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天空》观后感

前记:这部电影由Ben sir 推荐,在做jr项目的时候观看的。

《十月的天空》观后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十月的天空》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主人公后来成为了nasa宇航局的培训工程师。1957年,苏联卫星发射成功,美国民众产生了危机意识。在一个煤矿小镇的高中生homer正在为自己的未来发愁,在只有体育好才能拿到奖学金的当时,他没有优势。眼看自己就要接受命运的安排留在煤林工作,他找到了自己的突破口:制作火箭。在老师和朋友的支持下,数学不好,他就认真在别人睡觉期间学习,放弃偏见,和特立独行的学霸一起研究;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坚持。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科学展梦想,走出了煤林,迎来了不一样的人生,父子关系也得到了和解。

电影里面有几点让我感受比较深。


一、时代巨变,只有少数人是先知先觉,敢于突破自己的。像父亲,以及小镇上大部分人,煤林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可以通过煤林获取生活的资本。到后面,明知道煤林很快就要采掘完了,也没有勇气做出改变,父亲刚开始也不能接受儿子去尝试新事物。影片中的老师说,要我看着这群有天分的学生毕业后就去挖煤,我不甘心。我也不甘心。

人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惯性,求稳定,不愿改变。当有新事物闯进来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抗拒和不理解。可是时代正是由这些新事物来不断推动的。十年前,我们在使用诺基亚,认为这是最好的,十年后,它已经不见了踪影。

全球化时代,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二、阶级突破,教育改变命运。在小镇的主人公如果要改变命运,一定要上大学,可是大学昂贵的费用家里无法支持。在小镇的学生,如果拿不到奖学金,基本上是无法继续升学的。可是拿到奖学金的机率有多大呢?

寒门难出贵子,阶级固化,上升通道减少。这些词的不断出现,反映了社会的焦虑心态。教育能改变人的命运,剧中的老师是见过外面世界的人,她发掘了主人公们的天赋,不断鼓励和支持他们。感觉现在的社会需要更多的这样的具有伯乐眼光的老师,去帮助更多底层社会的学生突破难关。


三、关于立志,找对方向的坚持。homer无疑是幸运的,他在看到卫星在天上时,感觉像受到了上天的指示,他在那一瞬间确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找到自己的使命后,他不断坚持不断突破自己。可是有多少人能明白自己的使命呢?立志很重要,坚持很重要,但要找到自己真正值得去坚持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另:主人公很帅。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月的天空》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