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笔记之卫灵公第十五

刘坤

论语学习笔记之卫灵公第十五_第1张图片

15.1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陈(chen二声)通阵(zhen四声)。俎(zu三声)和豆都是古代行礼时盛肉食的器皿。

卫灵公问孔子排兵布阵之法。孔子答道:“礼仪的事情,我曾经听到过;带兵打仗的事情,我没有学过。”第二天便离开了卫国。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不主张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当然也有例外)。

15.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在陈国粮食断绝,跟随的人饿病了,爬不起来。子路很不高兴的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到这种程度的吗?”孔子说:“君子当然也有穷的时候(但不会因此什么都干,会坚持底线);小人一穷就无所不为了。”

15.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识同志,记住。

孔子道:“赐,你以为我是学习的多了而能记住吗?”子贡答道:“是呀,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道:“不是的,我有一个基本的观念来贯穿它。”

有些水平高的人表面上好像是多学而可以记住很多道理,而实际上因为其悟性高而很早悟道,而又因其修养高而可以一以贯之的结果。但一般人需多学和习才能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最终悟道、一以贯之,即按照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的路径走。

15.4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由,孔子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由于做过季氏的家臣,也称季路。

孔子说:“由!对于德,真正懂的人太少了。”

这是孔子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感叹。

15.5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说:“无为而治的人大概只有舜帝吧?他做了什么呢?使自己严肃端正面南而坐罢了。”

居上位的人德行高,分内该做的事情都提前做好了,上行下效,下面的人自然认真做事,表面上好像没有做什么事情。秦汉以前儒道是不分家的,这其实就是道家的“无为无不为”,平常看好像什么都不做,大家仍心甘情愿的服从,实际上是治其先机,把该做的调研分析事先做好,该解决的问题事先解决好,当然管理起来就驾轻就熟,好像没做什么,其实功夫早在一般人没注意的时候就已经做了,也就是道家说的“飓风起于萍末”的道理,孔子《易经系传》中“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由来者,渐矣。”也是说这个道理,即天下的事情几乎没有偶然的,大家之所以共你,是之前大量的一点一滴的艰苦卓绝付出积累的必然结果,付出的多积累起来就是德。道家没有纯粹的无为而治这个说法。

另外,舜承尧后,又得贤,故尤不见其有有为之迹。

15.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蛮貊(mo四声),对少数民族的称呼,蛮在南,貊在北。五家为邻,五邻为里(25家),四里为族(100家),五族为党(500家),五党为州(2500家),五州为乡(12500家)。参,加入、显现。倚,依靠、靠着。绅(shen一声),腰上带子垂下来的部分。

子张问如何做才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忠实诚信,办事认真恭敬,即使在偏远不开化的国家也能行得通。说话不忠实诚信,办事不认真恭敬,即使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时好像看见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时好像看见这几个字靠在车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行得通。”子张将这些话写在绅上。

15.7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史鱼,卫国大夫,字子鱼,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矢(shi三声),箭。

孔子说:“好一个正直的史鱼!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行像箭一样;政治黑暗时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好一个君子蘧伯玉!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出来做官;政治黑暗时将自己的才华隐藏起来。”

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的修养能做到能屈能伸,坦然处之,乃大丈夫也。

15.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说:“可以和他说但没有说,失掉朋友;不可以和他说却和他说,是说错话。智者不失掉朋友,也不说错话。”

15.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为了求生而损害仁德,却会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

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贡问如何培养仁德。孔子道:“做工的人要搞好他的工作,一定先要搞好他的工具。我们居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高官中的贤者,与知识分子中的仁人交朋友。”

