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断重复,科技永远向前。”
看到吴军博士《全球科技通史》封面上的这句话时,我开始思考是否存在一项科技可以对抗周期。
周期的周而复始,让我们看到“理性人”假设的破产,市场的不理性是繁荣-萧条循环往复的重要原因。而不理性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不对称——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行为差异,又因信息不对称而放大差异,成为波动的根源。
区块链诞生以来,号称能够解决信任难题,消除信息摩擦,被视为下一代技术的代表。那么,区块链的深入发展能否熨平经济周期,让人们真正远离经济萧条的烦扰呢?我们不妨开一开脑洞,毕竟,人类进步,靠的就是想象力。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2018年全球90%以上资产负收益,创下百年记录,历史罕见的萧条让投资者切身感受到了经济周期的威力。
为什么经济会有周期,是否无法避免?
尽管无数的经济学家为了解决周期问题前赴后继,依然无功而返。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似乎已然成为商业常识。
1929年的大萧条宣告了自由主义经济下市场失灵,2008年的金融危机意味着政府干预下的凯恩斯主义也并不是完美的解药。面对美联储币权垄断带来的经济周期性危机和货币贬值等问题,中本聪在2009年拿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去中心化的“点对点电子现金支付系统”,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的比特币横空出世。
尽管比特币争议不断,但它在以一系列数学函数为基础的算法的精妙安排下,成功运行至今。其底层技术区块链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资本前所未有的重视。前不久国家领导人甚至专门组织政治局集体会议学习区块链,将一项尚处萌芽期的技术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政府不仅想依靠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重建国际体系,也试图通过区块链技术与各行业融合来解决社会信任、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经济周期的本质是信贷周期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影响这四个阶段循环往复的因素中,信贷周期是最重要的一个变量。
桥水基金的达里奥认为,“周期不过是按一系列由相同逻辑规律驱动而重复发生的事件,虽然每次出现的方式未必完全一样,但规律都是相似的”。根据他的宏观周期模型,知识累计和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率提高在长期看是一件缓慢的事情,因此经济增长短期更多依靠的是信贷的增长,信贷宽松与紧缩在短期和长期的周期性变化造成了经济周期的波动,经济周期的本质就是信贷周期。
很多经济现象及研究都表明,商业银行在信贷活动中带有明显的顺周期性,这种顺周期性源自贷款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当经济处于上升期的时候,形势一片大好,商业银行对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与偿债能力过度乐观,于是银行在互相竞争与绩效激励下竞相降低信贷标准,过度发放贷款,助推信贷泡沫,这种情况下,即使净现值为负的项目也可以获得信贷融资。
企业拿到大量信贷后,基于对未来高增长发展预期,进行大量厂房、设备等投资活动,而投资到产出会有可怕的时滞,因此一旦未来产出投放到市场后,市场需求低于预期、行业景气度下降或者竞争加剧等不利因素出现,企业投资回报率下降甚至出现亏损,信贷到期后就可能出现债务违约,形成不良贷款。
当经济由繁荣转为疲软时,企业的债务违约不断发生,借款人的资产负债表不断恶化,商业银行在提供贷款时就会由乐观转为谨慎,信贷策略由激进变得保守。同时银行基于绩效的下滑预期、风险方面的顾虑以及金融监管的收紧,开始紧缩信贷规模,贷款增长随之快速回落,这可能导致那些原本风险很低、能够获利的项目也难以获得融资,从而导致整个宏观经济的紧缩,出现衰退甚至萧条。
许多监管的实践也证明,银行的许多信贷决策错误发生在经济繁荣时期,而不是衰退时期。繁荣时期,银行往往过于乐观,信贷政策放宽,使得许多净现值为负的项目也能获得融资,助长了繁荣时期的泡沫,最终到期时出现违约和不良贷款现象;衰退时期,银行不良资产趋于增加,信贷政策趋于保守,使得许多净现值为正的项目被拒贷,加剧了衰退期的低谷。
因此,繁荣与衰退的经济周期影响了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的态度,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的态度又通过实体企业加剧了繁荣与衰退的经济周期,换句话说,正是商业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加剧了经济周期的波动。
信贷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
银行信贷为何会周期性波动?
