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意匠》·择中的规划

仅作笔记,无作他用



《周易》作为占卜之典籍,必然以预断吉凶休咎为己任

占卜,可以说是一种猜度术,是依据对各种机遇与偶然事件得失成败统计的概率来预言判断的,而不是根据客观必然性来预言和猜度后果

曾有统计,在《易经》中卦爻进行概率统计,得出吉的比例远大于凶,而且呈两端低中间高的曲线分布,这也符合取中的方法,如果两端很高,那谁还会相信筮占呢

《易经》中的卦爻,阳爻称九,阴爻称,六十四卦象是由三爻单挂相叠而成的六爻重卦,从下而上依次称为,初二三四五上

如是乾卦,六爻全为阳爻,依次称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如果阴阳交错,九在哪位六在哪位依照如此命名

《彖》是《易传》中的一篇,用以解说卦象,卦名和卦辞

《彖》的一条重要的原则为时中,即一卦六爻,二五爻居上下卦之中位,一般情况下中爻往往为吉,故以中或中正为最佳状态

尚中正是《周易》的观点之一,也是儒家学说的宗旨之一,《中庸》作为儒家经典而备受推崇,有中庸之道,在古代成了中国人的一个信条,一个处世的原则

中和被认为是处理政事的哲学指导思想和有效的方法,因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莫大重视

尚中进而中和,就要做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是儒家哲学的精华之一

中是位置空间方位处事的度,仅有中还不行,还要有时,有时间和时机的相配

关于时,《彖》认为重卦六爻的吉凶因所处的条件而不同,因时而变,所以把因时而行视为美德

儒家也注重时,孟子推崇时,他赞扬孔子因时而行,所以为圣人

《彖》认为中与时是相互关联的,从而把因时而行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以此来解释卦象吉凶

其意指做事只要行动切合时机,而且把握不偏激的中庸原则,就能够畅行无阻,一切顺利

古人把视觉的中心与权利均衡观念上的中心结合在一起,加强了尚中的含义,认为居中就意味着公正,中正不倚

古代明堂中,帝王随季节和方位的变化而有规律的变换行政居住的时间和场所,这就是时中的反映

这样毕竟是不切合实际的,帝王在方位上只有居东南西北中才能中立不倚,中立不倚才能动静不失,以不变应万变,所以古代王者必居中的观念和实践都是十分强烈的

天子居中,除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外,还便于国家的管理

《吕氏春秋》说,择天下之中以立国,择国之中以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

这种择中统治的思想一直为统治者继承,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和设计理论,由大到小,由外而内,层层相套,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构图模式

其实择中的观念产生很早,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村落中心的大房子和中间的空地就有着尊高的地位和特殊作用

原始村落的环形向心布局对加强酋长的权威无疑是一种最简单明了的方法

甲骨文中的中字,像锦旌旗,也像直立木杆,中的古义是日午,故有中正不阿之意

殷人早有五方的意识,中央的概念在商朝已经很强烈,甲骨文中出现有中商,中商即择中而建的商王城或位于中央的大邑

周人也沿用了商人在中央建城的传统思想,中国的称谓就来源于地理方位中央的概念

在观念上,中央最为尊,在城市规划布局上以中央来表达王者至尊最合适不过了

在世界历史中,再也没有比中国人更推崇中这个概念的了,由国土规划到民间小居,已经深深地渗透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中国特色文化之一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成功申遗,这里是中国早期王朝建都之地和文化荟萃的中心,儒佛道都在这里建立了传播本派思想的基地,也为人们测天量地的中心,汇聚了大量文化建筑

《周礼》说明了以土圭日影的方法测量天地之中,择地中建王城的观念与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密切联系

洛阳根据古人的测算方法确实为地中,在告成镇,仍保存有观星台,成为我国保存的最早的天文台

洛阳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以九朝古都名闻天下,是历史上建都最多的地方之一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中国文明的摇篮,从气候区域看,属于南温带,往北为中温带,往南为亚热带,北部寒风凛冽,南部暴风骤雨

古代人因此依据经验选择了天地所和四时所交风雨所会阴阳所和的自然环境

从地理环境分析,洛阳确实十分重要,它不仅为东南西北的水陆交通枢纽,而且地势十分险要,依山傍水冬暖夏凉进可攻退可守,物产丰富,物华天宝

《吕氏春秋》说,王者之封建,弥近弥大,弥远弥小,用大的诸侯国役使小的诸侯国,这是称王的人能统治天下的原因

按爵位等级大小分配不同的疆土与俸禄,以王城为中心递级缩减的模式反映了统治者以己为中心以礼治国的思想

清代有一幅弼成五服图,中心是帝都,向外依次是,旬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中国社会经济以帝都为中心向外扩展的理想模式

