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教条主义之后的一些认识

开始,我们可能都生活在教条主义下。然而,生活却让“我们”苏醒了,掌握了一个强大的工具。从此,我们便走出了“牢笼”……没想到,最为诡异的竟是——我们又在编织着新的牢笼

很难想像:“生活中若没有经验,我会是多么的无知和迷茫,但正是经验的积累,让我又变得无知和迷茫”。我是一个在情感方面不善言辞的人,有人说是情商低的原因,但是在我看来并不是如此,我的情感世界相当的丰富和细腻,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我也能够看明白事情中的“潜台词”,只是拗于羞涩不想落于俗套等原因,没有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一般遇到这些情况,我的内心里总是在打架,到最后还是输给了自己的性格,也因此错失了很多机会,有时候我认为还是自己应该回归那个安安静静的状态,不为外界的干扰所躁动,做回真实的自我,而不是表面上虚与委蛇。此外,我也必须承认:我之所以如此,都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我的性格所致。

曾在几年的时间里,我尝试去改变自己的性格,最后发现效果甚微,反倒是把自己折腾的非常难受、无所适从。当然,也不能说没有一点变化,而是说自己那些刻在骨子里的东西没有改变。后来,看了《亮剑》这部电视剧,我开始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和定位。李云龙之所以为李云龙就是因为他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哪怕人们为神圣化、完美化他们心中的形象,对影视中塑造的人物有着各种各样的批评,都是在损毁李云龙这个人物的形象。世间千人千面,正是这些优缺点才成就了这个不一样的你,也是你之所以为你的根本所在。世上没有绝对唯一的标准,也不可能存在那样的实物,不要迷失在他人杂七杂八的评价中,我们应该寻着内心的声音,找准自己的定位,找到合适的角色,认认真真的生活下去。

没有谁可以从一开始就明白怎么做,顿悟也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是在长期的生活磨砺中逐渐总结出来的,即使我们身边有高人悉心栽培和指点迷津,但自己内心要能真正达到那种通透,并彻底做出改变,一定还是需要大量的现实给我们强烈的感觉冲击之后才有可能的。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往往是被自己的幻想所迷惑,那种形而上的方法也仅仅只能解决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问题,有些理性思考的东西若没有现实的感官的直接冲击,永远不能成为我们内心中普遍性的规律。总之在我看来,当理性思考升华的那一瞬间,一定是现实世界给了感官层面的一个强烈冲击,敲醒了他。

正是因为如此,在现实的几次冲击之后,我决心放弃那种教条式修正主义,摆脱那些从天而降的条条框框,开始从自己性格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地参与投入到生活中,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在当下做当下的决断,相信当下是最好的安排,相信只有在当下才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培塑自己,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过多地去思考自己的对错以及合不合适。多数人的焦虑和烦恼都来源于对过往的过分自责和对未来的过分思考,有人觉得总结反思那么多,在实际生活中却总是用不起来,导致老是办错事。这就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以前,我总觉得人是有善恶好坏之分,认为自己要亲近好人并远离坏人。为了给自己的行为定一个遵循标准,我曾经对“善变”作过一个定义,后来因为现实情况的变化反复修改了好多次,在这样自己不断否定自己过程中,我开始怀疑自己,以致于到最后连我都自己都搞不清楚究竟什么叫做“善变”,索性就抛弃了这种“傻瓜”式的做法。

随着生活和学识的不断丰富,我逐渐明白人是没有什么善恶好坏之分,我们都是被这个外在世界所绑架着,我们都是这个外在世界运作中出现的各种可能性,以及事物运动中不断冲突和结合作用下的产物。所以,人的善恶好坏实际上折射出的是他背后的环境,亲好人远坏人实质上是亲近好环境远离坏环境,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偏见其本质上是两种环境的冲突,然而我们能够看到这一层面也仅仅只是一个开始。环境不是我们所有决定的,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挣脱这种环境所带来的各种问题?目前来看,想要找到一种普遍的解决方法似乎有些不大可能,说的玄乎一点就是——可能这就是这个世界之所以是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原因吧。我们经常会发出感叹:如果这个世界能够像机器那般秩序井然地运作该是多么的美好呀!可是如果这个世界真就如机器的世界一般,世界会有今天这副多姿多彩的面目吗?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秩序与混乱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世事的复杂性与多变性根源在此。