从信贷的供给端来看,央行控制着货币供给的总闸门,且常常会根据经济的情况进行逆周期调节,但是其只能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来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行为,超额准备金率和实际贷款利率仍然由商业银行自主经营来决定。这就是上文提到的商业银行对于经济周期的预期因素,它直接决定了其信贷政策的态度。除此之外还有两大重要因素,就是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与企业投资到产出的时滞。
探讨信贷周期,自然也离不开信贷的需求对象——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周期有三类,分别是4年左右的存货周期(基钦周期)、9年左右的资本开支周期(朱格拉周期)和18年左右的房地产周期(库兹涅茨周期)。
存货周期体现在终端需求的微小变动会在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进行传导并放大,最终引起上游存货的巨大变动。其根本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最了解终端需求的企业与其配套产业链上各环节的企业间存在经营信息上的不对称,采购的滞后会导致产业链上游对终端需求产生预期上的误判,经过放大后就会产生补库存、库存堆积、去库存的周期变动。
资本开支周期体现为商品供给从短缺到过剩的全过程。其根本原因依然是信息不对称和投资到产出的时滞。约翰 穆勒在《纸币与商业困境》中对资本开支周期的一段描述颇为精彩,“每一个期盼自己走在全部竞争对手之前的商人,会向市场提供他认为市场起飞时自己所获得的最大份额:这没有反映出其他对手的供给,而其他人的行为也像他这样,并且他们都没有预估到价格的下跌,而一旦增加的供给加入市场,就一定会发生价格的下跌。这样一来,短缺很快就演变成过剩。”
作为周期之母的房地产周期更加复杂,它是存货周期、资本开支周期、人口周期以及货币周期等多个周期的叠加。但其根本原因依然有信息不对称与投资到产出的时滞这两个因素。
可以看出,无论信贷周期还是实体经济周期,信息不对称与投资到产出的时滞都是两个重要因素。投资到产出的时滞,造成企业对未来供过于求的预期不足,导致未来商品价格下跌,经营亏损,这种情况其实也可以归类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以,归根结底,彼此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影响周期的最重要因素。
区块链通过改变信贷周期来熨平经济周期
区块链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公开透明和可追溯等特点与信息不对称的痛点完美契合,未来有望通过改变信贷周期来熨平经济周期。
传统央行征信系统中的数据基本都由商业银行提供,而商业银行无论在贷前尽职调查还是贷后管理环节均处于信息劣势,与企业之间天然的信息不对称会引发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未来依靠区块链建立的信息系统可以将企业或者个人的核心资产信息全部上链,记录数据的完整历史并提供数据可追溯性功能。使用区块链的企业或个人的资产、资金等交易也可以准确的记录在区块上,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实时性,解决贷前调查阶段客户提供虚假资料的问题。商业银行以加密形式存储和共享该组织中客户的信用信息,当客户申请贷款时,商业银行在获得授权后可以直接通过搜索区块链中节点上相应信息来进行验证。
在暴雷不断的2018年,一些企业正是通过伪造合同、提供虚假信息的方式骗取金融机构大量资金,在经济下行期因为经营不善出现违约。如果将其资产信息上链的话,供应链上与之有交集的企业都可以查看其信息,造假就会立刻被发现。更进一步说,信息的不可篡改、可追溯特点提高了企业的诈骗成本,从而减少融资中信息不对称问题。
此外,传统信息机制在时间上有严重滞后性,商业银行在对企业贷中与贷后资金运用跟踪、风险管理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企业巧立名目取得贷款后挪作他用时有发生,银行在企业违约后才发现风险已经为时已晚。区块链提供的信息机制能够实现即时、动态更新和储存。银行可以基于区块链的信息系统实时掌握借款人的情况,追踪贷款资金去向,查看是否与申请时的用途保持一致。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信息机制,能够及时将企业违约信息发布给所有访问区块链的银行和企业,既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违约成本,又有效解决了长久以来困扰银行的贷中与贷后风险问题。
央行一直力推的针对小微企业的定向降准等政策也可以通过区块链来追踪资金去向,查看商业银行是否真的对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定向货币宽松将不再是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央行完全可以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其政策意图,消除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解决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商业银行在经济繁荣期不会盲目乐观、过度放贷,在经济衰退期也不会过度悲观、盲目拒贷,始终保持贷款标准的合理性与一致性,给企业稳定的预期,将大幅度减少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顺周期性。