他们把中国视为天下中心,皇帝为天下共主,这种自我的文化心理直到明代还十分强烈

这个五服概念应该与中国家庭血缘亲属关系的五服关系密切,为了明确家庭成员的地位,以儒家父子孝悌为核心的伦理秩序作为根本依据

孝服本是周礼,两千年来虽有传承和变异,但基本保持原有定制,分为五等

围绕着自身,形成了九族五服的家族结构图,五服以外血缘关系和亲疏关系基本已经十分淡薄了

择中建王城的目的是管理天下,但王城位于中央不一定有利于这一目的,因为除了地理交通,政治经济军事等要素也是要考虑的内容

《管子》中从实际出发的灵活的规划的思想,不为封建礼制和择中模式所束缚,是对择中思想的发展和补充,陪都的建设也正是弥补不足的一项重要措施

择中思想不仅体现在则天下之中而立国,尤其体现于城市本身的规划之中,就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广泛参与规范着城池的布局

《管子》说,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王城自内而外为宫城内城外城,而宫城总是居于中心显赫位置,成为王城的主体

淹城被誉为江南第一城,他的城市形制,不仅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的智慧和创造,而且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依据

汴京三重城墙宫城居中的形制,承袭了周王城的制度,并影响到金元明清的城市规划

在中国小城镇的布局中,也贯穿着同样的思想,他们大多以王府衙署钟楼为中心布局,意在表现地方统治权的至高无上

浏览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史,不难发现都城的规划布局,除了以皇城为中心的形式外,还有一种典型的布局,就是皇城位于中轴线北部,其他官署对称设置

与土中择中意识并行不悖的是,这种布局是来自天地结构中心的认同,即法天象地的城市规划

在王城的规划中,南北中轴线往往就是全城的主轴线,各主要建筑物都依次排列在这条中轴线上,借其来表达中心思想,突出政权的崇高

通过主轴线的控制,把朝寝庙社市肆里坊统一起来,使整个城市聚结成为一个有序有机的整体

城市规划中心思想展现的另一个层次是择中之中而立庙,这相当于今天城市的详细规划或小区规划

庙其实泛指主体建筑,不仅王宫,这种择中格局贯穿中国古代建筑布局,如寺庙民居坟墓等等

总之,王宫居中,正对天极,轴线纵横,天地一体,以绝对的服从追求空间观和宇宙观社会观高度统一,反映了封建社会特有的皇权至上唯我是从的强权思想

择中思想不仅体现于国家规划,国都规划和宫廷设计,在帝王陵寝规划中也表现得十分强烈,在帝陵中,贯穿南北的神道往往是中轴线的标志

生者南向,死者北首,清陵中的主要建筑对应着天上北极星的位置,一概沿中轴线坐北向南布置在中轴线的北部,同样具有居中当阳的尊高意义

布局的对称均衡,追求阴阳相合,也是陵墓规划的一个显著特征

这种布局左右对称,整齐划一,创造出帝王陵寝平衡稳定庄重肃穆的纪念气氛,加之建筑本身与四周山川呼应,给人一种不凡的心理感受,营造出十分适宜祭祖的空间环境

首先选定一个点,以此为基准,再由点到线,由线至面逐步全面铺开,在陵寝建筑中这个中心点叫金井

在陵寝地宫的核心,棺床正中央的位置有个圆形通地脉的深孔,便是金井

根据清朝记载,金井是帝后们生前格外关注的,每每诚惶诚恐,金井真的成为价值千金的金井了

古时候帝王对丧葬是格外关注的,常常是登基伊始就派人勘察万年吉地,选定以后便是点穴,点穴就是寻找金井的位置

找到金井后破土挖出一个圆盘大小的坑,盖上木箱,以后再也不让这个坑见到日月星三光

在坑前正前方一定距离树立志桩,派人守护进行保护直至动工,在帝王帝后大葬秘典中围绕金井有着隆重的仪式

勘探陵寝基址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挖掘深井,以判明工程地质方面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点穴,相当于现代工程地质钻探

早在商周之际在棺椁的正中地下,就有一个深洞,常发现殉葬物品,这就是用于探明地下土质水文情况而挖的井,称为腰坑,是金井的前身

腰坑除了勘探地质水文的实用功能外,还有神秘的宗教祭祀功能,也和后世的金井大致相同

金井的挖掘深度,以能判明地宫地面所在水平面的地质情况为限,金井的下底标高,用作地宫地坪设计标高的依据,在金井后部挖有样坑,判明决定地宫基础的合宜深度

清代陵寝的建筑设计是由样子房匠人根据陵寝制度要求结合地势以及水文等资料,构思出陵寝总平面和竖向布局以及单体建筑设计

金井作为控制整个地宫乃至整座陵寝格局的基准点展示在平面设计和竖向设计中

大槽开挖后,志桩不再保留,点穴的深井也消失,唯在正下方自大槽原有土层留下一个土墩,称为金井吉土

金井,金井吉土是在陵寝卜地勘察设计施工全过程中形成的,构造虽不复杂,却作为工程的核心发挥着切实的作用

中心的作用不仅在于视觉上,观念上的突出聚焦,加强地位,还在设计施工中发挥着巨大的价值

九宫图源于洛书,最早记载洛书内容的是《论语》和《尚书》,传说是大禹治水时神龟所赐,大禹据此做九畴,治理天下

河图和洛书暗示人们,黄河和洛水一带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河图洛书的数理是中国古代人民聪明才智的表现

