论之,“玄”等三字,虽属能释,而细判者,“玄义”是经之玄意,“义分”即释义名,此乃述经“玄义”之“义分”也。
————————————
[]《戒度记》:《观经疏正观记》的略称,解释元照律师的《观经义疏》。戒度,南宋律宗僧人,字拙庵,受业于栖心寺,跟随元照律师学习《四分律》。晚年住余姚极乐寺,一意西归,病中作遗书告别道友,命众诵《观经》,诵至真身观时,厉声念佛,跏趺而化。
[]机宜:事理。
[]《论注》:《往生论注》的略称。《往生论注》,北魏昙鸾大师对“净土三经一论”之“一论”——《往生论》的注解,传承印度龙树菩萨、天亲菩萨的净土思想,确立净土宗正依经典,构建净土宗理论体系,是净土宗的奠基之作。
[]大乘:梵语摩诃衍,译为大乘。“乘”,旧读shèng,交通工具之意,比喻能够运载众生从烦恼此岸到达觉悟彼岸的教法。大乘行者不满足于自身解脱,更致力于救度一切众生。大乘佛法以救世利他为宗旨,以成就佛果为目标,犹如大车大船能够运载芸芸众生到达彼岸。
[]五常:儒家所主张的五种道德修养——仁、义、礼、智、信。
[]《玉》:《玉篇》的略称。
[]训:解释词意。
[]《续高僧传》:又称《唐高僧传》,唐代道宣著,共计三十卷。为衔接梁《高僧传》,至唐贞观十九年(645年)止,凡144年间之僧传。全书立十科,本传414人,附传201人。
————————————
问:《玄义》[]唯一卷,何云“卷第一”?
答:四卷中居始,故为第一。谓《玄义分》即第一,乃至《散善义》即第四也。《灌顶经》[]有此例,诸经品品亦可准例。
问:一部四卷,总名如何?
答:可名《观经疏》。“疏”者,释经之通名。故智证[]将来[]《八帙抄》[]云“善导和尚《观经疏》四卷”。遵式慈云[]《往生略传》[]云“善导造《观经疏》一卷”。《戒度记》(上)云“所述不出天台、慧远[]、善导,并有章疏行世”。《选择集》[]云“善导《观经疏》者,是西方指南、行者目足[]也”;又云“举世而称《证定疏》,人贵之如佛经法”。
亦可名《观经义》,以通四卷有“义”字故。
亦可名《观经要义》,以下文云“欲出此《观经》要义”故。
————————————
[]《玄义》:即《玄义分》。
[]《灌顶经》:《大灌顶神咒经》的略称,又作《大灌顶经》,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由十二部小经所成。此十二经各就其功德而有“佛说灌顶”四字,故称《灌顶经》。其中,《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与达摩笈多所译《药师如来本愿经》、玄奘所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为同本异译。本经被疑为梁代以前所作伪经。
[]智证:日本天台宗寺门派开宗祖师圆珍(814—891),曾入唐游学五年。
[]将来:带来,取来
[]《八帙〔zhì〕抄》:又作“八轴书”,智证法师从大唐带回的八类经典。“帙”量词,一套线装书。原意是用布帛制成装书的封套。
[]遵式慈云:(964—1032)宋代天台宗山家派代表人物(另一位代表人物是知礼)。台州临海(浙江宁海)人,法名遵式,真宗赐号慈云。曾于普贤菩萨像前燃一指,誓传天台教法。于四明宝云寺宣讲《法华经》《维摩经》《涅槃经》《金光明经》,并集僧俗专修净土,有关净土念佛忏仪的著作甚多,世称“慈云忏主”。
[]《往生略传》:志磐法师《佛祖统纪》言“(慈云)为杭守马亮述《净土行愿法门往生略传》”。“往生”,舍此往彼,莲花化生。此世在娑婆世界命终之后,前往极乐世界莲花化生。
[]慧远:慧远大师(334—416),东晋庐山白莲社创始人。雁门楼烦(山西崞guō县)人,十三岁游学于许昌、洛阳,博通六经、老庄之学。二十一岁偕弟慧持于太行恒山(河北曲阳西北)听道安大师讲《般若经》,颇有领悟,感叹“儒道九流皆糠秕”,遂与弟共投道安座下剃度出家。东晋太元六年(381年)南下庐山,住东林寺讲说般若性空之学,弟子甚众。元兴元年(402年),与刘遗民等百余同道创立白莲社,共期往生西方净土,三十余年未曾出山。元兴二年,著《沙门不敬王者论》,使晋室重臣桓玄放弃欲令沙门一律对王者尽敬的拟议。为别于隋代净影寺慧远,世称“庐山慧远”。
[]《选择集》:法然上人《选择本愿念佛集》之略称,日本净土宗开宗立教之本典。
[]目足:“目”比喻智慧,“足”比喻行业,所谓“智目行足”,解门和行门兼备之意。《大智度论》言“譬如热时清凉池,有目有足皆可入”。
————————————
问:玄义、文句既是各别,何以“玄义”同名“疏”耶?