做工的人要先有好的工具,这样做出来的产品质量高且效率也高,知识分子提高道德学问类似,首先要侍奉高官中的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友,他们如同利器,促进自己朝着仁德的方向发展(质量)且少走弯路(效率)。能侍奉高官中的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友当然最好,如果不能,也可求其次,通过这些人写的书获得指导,毕竟现在不同于孔子时代书籍缺乏,必须要亲自见面。但看书往往仅起到入门和打基础的作用,而且书不尽言,人要成仁最终还是要走到与人尤其是贤德之人交往这条路上,仁者,人与人相处之道,仁德必于人群中磨厉熏陶而成,器不自利,必经磨厉,人之材德也必事贤友仁,然后得所切磋熏陶而后能成也。总之,学习不仅要看书学书本知识,读万卷书,还要实习践行,实践就是多和人打交道,行万里路、交万个友,才能逐渐将所学真正化作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15.11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夏朝的历法利于农事。辂(lu四声),车子,殷朝的车子比周朝的质朴。周朝的礼帽自然而华美,虽华不为靡,虽贵不及奢,孔子不反对礼服的华美。韶是舜时的音乐,舞同武,周武王时的音乐。国家的治理,要汲取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优秀文化。殆,危险。

颜渊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道:“用夏朝的历法,坐殷朝的车子,戴周朝的礼帽,音乐就用韶和武。舍弃郑国的乐曲,远离花言巧语的人。郑国的乐曲淫秽,花言巧语的人危险。”

15.12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说:“人如果没有远的考虑,一定很快就会忧愁。”

远虑不是说要几年、几十年以后的事情也要考虑清楚,而是说非眼前的事情,几小时、几天以后的事情要做个考虑,不能只图眼前的痛快和利益,如果仅仅是图眼前的痛快和利益,那么接下来就会后悔和忧愁。当然对于很长远的事情,不是说完全不考虑,也是应当有个大概的方向,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做适当调整。

15.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说:“算了吧!我没有见过像喜好美色一样喜好道德的人。”

喜好美色不是错,错在对道德的追求不如对美色的追求。后半句见9.17。

15.14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居位而不称职,如盗取而据之。柳下惠,鲁国贤者,姓展名获,字禽,柳下可能是他的居所,惠是他的私谥,人称柳下惠。立(li四声)通位(wei四声)。

孔子说:“臧文仲是个窃居官位的人吧!明知道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给他官位。”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躬自,自己。躬自厚乃躬自厚责的省略。

孔子说:“多找自己的原因,少找别人的原因,就会远离怨恨(无论自己还是他人)。”

15.16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孔子说:“从来不想:‘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也不知对他怎么办才好。”

善于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研究,人才能不断的进步。这和犹太人鼓励质疑的教育理念相同。

15.17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惠通慧。

孔子说:“整天和大家在一起,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喜欢卖弄小聪明,这种人难有发展。”

这种人往往因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形成了这种作风,很难调教,长期以往,大家不愿意与其打交道,自然很难有所发展。

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说:“君子做事,以义为原则,按照礼的制度来实施,用谦逊的言语来表达,用诚信的态度完成它,这才是个君子呀!”

和上面一章对应。

15.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孔子说:“君子只恨自己的无能,不会抱怨别人不知道自己。”

自己有能力水平高,自然会被知道。

15.20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孔子说:“一直到死名字还不被人称述,君子引以为恨。”

15.21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与人产生问题,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别人造成的,这就很难办;反之,如果先找自己的原因,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换位思考一下,就会豁然开朗。

15.22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矜(jin一声),庄重。

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说:“君子不仅凭一个人说的话而举荐他,不因为一个人的人品比较差而否定他说的所有话。”

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 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这是人格教育的黄金规则。比如,不要要求别人啥都好,以图自己省事舒服,那是绝对的自私:人无完人,无论自己还是周围的人,自己追求或要求他人完美都是自寻烦恼,对孩子要求完美,反倒不如在自己要求孩子的方面多表现好一些。再比如,遇到问题,不能一味的对抗、指责:这样问题解决不了反而更增添麻烦,应当承认和接受现实,思考现在及将来怎么办,比如别人说了难听的话(往往是有一定道理的),则不是堵住不让说,或者反驳,而是承认下来,顺着往下说,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说,比如别人说你穷,不行那你给些支持吧,哈哈哈;再比如,时间晚了,不一味的相互指责对方的原因,先承认下来时间晚的这个现实,说现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走快些,然后再说将来如何提高。

