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空调滴水

文/雕琢人生

昨夜,空调滴水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有一种观点:懒惰是发明的原动力。为了舒服,贪图省事,才激发了人们发明的欲望,于是有了现在的各种高科技产品和当下的便捷生活。也没错。

事实是,懒惰也是很多事故的根源。

家里的旧空调,出水管出现了问题,加上老房子不易解决,就找个老办法,用桶接水,然而有了新问题:水满了容易溢出是其一,水位线超过水管末端以后,水就会从空调机往下滴。于是就成了搬运工,睡前一定要倒一次水,免得出现问题。后来,老爷子想了个办法,用个大桶,可以减少搬运次数。的确如此。同时也放松了警惕。于是就有了夜间惊魂。

下了一天的雨,到晚上也没停。睡梦里隐约听到“吧嗒吧嗒”声,原以为是窗外的雨声,想想不对,声音不该这么大,拖着惺忪睡眼,隐约想到了那半自动化空调,果不其然,老毛病又犯了。不得不履行搬运工角色,倒了满桶的水,顺带清理桌子上还有流在地板上的积水。收拾停当,突然想到了这是懒惰的代价。桌子上还有插座,空调底下有电视,都没有被波及,万幸。

惰性是人之天性。惰性的延伸就成了侥幸,就像那些发明创造类似,一些生活方式工作流程,也在这些惰性里被试探,进而被固化,变成了“精简版”,不曾想却是定时炸弹,不爆炸之前,一切风平浪静,直到那蘑菇云腾空而起,又开始抱怨运气,薄责于己,厚责于人。

所有的看似偶然都是必然。其发端往往来源于惰性。一些安全操作规程,按部就班费时费力,不发生问题感觉全是在无谓劳动,浪费资源。待到稍一松懈,遇到十三点,就成了灾难。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航天飞机的爆炸,多始于一个螺丝百分之一的误差。一台手术的失败,可能源于一块纱布的清洁。

印象中小时候有一次生炉子,炭未完全熄灭,重新生火浪费时间,就开动不太灵光的大脑,扔进点干玉米芯,再加上炭,倒入一些煤油引燃火苗,想快速生火,结果火势超过了预期,一道火舌从烟囱窜出好长,我也被吓呆在原地。幸好没有酿成大祸。

懒惰不止于省略步骤,减少流程,有时拖拉也是一种形式的懒惰。就像刷碗,特别是喝玉米糊糊的碗,吃完立马刷,简单便捷,稍微一拖拉,待到第二日,就会干在上边,像碗上烧制的残缺一样,费时费力。

懒惰是会传染的。规矩规程刚出来的时候,大家往往都会严格遵守,时间一久,就会有人钻空子,开动脑筋找漏洞,为了省事为了偷懒,各显神通。多数人持观望态度,发现没有处分没有不良后果,大家就开始竟相效仿。和过马路闯红灯类似。如此环环相扣,就会漏洞百出。所谓的偶然就在酝酿之中,不知在哪一刻发展成必然。

好像危言耸听,其实在不断上演。也不能单纯归咎于懒惰。或许更深层次的应该还是道德层面的问题。

在其位谋其政,理应如此。工作生活中,我们却都成了计算高手,更确切应该是“算计高手”,算计成本,算计概率。急功近利,偷工减料,无下限的节约成本,成了变相的懒惰,快速的敛财。多数人也不能坚守内心的平和,被别人的懒惰和投机所得搅得心浮气躁,进而随了大流,不能扭转局面就成为其中一员。所以根本上还是内心不足够坚定使然。

因此也就有了,坚守阵地的成了所谓的傻子,而随大流成了正常现象。于是各种各样的“不可理喻”“不能理解”的悲剧就成了新闻里的常客,如果硬要抓一个看的见的罪魁,那就是:懒惰。

改善懒惰,已经很难了,再加上大家的“冷嘲热讽”“道德审判”,难之又难。所以现在国家倡导国学,从内心坚定自己,找到强大的靠山。但就像减肥一样,胖起来需要时间,瘦下来更是任重道远。

修齐治平修身为本,路漫漫其修远兮,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勤快一点,按部就班一些。

你可能感兴趣的:(昨夜,空调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