抛却找寻普遍方法的思路,若想找到适合个人的一些方法还是可以的,也就是说解决全部人问题的办法是没有的,但是解决个别人的办法还是有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解决,那么就会出现新的问题,实际上每个人又无法解决任何问题。这段话说的有点绕口,实质上就类似于人们在玩一局零和博弈游戏,无法实现集体的利益最大化。所以,我们重点就要关注自己是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个办法就是找到自己适合的环境,尽量远离不适合自己的环境。人不像机器定在哪就是一辈子,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各式各样的环境,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但这些都只是短暂的,我们要确保自己的内心在大多数时间中是处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我不倾向于单纯采取从内心进行化解的作法,因为那样压迫式的方法只会让一个人的内心变得更加糟糕,临时采取压迫式的方法有助于当时避免过激的冲突,但是长期来看,我们还是要避免持续不断的刺激。因此,如果有一丝选择环境的机会,应该早作决断,找准时机毅然地去向适合自己的环境。曾经有一个朋友,因为之前的工作环境太过复杂,她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果断地选择离开,尽管她后来所去的那家公司工资不是不高,但她觉得工作地很舒心很快乐,而且有目标有动力。她谈到,公司也很关心员工的成长发展,花费高昂的代价为他们定制培训体系,公司能以双赢的思维将自己成长和员工的成长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

第二种方法就是双方要采取有效的沟通交流,让彼此能够坚持去不断尝试改变。有时候现实情况不允许我们进行自由地选择,我们就得想着如何让对方认识到矛盾所在,并能约定好不断去改变自己以调和矛盾。既然是环境塑造了我们,那我们也能够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自己。单方面尝试作出改变是很难长期坚持下去的,这无疑是给自己不断增加负担而已,所以遇到问题首先要大胆地提出来,我们总是要争个你对我错,结果最后双方都不让步,说白了双方在同一件事情上没有达成共识而已,没有谁是天生下来就带着一种绝对的观点,每个人的认知都是在他成长环境中不断学习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所以观念这东西根深蒂固,但也不是不能改变,只是很难而已。如果双方有建立共识的勇气和意愿,那么就都要做出让步;否则,还是早点远离去找到适合自己的人和环境,世界这么大没必要自己作贱自己。

第三种办法就是单方面的采取忍耐。不过这个是有前提的,就是这种忍耐是少数和零散的,谁也无法忍受持续不断的冲击,毕竟人到底还是人,不是神。在化解过激的敌意这个问题上,查理·芒格认为人们可以延迟自己的反应。他提到他的朋友——托马斯·墨菲(首都城市/美国广播公司前董事长和CEO),在这个问题上经常会说:“如果你觉得骂人是很好的主意,你可以留到明天去骂”。刚上高中的时候,我读过丁远峙的一本书——《方与圆》,当时这本书卖的特别的火,给人讲述做人做事的不二妙法。那时候的我年轻尚幼,内心单纯,从没有想到日后的人事会如此的复杂,也正是随着环境的变迁,自己开始对原先认知观念产生了怀疑,在不断地反思的过程中,我开始认识到人的脆弱性和历史发展的规律。任何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些过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没有谁会因为提前学习就可以弯道超车,一个人的即使他的意志再怎么强大,终究只不过凡身肉胎,灵魂不可能跳出这个肉身独自发展。因此,人在不同的生理阶段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官体验和理性认识,在恰当的年龄做恰当的事情,一个人的内心和外在也就能匹配起来,内心也不至于出现过多的矛盾冲突。

对于上述的三种办法,我们在生活中应先采取第三种,如果不行再换第二种,还是不行就换第一种。


我觉得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内心保留一片“净土”,我不准备把它叫做良知,也不准备叫做人性,而就只是叫做“净土”。在这片净土上,我们可以找到最为真实的自己,但是一个无法描述出来的自己,也许对这个自己的评价超出了我们现有的词汇和认知。在这片“净土”,我就是整个世界,除了自己再没有任何东西。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出教条主义之后的一些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