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栈新媒体人该如何学习?

学有言之,输出比输入更高效。

学习的过程必然涉及到记忆的过程。在人类的记忆中三种记忆类型。

  • 第一种是「感知记忆」:感官记忆是指个体凭视、听、味、嗅等感觉器官感应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瞬间记忆。感官记忆的保留时间由数秒至3到5分钟,信息使用过后,很快就会被遗忘。我想任何人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当我们要记忆一些电话号码拨打的时候,如果对方电话恰好占线,或是铃声响了太久没有接通,如果还要再打一次,常常就忘记了刚才记忆的那个电话号码了。这就是感知记忆,它呼之即来,呼之即去,所以过了记忆的那个时间段,不记得这个电话号码相当正常。
  • 第二种是「短期记忆」:大脑基于「感知记忆」,将信息加载到「工作记忆」中来。「工作记忆」和「感知记忆」的时间非常短,而并且容量是极其有限。回想一下读书的时候,我们是否通宵达旦、绞尽脑汁地准备堆积如山的笔记,但是这些临时的知识都会渐渐的在考试以后被忘记。这就是「短期记忆」的特色,它不太可靠,即便在人脑的巅峰期,也只能维持12个小时至36个小时,但是也是我们最常用的记忆部分。
  • 第三种是「长期记忆」。所谓长期性就是针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其记忆容量非常非常大的,几乎就是无限的水平,这个也是我们学习中所要达到的能力,所谓「如火纯青」「信手拈来」。你有没有发觉常用的一些电话号码、好朋友的姓名生日,一旦需要,这些资料就能够很自然的、随时随地从你的脑海中浮现?因为它们就储存在你的长期记忆之中,要用时可以马上拿出来派上用场!

「长期记忆」这一部分中有两个核心的概念是加州洛杉矶分校的一对夫妻教授(Robert Bjork和Elizabeth Bjork)提出来的一个记忆模型——即通常心理学所说的「必要难度理论」(Desirable Difficulty),认为在记忆过程中有两种强度,一种是「存储强度」,一种是「提取强度」。并且二者在记忆过程中具有以下特点:

  1. 「存储强度」和记忆的「提取强度」是负相关的,可以理解为输入越快,提取越慢。
  2. 「存储强度」是只增不减,如果我们在不同时间、空间反复学习同一个知识,存储强度会得到加强。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经验,即虽然我们好像记得了很多东西,但最后还是忘了,这其实就是因为「提取强度」的不够。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输出」要大于「输入」

使用博客输出

输出的方式有很多种,有人喜欢在笔记本上写,有人喜欢放在云上,还有人喜欢晒在网上。在这里,我们建议你,建立自己的输出渠道,最好是有自己的平台,无论是博客、微信公众账号、知乎、微博长文等等,都可以,在一个固有平台上不断输出你在学习阶段吸收的知识,可以是学习笔记,可以是自己的感悟,分享出来,不要再藏起来了。

你会发现当你这篇内容要公开发布的时候,你会去构思节奏、预览看排版等等,但是写在只有自己看得到的地方,往往就不会那么认真对待。

在这里,我们推荐你用 建立一个自己的博客,构建自己的输出渠道,也是一种个人品牌的积累。

最后,全栈新媒体的学习者们,留下你的输出链接,开始作品沉淀之旅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全栈新媒体人该如何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