由于商业银行所处资金方的地位优势,其主导的区块链信息系统还可以解决实体企业资产上链的激励问题。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将实体企业资产上链列为取得信贷融资的必要条件。实体企业接入系统后,资产信息的共享可以让企业间对行业存货、产能等重要经营信息有所预期,盲目投资扩产将在博弈论下受到约束。换句话说,解决企业经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将会平滑存货周期与资本开支周期,降低实体经济的中短期波动。
区块链技术通过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平滑存货周期与资本开支周期,影响了信贷周期,最终熨平整个宏观经济周期。当然,广义的熨平并不是立刻将过去的经济周期拉成毫无波动的直线,通过技术的更新、算法的进步不断减小周期波动的幅度,已经是巨大的成功。技术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区块链尚处起步期,需要耐心
从区块链技术特点角度来讲,极有可能对人类几千年来的交易行为产生颠覆性改变,但是需要耐心。
2015年《经济学人》发表的封面文章《信任的机器—区块链的承诺》中提到,区块链可以让人们在没有权威机构背书下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将降低陌生人之间的交易成本,并改造各个行业的交易行为,提升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
未来区块链技术带给我们生产经营、信贷活动的改变是惊人的,但是对于商业应用来说,目前可能并不是最好的时期。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的发展一直是“进攻性”技术与“防御性”技术交替前进。如果把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变革性视为“进攻性”技术,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加密性、安全等特点可以视为“防御性”技术的代表。
通常来讲,“进攻性”技术是中心化的,中心化商业模式意味着理论上会产生龙头企业,利用网络效应或者垄断等方式攫取商业价值,所以一般在资本和企业家的推动下发展较快,不太需要政府的推动;区块链这种“防御性”技术多数是去中心化,天然与商业价值创造规律相悖,在创造商业利益上处于劣势,所以前期一般在政府的推动下发展,在政府搭建好相关技术的基础设施之后,资本和企业家才会开始介入,寻找自己的商业模式来创造商业价值。因此区块链发展前期会更加依赖政府、央行以及大型商业银行的作用,目前还处在前期基础设施与行业标准搭建时期,商业化应用在技术标准、监管政策等一系列相关基础设施搭建完毕后才会迎来繁荣发展阶段。
展望未来,区块链作为萌芽发展期的底层技术将同几十年前的互联网技术一样再次考验人类的想象力。
互联网时代,网络效应的商业价值虽然由平台上的用户创造,但是价值却被平台获得,实际上是一种中心化机制下的价值分配不公现象。但是数字经济浪潮中,区块链技术下的隐私等个人数据未来可能会成为一项资产,所有权归个人所有,对个人数据的付费将把用户的数据价值还给用户,去中心化解决了中心化机制中的价值分配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的解决方案甚至也在区块链的射程范围之内。
区块链会改变人类生产方式吗
区块链改变的是人类的生产关系。根据马克思的理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生产力变革在前,生产关系变革在后。那是不是意味着只有在人类生产力变革性的提高后,才会迎来区块链发展的黄金期?
如果一定要顺着这个逻辑推演未来的社会进步路径的话,可能会是这样的: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人类生产力的革命性提高→区块链改变社会生产关系来适应人工智能引领的生产力的发展→云计算提供的储存与计算能力为区块链的实现提供技术保障→大数据为区块链上的海量数据提供算法分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未来经济周期被消灭后,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习惯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科技改变生活,区块链值得期待。
参考资料:
【1】拉斯 特维德,逃不开的经济周期,2008
【2】瑞 达里奥,穿越债务危机,2018
【3】巴曙松,信贷周期理论研究综述,2009
【4】黄金老,破解我国企业债务周期率的思考,2013
本期福利:近日,苏宁金融研究院发布了《互联网金融三季度报告暨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专题报告》《90后人群消费趋势研究报告》,读者可在“苏宁财富资讯”公众号后台回复“2019互联网金融三季报”、“90后消费报告”,获得网盘链接和提取码~
精选阅读
便利店在中国有没有未来?
什么样的共享经济企业能走向成功?
白马股频频暴雷,踩雷的人都忽视了这个迹象
(本文由公众号“苏宁财富资讯”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见习研究员施旭健,图片来自壹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