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海珍 鸿班 第一周第五次作业

周五的段子


R  ·  阅读原文片段

“行动科学管理术”利用“ABC模型”的概念来解释人的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A=Antecedent(前提条件)

B=Behavior(行动)

C=Consequence(结果)

前提条件指的是引发行动的环境。比如,会议结束了(所以你去休息一下);视力变差(所以你戴眼镜);上司对你说“提交企划报告”(所以你提交报告);朋友对你说“请你吃点心”(所以你吃了点心)…这些都属于前提条件。

“在上司的要求下提交了报告”“在朋友的邀请下吃了点心”则是一种行动。像这样促使人们采取行动的前提条件是必要的,但只有前提条件,无法使行动多次重复。

如果出现了提交报告却没有获得通过、点心很难吃等不好的“结果”,那么人们就不会愿意重复这样的行动。但是,如果出现提交报告后得到了赞扬,点心很好吃等结果,那么人们就会自发地重复这样的行动。就像斯金纳说的那样,行动是受其结果影响的。

请准备一张纸,将整个行动的过程都写出来,关于C(结果),不管是好的结果还是坏的结果都写出来。

比如让自己变好的行为,如“跑步”,则或许有“体检时发现身体出了问题”“变胖了裤子穿不下”“朋友邀请自己一起跑步”等A(前提条件),或许会出现“跑步之后心情舒畅”“变瘦了”“变得健康了”“感到疲惫”等C(结果)。

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客观地观察自己的状态了。

I  ·  拆书家讲解引导

片段中提供了一种ABC模型,这种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人的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A=Antecedent(前提条件),前提条件指的是引发行动的环境。用易于理解的话说,前提条件是产生行动的原因,这个原因可以外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

比如,很多人想减肥,行动是少吃多运动。那么前提条件可能是,同事说我胖了,去年的衣服穿不上了,身体机能下降,没有以前精力充沛了,吃得太多养活不起自己了……或者是就是觉得太胖了,是自己不自律的表现等等。

前提条件可以引发行动B=Behavior(行动),但是无法使行动多次重复。行动怎样才能多次重复呢?取决于好的结果C=Consequence(结果),即正向的反馈。如果反馈不够好,那么行动自然就不会很好的重复。

通过“ABC模型”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很好的觉察到自己的状态。

A  ·  学习者拆为己用

请大家想一个最想养成的习惯,并分析该习惯动作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前提条件也许不是一个,请把想到的都写出来)。

如果该习惯养成了,即行动产生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当然这个结果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比如如果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运动,我可能没有时间追剧了;同时因为吃的少,我可能没有能量去学习了,等等。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是什么在阻碍自己)


A1  七月份的时候朋友郭素说好久没见了 说有个拆书帮的活动有没有兴趣一起参加 顺便可以见见面 那是第一次参加拆书帮的活动 第一次参加还不理解这个活动在做什么 就感觉大家在练习演讲

        后来 读了《这样读书就够了》 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觉得书中阐述的一些方法很好 而对于我来说 这一部分能力正好是我欠缺的 于是了解了成都拆书帮分舵的相关规则 参加了第十期的训练营

        参加训练营以后 虽然才交了四次作业 但是从最开始的磕磕巴巴 到现在感觉表达顺畅了很多  感觉每次作业都有一些进步 加上老师的建议以及对我的进步的每一次肯定 都激励我继续努力去完善自己的作业 当然还有其他小伙伴的点评 也让我的改进有了方向 想想参加完训练营后 还可以和郭素一起在拆书帮继续成长 还能认识到其他优秀的小伙伴 就觉得很有动力


A2


        在参加了拆书帮训练营完成第四次作业的时候 班主任老师点评说我的语言虽然认可了别人但后面却在怼别人 我自己觉察了下 发现确实是这样的 其实当时我想起这件事还是心里不满的

        这样看来 班主任老师在点评里说的简单理性的表达 其实这个很重要 如果不能做到简单理性 就算想到了表达的技巧 说出来的话也是火药味十足

        所以接下来我锻炼自己不要老是因为一些小事就情绪化 再应用第四次学到的表达技巧 先从比较小一些的事情开始 能够友善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得到一个比较好的结果。再继续在以后发生的事情中锻炼并修正自己 这样 有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在以后发生不好的事情的时候 就能从认知上调整自己 告诉自己这件事其实没自己想得那么大 从而更好的克制自己 从而做到简单理性的表达

你可能感兴趣的:(焦海珍 鸿班 第一周第五次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