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由《见字如面》想到的

见字如面——由《见字如面》想到的_第1张图片
见字如面

最近喜欢上一个节目,叫《见字如面》。那些读信人,那一封封饱含人世间各种情感纠葛的信件,不仅仅是坊间的历史记载,更是人类情感的记录,每次看完都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网上各种溢美之词不必重复,单单由“见字如面”这几个字就足以让记忆奔涌,冲破时间的闸门。

写信这件事儿,不管是在教科书里还是课外的阅读里,最熟悉的两句话,一是意映卿卿如晤,出自林觉民的《与妻书》;另一句就是“见字如面”。总觉得这两句话写在书信里,一句话如千言万语,无以复加。

上大学之前,基本没有出过什么远门,同学、朋友、父母就在身边,是没有写信的机会的。

上大学到了西安,一去故乡几千里,火车摇摇晃晃二十多个小时。我们刚上大学那会儿,用的还是3.5英寸的盘,网络技术和现在比起来,简直是跟原始社会差不多。别说网络了,就是电话,大多还是处于座机时代。跟家里打电话,要跑到大街上的IC卡电话亭排队,打计时电话。

所以那时候,还是经常会写信,给爸妈写,给奔向五湖四海的高中同学写。写来写去,最喜欢用的第一句话,总是见字如面。

每每在信的开头写上这四个字,对方的形象立马浮现在脑海里,又会勾引出许多往事,就下笔如有神起来。

上大学算是我第一次离家,对外部世界的渴望大多能抵消对家和父母的思念。而对父母来说,确实一种煎熬。思念、担心、牵挂冷暖……所有这些,都外化在他们对我的来信的期盼上。有时候玩心重了,忘了按时写信回家,父亲就会写信到学校询问情况,虽无责备,但是担心牵挂之请显见。

那时候,学校门口有一个专门的收信室,每个班级一个信箱,每天班里都会有专人去取信。有信寄来的同学,满心欢喜。信未到的同学,略有失望。这有点像现在等待快递的感觉吧?这是那时,我们等待的是一份牵挂,一份亲情,或友情。

也许那短时间是我和父亲精神交流最深入的时候。毕竟,不管是父亲或者我,有些话,写总比说更容易表达。

世界总在不断发展。

后来,慢慢的,手机开始普及,网络也更加发达便捷,写信这件事儿,就基本成了过往云烟。在手机上敲几个字,总比用钢笔写下来,再封进信封,再投到油桶里更省事儿一些。而且,现在基本上用不着见字如面了,发个视频聊天请求,就真的“面”了。

可是,通过这些现代化的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更深入了还是变浅薄了?

索性,有了《见字如面》这样一档节目,让整个国民瞬间回忆起那许多美好,一起沉浸在那些悲伤、快乐、慷慨赴国难、暖暖亲情里,

曾有段时间,在国外,儿子正小,尝试着给他写了十几封信,准备等他长大了给他看。但现在看了,那其中大部分信,不过是儿女情长的无病呻吟,或者矫揉造作,远远达不到让长大后的儿子看后有所收获的目的。身为父母,总要在孩子的成长中成长,此话不假。

父亲近年来一直在西安帮我带孩子。无间闲暇时光,老人家会在本子上写写日记,虽然有好奇心,虽然日记本就毫不掩饰的放在那儿,但是我从未偷看过一个字。我当那是写给未来的我的信。

院子里,桃花,梨花,玉兰花,都争着开了。父亲折了几枝插在瓶子里,放在我的窗台上,我闻着花香,写下了这些文字。

春暖花开,见字如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见字如面——由《见字如面》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