答:玄义、文句各别之时,诚如所责;但言“疏”者,通意之辞。
《玉》云“‘疏’,所居切,稀也,通也,理也,分也,非亲也。又,所去切,捡书也,稀者,疏也;疏者,不密也。又,失去切,记也,条陈亦作疏”。
《记》(一)云“‘疏’者,通意之辞,亦记也。又,疏音即疏通、疏条、疏镂也”。
灵芝[]《盂兰盆记》[]云“‘疏’即训疏,谓疏决文义[],使无壅滞[]”(已上)。
准此等意,设虽玄义,何不名疏?如天台《观经疏》中释五重玄义,是其证也。
————————————
[]灵芝:北宋元照律师。余杭(浙江杭县)人,晚年住持杭州灵芝寺三十年,世称“灵芝尊者”。
[]《盂兰盆记》:《盂兰盆经疏新记》的略称,解释宗密法师《盂兰盆经疏》。
[]壅滞:阻隔;堵塞。
[]文义:文句的义理。
————————————
问:诸师释经之时,并立玄义、文句,有何意耶?
答:《法华记》[](一)云“但分文句,则大理不彰;唯谈玄旨,则迷于起尽[];若相带以说,则彼此无归。故使消释[],凡至大义,并指玄文[]。名体宗用[],三一总别[],寄行约教[]。故知:全迷玄文大旨,而欲以文句消经;固蔽理观深微,而但以事相释义。言弘斯典者远矣”。又,《净业记》[]云“自古消释,混杂不分,故有相带无归之责,是故须两说者,非但令说次第不壅,亦使听者前后易明。所以,若无文句,则迷起尽,以随文解消,理非容易;若无玄义,则五重不显,以一经大猷[]甚非造次[]”(已上)。
上释疏题已竟。
————————————
[]《法华记》:即湛然法师《法华文句记》,上文略称《记》。
[]起尽:始末。
[]消释:消除经文难解之义,解释义理之蕴结,使阅经者易于了解。
[]玄文:玄义与文义。
[]名体宗用:名称、本体、宗旨、功用。
[]三一总别:名为一为总,名含体宗用,故为总;体宗用为三,其相各别,故为别。
[]寄行约教:同一行法,约藏通别圆四教各有解释。
[]《净业记》:《观经疏净业记》的略称,南宋如湛法师著。如湛法师(?—1140),永嘉人,幼年出家,平日诵持《法华经》七轴、弥陀圣号二万声以为定课。坐于野外草莽之时,则诵《阿弥陀经》,以身、法施于蚊虫,以此成就彼此佛缘。晚年闲居小庵,勤修净业。
[]猷〔yóu〕:道;法则。
[]造次:①轻率;鲁莽。②仓促;匆忙。
————————————
注:道訚,唐代净土宗僧。籍贯、生卒年均不详。为道绰之弟子。于道绰入寂后,在玄中寺之石壁画阿弥陀、观音、势至三尊像,昼夜礼拜,绕道绰之坟,祈求示现往生灵验,临终时,正念端坐,合掌向西,遂成就往生净土之素怀。此后,山西并州一带礼拜西方变相,祈求往生净土者甚多。师之事迹,于观无量寿经疏、东域传灯目录(义天)、净土依凭经论章疏目录(长西)等书多有引用。[净土宗全书卷二、卷三](摘自:佛学大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