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5月总结--构建知识结构

(一)三件事

17年5月总结--构建知识结构_第1张图片
三件事

(二)本月实绩


17年5月总结--构建知识结构_第2张图片

(三)学习心得

去年特意去学《知识管理》,里面提到搭建“知识体系”,但我却不明白,这个“知识体系”如何搭建?后来觉得“知识体系”这个概念太过宽泛,就把它理解为“知识拼图”。最近,我的认知又迭代了,因为在知识社群里听Susan讲“知识结构”,感觉这就是自己一直在找寻的答案。

认识到差距

为什么现在“得到”上很多大牛都在倡导“碎片式学习”?因为他们已经形成自己的底层知识结构和宏观概念。而且他们都是大忙人,很难在抽出完整的时间去进行系统学习。所以,利用碎片时间去查缺补漏,完善知识结构,最终形成“认知升级”。

但我和大牛有差距,基础薄弱,缺乏背景知识,如果没有底层知识的储备,那么面对着层出不穷的新理论,学得会很疲惫,效率也不高,很难实现质的飞越。

搭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搭建,确实就像盖房子,地基和框架是底层知识,砖瓦是各种方法论和知识点。有了框架,再把知识点串联起来,房子才算基本成型。串联部分的内容,我在2月总结中已经提到,那“底层知识”呢?就是我们对世界、对群体以及对于自己的认知,和《如何战胜不自信》中提到的三种关系(与环境、与他人和与自己)一致。那还能说的再具体一点吗?在知识社群里,SUSAN是这么讲的:

世界的认知包含:大历史、人类思想史、世界文明史和中国历史

人以及群体的认知包含:生物学、大脑科学和心理学

了解了“底层知识”的内容,会不会觉得都是大部头的著作,有些无从下手?会不会觉得自己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些深奥的知识?会不会觉得这些知识太过无趣?这种为难情绪,我当然也有,但“学习”本身就是一件辛苦的事,木心在《素履之往》中也说:“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所以,关键还是找到适合的方式方法。

首先,明确学习是终生的事情。学习不可能速成,也不是阶段性目标,不是学几个月、学几年就能毕业。这套知识结构,SUSAN是自己实践、摸索了四年,至今也还在学习、完善之中。相比之下,因为我的基础薄弱,肯定花费的时间会更长,所以,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其次,选择单点突破。世界、人和群体,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点,用心去学。其实,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但可以培养。做多了,获得满足感,自然就更愿意投入。那如何获得满足感?那就是,降低认知难度。如果看书觉得无从下手,那可以选个系统的在线课程,跟着老师进度,和小伙伴讨论,或许学习起来更容易。找不到课程,纪录片(或TED)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学到的内容是一方面,找到兴趣点,激发学习欲望,也很重要。总之,起步阶段,目标不宜设置过高,以免产生挫败感;进程之中,目标不宜设置过低,只有保持挑战,才能获得成就感。

找到了适合的方式方法之后,如何落实到行动之中?在对世界认知方面,从“大历史”开始。我参加的是《人文课堂.大历史》课程,目前已学习将近三个月,跟着谢田老师的课程,做笔记,阅读延伸内容,定期复习。在对人和群体的认知方面,从《大脑科学》开始。因为最近读了一本《元认知》,使我对大脑的认知和重塑很感兴趣,之前也读了很多研究“学习”的书籍,但没有追根溯源,不知道真正的基础理论。而且了解这部分知识,对指导孩子如何学习,也会有帮助。所以,我想从这个方向出发,再延伸到《生物心理学》的探究。

(四)本月小结

形成,大概经历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当然,这半年不是光会坐在电脑前发呆,也不是别人说了一个体系,听着不错就去照搬。其实,我一直在不断地摸索与实践,经过试错,去找寻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路线。还有,就在这个月,我的“理解力”有了很大提升,无论是读书、听课还是与人交流,都能更加领会对方的意图,因为只有了解了需求,才能采取相适合的行动。背景知识是基础,理解力是桥梁,然后找机会去学以致用。


17年5月总结--构建知识结构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17年5月总结--构建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