洛书是一至九的九个数字的排列,数字是以白点黑点来表示的,白阳黑阴,最先把数和图形联系起来的人是庄子

洛书数字可排成一个方阵,这个方阵西方人称之幻方或魔方阵,中国称之为纵横图或九宫图,图中数字横竖对角线之和都为十五,即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

九宫数一在正北,九在正南,三在正东,七在正西,五居中央,五奇在四正和中央,四偶在四维,阴阳相配,和五行结合起来,相生相克,同时也反映了五为中心的思想

九宫图对古代建筑的影响很大,居北的一暗示着北极星的恒静守一,与唐长安城宫城居北的设计内涵一致

《周礼》是汉儒编写的,其中有记载周朝王城的规划,按功能以及道路系统大致分为了九个方块,可以看出九宫图在汉代时已经较为流行了

一个都城的总体规划并非是一个神秘图形所能决定的,周王城的形制,其实是以坚实的社会生产方式和政权管理体制为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井田制和编户制

在古代人们为了方便农业经营,把土地大体划分成整齐的方块,并筑成疆界,出现了棋盘状地块,这种古老的平均主义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土地制度井田制

周朝继承了商代这种划分田地的方式并进行了进一步发展,甲骨文的田字就形象的记录了当时的井田,

孟子还曾提出过乡田共井的先公后私的井田制以及邻里互助的思想

八家共井的九夫井田规划在图式上恰好与九宫图规划一致,同王城的特殊地位一样,井田制是以公田为中心的,显然井田制对王城规划有启发意义

《三才图会》中解释周朝国都规划时已经把王城规划和井田制直接联系起来了

与田地分配相关的制度就是编户制和税赋制度,依据《周礼》记载,城市规划中的居住间里单位的规模和名称都是与遂人田制编户有关

周灭商后,商族后代子孙沦为周人的奴隶,并被迁徙禁锢于洛邑,建立成周八侣,侣就是师,当时买卖奴隶的地方叫做京,京有方形围仓之意

东周时迁都洛阳,京师成了国都,后来的叫法就源于此,京城也取京的意思建为方形,师即八索,京即九丘,,京师本就有八九之意,和井田制有内在联系

周代军制与乡遂制度也有密切的联系,一乡一遂可建一支军队,成周八侣出自八乡八遂,古代兵制和田制是不可分割的

井田制的布局方法对后市城市规划影响很大,如唐长安,洛阳以及许多中小城市都采用棋盘式的布局

古代称市肆为市井,可能就是源于市肆按井田方式来布局的,如唐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均是如此

古人认为天下太平的基础就是平均主义,首先从田地开始,孟子说正经界是行仁政的基本前提

夫井邑丘甸县都同,天下归一,天下大同,尽管这个理想的乌托邦色彩十分浓厚,却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社会组织秩序美满生活的向往

周天子有三支部队,一是镐京的西六师,二是陪都的成周八师,三是驻扎在卫国的殷八师,西六师是周初便有的,成周八师和殷六师是周天子为镇压被征服民族新设置的

成周八师即是成周八佀,八佀的设置和八卦八方是有关联的,因为要保护一个目标,在其四维八方设兵是很自然的

古代中国,军队有掌握生产资料土地,不脱离生产的特点,农兵合一,所以早期的军制是以井田制为基础的

统治者的文武之道即是行政管理与军队防护,在故宫中文物阴阳分列左右也是这个道理

起初生产力低下,组成专职庞大的军队是负担不起的,后来两者划分开来各司其职,但农兵合一的思想仍有极大的影响,如清朝的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在建立初期就有战争行政生产三方面的职能,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兵民一体更利于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

到皇太极时,又编为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构成八旗的整体,平时生产,战时从军,与周朝编户军制很相似

努尔哈赤迁都盛京后,建筑了大衙门和八旗亭,即现今的大政殿和十王厅,大政殿采用八角的形制,与满族帐篷和八旗制度有关,又意味着威震八方

靠近大殿的是左右翼王亭,然后是八旗亭,排列呈八字扇形散开,是透视学应用布局的范例

从大政殿与十王亭的建筑看,殿与亭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个建筑群显得雄伟壮观而又十分和谐

清入关后,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控制,八旗作为生产的意义日渐缩小,军事意义日渐重要,八旗军队与绿营兵成为了清代统治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

到这时候军制和城市规划已经没有了直接联系,但军队驻防却是按一定秩序布局的,其与八旗制度和八卦阵也有密切的联系

八卦阵是古代一种军阵,也叫八阵图,这种阵法是利用现有兵力有规律的时间空间变化,迷惑敌人诱敌深入围困分割各个击破

在交战时,八阵中某些单位正面作战,某些单位侧击,某些单位预备,某些单位包抄,不论敌人那个方向来均可调整变动,取得主动地位,这也是古代军事家极力推崇的奥妙所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营造意匠》·择中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