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14:“天才”是怎样练成的,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

爱因斯坦说过:不是我聪明,我只是和问题周旋得比较久。

4岁就会弹奏小提琴,童年时代写出多部名曲,14岁即成为世界象棋大师,瞬间能记住几百个随机数字,开平方比计算器还快···

很多人都羡慕这些天才,都以为“杰出”源于“天赋”。

“天才”却说:我的成就源于“大量的正确练习”!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感叹自己不如他人,感叹他人天生聪明、记忆力好,感叹他人能说会道、学习领悟能力强。

我们从小就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下,让我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差劲。

我们总是梦想着自己能够强大起来,总是想象着我们能成为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可是,我们可以嘛?、

是的,我们肯定可以。

方法呢?

刻意练习。

都说成功依靠的是三分天赋、七分努力,只要踏实肯干,积少成多,总有一天能够成功的。

还有人提出一万小时定律,说的是只要花上一万个小时,在某项你学习或者掌握的技能上,你必定可以在此方面达到专家水平。

这些我觉的都不对,成功依靠的是十分努力加刻意练习,而一万小时定律的前提,也是需要走出舒适区,刻意练习。

李叫兽有一篇文章叫做《为什么你有10年工作经验,却成为不了专家?》指出了当下学习的通病,敷衍了事、不思进取成为不了专家,一直停留在舒适区,不勇敢的走出去,也成为不了专家。

心理学家Ericsson(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的研究发现: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

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书中提出,“天才”都是刻意练习的产物。现在的你不够突出,并非是因为笨、不聪明,而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刻意练习。

如何进行有效的刻意练习呢?提供几点建议:

1.、只在“学习区”练习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三个层次的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代表的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中间一层则是“学习区”,代表我们暂时还没有掌握,但通过练习可以学会的技能。

而我们只有在学习区里面进行练习,要具有高度的针对性,才可能获得进步。否则,在其他两层区域内,我们始终无法获得技能较大提升。

在很多情况下这要求有一个好的老师或者教练,从旁观者的角度更能发现我们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2.、大量重复训练

从不会到会,最重要的就是大量重复性的练习。一万小时定律的强调的就是重复的重要性。

郎朗能成为世界顶级钢琴大师,菲利普斯能包揽游泳金牌,IG能够夺得英雄联盟世界电子竞技大赛的冠军···都离不开持续大量的练习,他们每天的训练从未低于十个小时。

一个人面对不常见的事件往往会不知所措,只有事先经过长时间的重复训练,把练习动作变为本能,才能更好的发挥自身水平。

3.、持续获得有效反馈

传统认知中,老师的主要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其实,老师还有一项更为重要的作用,就是即时的反馈。

运动员在训练时,一个动作做得好不好,必须要有教练能够随时指出,运动员得到反馈后才能随时了解练习结果,对有问题的地方加以修正。

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如果只是应付了事,不但不会变好,而且会对好坏不再关心。在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

4.、精神高度集中

刻意练习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必须全身心投入,精神高度集中。

集中注意力是一件很费神、消耗精力的事情,这种状态不可能一直保持。而刻意练习却需要精神高度集中,这样能保持高效学习。

曾经有个著名小提琴家说过,如果你是练习手指,你可以练一整天;可是如果你是练习脑子,你每天能练两个小时就不错了。

冥想,是一种可以训练精神集中的有效方法,它不但可以让训练者放松身体,还能舒缓情绪,净化心灵,让注意力能够更容易更持久的集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 114:“天才”是怎样练成的,刻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