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化类节目的迅猛发展

2016年底,文化类电视节目开始火爆,《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节目播出后,不管是收视率,还是口碑,都赢得了无数好评,微博话题和微信相关文章阅读量都成为现象级热门话题。

2017年《朗读者》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节目播出后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第一季节目播完时,节目嘉宾许渊冲、潘际銮、安文彬、郭琨依旧还是百度搜索的热门,许渊冲先生的翻译作品再次登上某网站热门推荐;安文彬更是点燃了中国人心中的爱国清肠。节目衍生的线下“朗读亭”活动也成为人们主动参与的热门,在社会上引起了一股朗读热潮。很多观众也纷纷评价节目“是一档高水准的电视节目”。

在电视娱乐综艺节目日益消瘦的环境下,电视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娱乐功能远不如网络媒体,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文化节目。电视文化节目也非常符合电视传播媒介的特点。

广播的出现,在人类发展史上简直有了划时代的意义。在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中,广播步入了自己的巅峰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稳定民心,突发奇想,亲自开设了一档名为“炉边谈话”的广播节目。这个节目选择了一种非常亲民的交流方式。罗斯福放下政治家的角色,和听众像家人一样在炉火旁闲谈,利用广播这种空间偏向的媒介,罗斯福将政府政策迅速传递到美国各州,成功地将美国人团结在一起。因此,罗斯福也被人称为“广播总统”。

随着计算机和大数据的发展,平台型的内容发布,几乎把传统权威的大众传播媒介发展到了产业链的下游。这些平台型的内容发布几乎有着共同的特点:内容短,信息量大,直观,吸人眼球,关注度甚至可以达到传统媒体的几倍,是一种偏向时间模式的传播媒介。

这种传播媒介的特点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传播最大的信息量,很有快餐文化的特点。但是文化却是一个熏习的过程,87年版的《红楼梦》之所以经典,就是熏习的力量,演员在演角色之前,先封闭学习了真实人物的生活环境。

就像今天的汉服婚礼,如果真要严格按照古人的礼法,那根本是没法复原的,比如衣襟到底是左边搭右边,还是右边搭左边这样的细节问题,貌似无所谓,但其实意义特别重大。

《礼记》里面关于切瓜,都有非常详细的记录:为天子切瓜,削皮后要切成四瓣,再从中间横断,用细葛布盖着呈上去;为诸侯国的国君切瓜,削皮后把瓜切成两半,再从中间横断,用粗葛布盖着呈上去;给大夫只削皮就够了。士和庶人自己削瓜,削皮后把瓜蒂去掉直接咬着吃。

仅仅一个切瓜的动作都要这么讲究,那么穿衣吃饭、起居坐卧、待人接物,这些工作和生活里的细节,如果真正讲究起来,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速成的,这就是一个熏习的过程。所以网络时代的“快”,养不出这样的气场,滋生出来的是焦虑和浮躁,而电视却可以做到,电视完全可以将一种文化的来龙去脉完整呈现。

所以,电视做文化类节目是有先天优势的。况且电视承载主流价值观的宣传作用更是网络媒体不能替代的。电视节目的发布往往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滤系统,过滤掉不符合要求的东西,只剩下精品才能发表出来,所以电视新闻的审查就显得尤为重要,最终能发布出来,并且可以大范围宣传的内容,是已经经过层层过滤后的信息,所以宣传的内容会更加规范,传播的内容也更加让人信任。

你可能感兴趣的:(电视文化类节目的迅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