15.25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称赞过谁?如果有所称赞,必然曾经考查过他。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如此,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实事求是,不信口开河,无论批评还是称赞。

15.26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阙文,史官记史时遇到有疑问的地方便缺而不记,这叫做阙文。不知就是不知,但现在社会却是不懂装懂的风气。借,凭借、依靠。亡同无,没有。

孔子说:“我还能看到史书存疑缺字的地方,以及有马(不会调教)先让别人使用(的记载),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

实事求是,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会就是不会。

15.27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说:“花言巧语容易败坏人的道德,小事不忍往往会败坏大事情。”

做大事过程中遇到的小事不仅包括让人愤怒的事情,也包括别人的花言巧语和小恩小惠,人对于后者的防范能力往往比前者小,更要多加注意。

15.28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孔子说:“大家都说他坏,一定要去考察一下;大家都说他好,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与13.24相发明: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5.29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说:“人可以发扬光大道,但不要拿道来扩大自己的门面。”

一个人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是在提高自身修养的基础上将祖宗的智慧发扬光大,后继有人,复兴中华文化,如果开始的目的就为了扩大自己的声誉,不是提高自己的修养,只是将它作为扩大自己声誉的手段、术,是不可以的。

15.30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孔子说:“有过错不改正,那个过错才真正叫过错了。”

错能改,归于无,倘不改,增一辜。

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不睡觉去思考问题,没有好处,不如去学习。”

碰到问题,根据自己的经验思考一下如果不可以解决,就要去学习,包括读书和向别人请教,一直思考下去是没有益处的。

15.32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馁(nei三声),饥饿。

孔子说:“君子用心力于道德学问,不用心力于衣食。种地,也会受冻挨饿;学习,则可以得到俸禄。君子担忧自己的道德学问而不担忧衣食问题。”

真正有学问,还用担心衣食问题吗。

15.33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知(zhi四声)及之的之,小则指禄位,大则指国家。莅(li四声),临、到。

孔子说:“通过聪明才智得到它,但自己的仁德水平不足以守住它,虽然得到,必然会失去。通过聪明才智得到它,自己的仁德水平能够守住它,但不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百姓,百姓也会不尊敬。通过聪明才智得到它,自己的仁德水平能够守住它,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百姓,但不合理合法地动用百姓,也是不够好的。”

15.3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说:“君子的小智谋可能不行,却可以委以重任;小人不能够委以重任,却可以利用他的小智谋。”

人无完人,能承担重任的人,心胸开阔,往往忽视小节,而能把小事做好的人,往往很难承担重任。能知人而后能用人。

15.35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孔子说:“一般民众认为实行仁义比跳进水火里还难。我见过跳到水火里而丧命的,却从没见过因实行仁义而丧命的。”

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说:“面对仁义道德不谦让老师。”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15.37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孔子说:“君子讲大义而不拘于小信。”

与14.16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及13.20曰:“言必信,行必果,踁踁然,小人哉!”相发明。

15.38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孔子说:“侍奉君上,先认真工作,然后再说拿俸禄的事。”

15.39 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说:“人人都可接受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等区别。”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说:“基本主张不同,不相互商议讨论。”

15.41 子曰:“辞达而已矣。”

孔子说:“言辞足以达意就可以了。”

孔子不赞成过于浮华的辞藻,可以和6.18文胜质则史相发明。

15.42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师冕,师,乐师,冕,乐师之名。古代乐师一般是瞎子。

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前,孔子道:“到台阶了。”走到坐席旁,孔子道:“到坐席了。”都坐下了,孔子告诉他说:“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师冕离开以后,子张问道:“这是同乐师谈话的方式吗?”孔子道:“是的,这就是辅助乐师的方式。”(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笔记之卫灵公第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