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佛心,佛系

于  得到  听 

罗胖精选 | 中国人为什么烧香拜佛?

有感


涨姿势:

1,关于寺庙

佛教起源于印度,印度位于热带,没房子住也冻不死,不存粮食也饿不死,但中国不一样,总得有房子来遮风避雨,总得有积蓄来应对寒冬。另一方面,中国人理解不了什么是“佛”,一般都把“佛”当成“神”,既然是神,就该找个地方供起来。而且,帝王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更愿意把宗教人士安置在固定居所里,还要有一套特殊的户籍制度,这样才便于管理,于是就有了中国式的寺庙。

2,关于吃肉

早期,僧人虽然不许杀生,但可以吃肉。道理其实不难理解:僧人吃饭全靠化缘,别人给什么,自己就吃什么,如果设置很多禁忌,就会给施主添很多麻烦。真正让终生吃素成为标准的,是一位非常信佛的皇帝——梁武帝。他用皇权强制僧人吃素,于是吃素就成为中国佛教徒保留至今的特殊传统。

3,五荤

“五荤”是五种蔬菜。今天说起荤菜,通常理解为肉食,但“荤”这个字,是草字头的,本义是指有刺激性气味的蔬菜。五荤是哪五种蔬菜呢?不同的佛典又有不同的说法,最没有争议的一荤就是大蒜,其他几种大概是大葱、韭菜、洋葱和香菜。


思考

“佛”这个我们从小耳濡目染,几乎在我们认知里和“佛教”甚至“迷信”画等号的字,今天在这节课抽丝剥茧的过程中,慢慢的显现出来最核心的部分和逻辑,  以及在历史长河里和人类自身的价值网络里相互影响相互改变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课程中留下了课后思考题:

内容和形式哪个更重要?

个人思考的结果是:内容更重要。

形式应该是内容的承载体。

比如一本书,它以纸质书还是电子书的形式存在,这重要吗?只要读完,了解“内容”,然后的感受和思考都是基于“内容”存在的。再然后我的读后感可以写出来,也可以写在纸上,或者写电子书,这其中重要的当然是我“思考的内容”。

如果已经通过形式了解到了内容,那么形式的存在就可有可无了。

代入到得到这篇文章中的想法是:

出家、剃度、吃素、烧香这些形式,应该都是获取佛学过程。

相比于烧香拜佛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佛教的佛学,或者说领悟到的佛心,以佛性看待问题的角度?

往大了说,生命的存在也是一种形式而已,不管人的一生是否精彩,其一生所经历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吧?



写这个作业还有个原因,就是网上有个有趣的新词,叫“佛系青年”。

佛性,佛心,佛系_第1张图片

佛系买家——据说是指这样一群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不差评,不晒图,不和卖家较劲,不和快递较劲,对购买的东西保持很淡定的心态,即使东西不好也不急躁,大不了扔了以后不再这家买就是了。

佛系职员——对工作丧失热情,前已无通路,后不见归途。索性放下执念,不喜不悲、不怒不嗔。老板骂我,我说“哦知道了”;老板表扬我,我说“哦谢谢”;工作量剧增,我说“哦好的”……心处于躺平状态,活成了一个大写的“哦”。

佛系追星——不接机,不参与吵架,不控评,不反黑,不拉踩的一种平淡追星方式。

(以上来源于百度)

佛系,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是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

一直以来,青年的人设大多是:奋发有为,上进,热血澎湃,青春洋溢。

佛系青年,不过是在告诉世人,他们的理想饿了,他们在追寻的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终极价值所在。在中国物质大为丰富的今天,我想,真的是要追寻精神价值的时候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佛性,佛心,佛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