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抱怨

我们经常遇到一些牢骚满腹的人。满肚子的委屈、抱怨,一切都不好,都是问题,都是负能量。

昨晚睡前,浏览一下微信朋友圈。见有人在抱怨宣泄,一时手欠,留言提醒:少点抱怨,多看风景。感觉算是虚拟朋友圈的善意关心吧。一个人半夜不睡觉,向海抱怨,如果遥远处有回音传来,或许也是一种安慰。

但是,善意往往换不来善意。结果捅到了马蜂窝,对方有一种忽然发现排泄口的痛快,炮火全开,开始明显不友好的攻击性语言。

还好,微信朋友圈的好处是,你不喜欢可以删之。马上删掉,完事。

然后我就想到了刺猬。全身尖刺,对周边的反应就是用尖刺回应,以此保护自己,可也把自己包裹了起来。

然后,我又想到了蚯蚓。深陷黑暗之中,不见阳光,周遭都是暗黑,甚至没有了也不需要眼睛。

很可怜,有一些心灵就是如此绝望。

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这个世界,非常重要,甚至比这个世界本身还重要。因为你看到的这个世界,其实就是你心中的那个想象中的虚幻的世界。

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世界,有的人看到的是蓝天白云,有的人满眼荆棘瓦砳。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同一个时代,不同的是眼睛,不同的是人。

我们是一个抱怨的人吗?可能我们并不自知。就像没有镜子,你看不到自己。

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镜子吗?

能。如果你发现朋友都离你远去,如果你发现自己身边都是一群抱怨的人群,如果你听到批评、提醒、建议就本能地竖起身上的尖刺,如果你心中充满了孤独冷漠……

做一个抱怨的人很容易,做一个不抱怨的人并不容易。

做一个不抱怨的人,首先要远离身边那些抱怨的人。身处酱缸,你终将成为其中的一枚酱瓣。这是环境决定论。

做一个不抱怨的人,还要多同积极向上的人做朋友。看看人家是怎么看世界的,是怎样的活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还是环境决定论。

但是,如果优秀的人不同你玩,那么恭喜你,你离酱汤不远了。也不是没有办法,回归家庭,重新回炉。

为什么这样说呢?

负面情绪爆棚、抱怨的人内心是塌陷的,抱怨反映的是绝望,是无力感。他同这个世界是断裂的,没有链接的纽带,作为自我保护心理,他转而否定这个世界,通过否定别的,来告知自己:不是我的问题,不是我不行,是这个世界坏了。

这种颠倒的感觉,最初来自他的婴儿时期。六个月前,婴儿还没法把自己和这个世界区别开来,“我,就是世界。一切就是我。”

如果这个时期,他遇到一个粗心的妈妈,没有得到完全的照顾,他的需求,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他会觉得这个世界怎么同自己有分离呀!对几个月大完全没有自我能力的婴儿来说这是个灾难,是死的恐惧。那么后果就是,他同这个世界的第一次链接,断掉了。抱怨的种子已经在潜意识里种下了。这一切,长大了的你完全不知。

六个月到三岁,婴儿进入了二人世界,世界就两个人:自己和妈妈。如果还是那个粗心(粗心等于不爱)的妈妈,那么这个世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还是继续分裂的,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无法同其他人群建立亲密关系,长大了不会真正爱别人,没有爱的能力,冷漠没有怜悯之心,甚至发展成反社会人格。

如果妈妈太有爱太有关心了,是那种全能型的妈妈,但是,无所不能的妈妈=无处不在的控制,那么孩子的自我又会被这种爱完全吞噬掉了,听话就成了唯一是选择。那么他同世界的链接其实也是断裂的,有的只是服从和听话。一旦试图自立,那么链接马上就断了。

可以说,这是对心灵发展的阉割,必然激发反抗。但是反抗,会引起愧疚感,毕竟妈妈全心全意对我好,我竟要反抗!怎么办?抱怨。转移出口,抱怨成了心理压力的减压方式。为什么抱怨,因为心理压力山大。不抱怨会死。

从这一点理解,我们对抱怨的人要有深深的包容,不能承受之轻,又之重。一根羽毛压死人,就是这个道理。

似乎,一切罪恶的根源都指向了妈妈。

那么,妈妈为什么会这样?

