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谈套利时我谈些什么

“在我等满脑铜臭的金融学生看来,除了证券、货币等金融交易市场之外,生活中皆是套利机会,万物皆可套利。只要存在价差,理论上就可以套利。”

套利是金融界最基本的概念,由于市场对同一标的有着不同的定价,因此可通过买入与卖空来从价差中获利。理论上,套利条件应该是稍纵即逝的,就像掉在地上的百元钞票一样。与此同时,套利机会的存在,本身就是市场不有效的明证,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交易机制不完善等等问题存在着价差。

偏一下题,有这么一则源自初高中阅读题,但听上去像编纂的轶事--大致就是苏轼与佛印相互吐槽,最后引出“心中有佛所见为佛,心中有屎所见为屎”的中心思想的故事。在此我想说,在我等满脑铜臭的金融学生看来,除了证券、货币等金融交易市场之外,生活中皆是套利机会,万物皆可套利。只要存在差价,理论上就可以套利。

首先,面对同一个标的,价差是如何形成的呢?自然是不同定价方的定价机制不同。事实上,在生活中对同一标的的不同定价随处可见。例如,有些人眼高手低,从套利的角度来看,就是高估了自己在工作中的价值。再例如,在健身的时候,人们会高估自己的自制力,进而高估在健身房办一次年卡的使用价值,这就与平均使用率很低的健身房年卡的使用价值产生了价差。还例如,人们倾向于把美丽的外貌与高尚品德、优秀能力相挂钩(心理学上好像叫光环效应,Halo Effect?),因此从平均水平来讲大众会高估美丽的个体,低估丑陋的个体。所以说,有很多方面、很多标的,都是存在价差的,只要认真观察、认真分析,理论上,只要存在价差就可以获利。

那么,在存在价差的条件下,应该如何获利呢?看似简单,以低估的定价买入标的,再以高估的定价卖空标的,但是这就必须涉及到交易制度的问题了。

比如说并不是任何标的都可以卖空的。事实上,能够卖空的标的少之又少。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更为常见的套利仅仅局限于买入低估的标的,或者卖出已经持有的、被高估的标的(这严格意义上是投机,而不是套利)。Money ball 这本基于真实故事的书就阐释了这种理念:棒球教练与统计学家首先认识到市场对于球员定价的偏差,然后通过推导、研究出统计指标,买入被市场价低估的球员,卖出被市场价高估的球员,率领其屌丝球队翻身做主人。这实际上可以看做一种统计套利的策略,放在今天还会被文科记者称作大数据,《小棒球,大数据》,怎么样,听起来比《钱球》逼格高多了吧。

还有更现实的问题,生活中很多标的都不能直接交易的!前面说的个体存在价差,理念定存在价差,那也不能直接贩卖人口(当然球员就可以了呵呵呵)。那就需要寻求“交易”的切入点了。如果是信息不对称导致存在价差,则需寻求提供信息的中介使得交易双方信息对等,可是中介又不傻,白提供信息,咋办?花钱买信息。那么信息的价格上就是实际的价差。

最后想起来一个豆瓣上对于Moneyball的书评,很有意思:

"就是将人看成一部机器上的零件,数据质量不好,就换个数据达标的零件,将换下的零件修改数据,高价卖出,整个就是将人异化,体育成为赚钱工具,失去体育原始的本质,也是体育失去了对人全面发展的促进功能,反而成为摧残人性的事物,反映现代性的冷酷。"

嗯,这就是腐朽贪婪的资本主义,革命战友们一定不能被糖衣炮弹所迷惑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我谈套利时我谈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