对孩子的爱,是本能。但人的社会化,会修正这种本能。大到文化上,习俗上,家族的,社会的,时代变迁,小到夫妻家庭关系,母亲的个体经历等等,都会修正这种爱的本能。然后把社会性影响注入母子关系中。通过代际心理影响,实现和反映着社会的意志。我们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心理学层面,就是通过家庭养育关系,开始了第一层灌塑。

中国的家庭关系、家庭伦理总体上还是传统文化在发挥作用。那么家庭传统文化是什么?是以孝道为核心的伦理。

不讲伦理文化,就没法讲清楚人,讲不清不同身份的男人和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心理。

妻管严,是个主流词。央视春晚是主流文化的标志吧?里面的小品,几乎还没有哪个家庭不是妻管严的模型。女人说的算,在家庭里,这是个标配。问题就出在这里。

按照男权社会的传统伦理观,大男子主义才对呀,怎么家里不是男人说的算,反倒是女人?

大观园里谁说的算?是贾母。皇宫里(注意是皇宫,不是朝廷)谁说的算?是皇太后。因为孝是伦理的核心,男人必须要孝顺。孝顺就要听妈的话。

社会权力属于男人,但回到家里,要孝顺,就是女人说的算了。家庭战争的主角永远是女人间的战争,儿子处在尴尬的角色,其实儿子心里是偏向媳妇的,但是又不能背上娶了媳妇忘了娘的帽子,表面上又要站在母亲的一方,这样媳妇肯定是不满意的。公公,几乎是可有可无的,边缘化,自己也乐得清净,有空公园杀杀棋更好。名如其意,公公,皇宫里的太监,去了势的男人,也算是半个女人吧。

甄嬛传之类的肥皂剧火爆,就是反映了这种传统伦理,骨子里的东西。你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就是欲罢不能。

争夺家庭权力,是在外面没有社会竞争力的女人的唯一希望。伦理上争不赢婆婆,老公又听妈的话,公公又不理事,只能争儿子女儿,把全部是爱都放在孩子身上。这样的爱,就有点可怕了,不单单是本能的爱了,而是承载了复杂的社会关系。

爱,成了服从。我付出了全部的爱,那么你也要爱我,你不听我的,就对不起我,就不是懂事的好孩子,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的好,你要是不理我了我就什么都没有了,等等。

这种爱,对孩子是压力,是压抑,又没有办法躲开。

那么,不同老人住在一起的家庭呢?

有了孩子,妻子必然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男人最初会有失衡感,但是很快,工作、朋友等外部社会会让男人发现,挺好,重新获得自由的感觉也挺好,这样男人在心理上逃离了家庭。加上多了一个人,打乱了之前二人世界的平衡,各种矛盾出现,男人更要逃,女人越是要抓住老公,越是要外逃,最后女人发现只有自己的孩子不逃,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于是抓的更紧了,甚至成了自己感情寄托的全部,这时对孩子的爱也承载上了对老公的怨、失望等其他因素了,爱,也开始滑向绝对控制和窒息。

孩子的身体在慢慢长大,但是心灵被桎梏住了,不能生长,只能停留在原地。

所以说母亲太重要了,比父亲重要。俗话说爹熊熊一个,娘熊熊一窝。所以说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孟爸呢?岳爸呢?

一代代就这样传递下来。

人对世界对社会对其他人的关系模型,就是从一出生同母亲的关系开始建立起来的,这个模型一经建立,就像手机的操作系统,是最基础的,其他的应用系统,都是在此之上发挥作用的。

为了你的孩子着想,就给你的孩子找一个好的母亲吧。不过,培养一个好母亲,那么孩子的爸爸就一定不能缺位,不能让自己的妻子成为怨妇。

如果从全社会着想,就要好好反思我们的家庭伦理,扬弃,建立现代意义的家庭伦理关系。

那么,当下,有办法修正自我吗?怎样修正不好的心理问题,构建积极向上的心理?还是要回归家庭,回归起点,从重要他人开始,重建亲密关系,把卡顿在某处的可怜小孩,带出来。每一次亲密关系的建立和断裂,都是心灵的一次成长。不经历风雨怎会见彩虹,就是这个道理。何为重要他人?如何重建亲密关系?这是另一个问题了,下回再分解吧。

远离抱怨,拥抱阳光。

远离抱怨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远离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