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亲眼所见,飘飘都不敢相信:
今年演技类综艺大潮,居然是被于正和郭敬明联手“撑”起来的。
戏一个比一个多——
郭.很少受到表扬.敬明
于.孤傲了一辈子.正
隔空打擂,看得飘飘那叫一个津津有味。
若说还有什么遗憾,估计和大家一样——
“一本正经”CP为什么不干脆直接同台battle
毕竟,有什么比同类型又势均力敌的人打嘴炮更好看呢。
其实说起于正郭敬明,像是真的像。
作品都频频招黑,商业上却春风得意,连神奇体质都如出一辙——
本来是黑历史一堆,一上综艺,竟能各圈一波粉。
娱乐圈人缘真是玄学?
不,认真比照了俩人节目的飘飘,似乎找到了答案。
有一说一,最近的于正和小四,确实贡献了职业生涯里,难得可爱的时候。
《演员请就位》和《演技派》播出前,评论声还一如弹幕:
“郭敬明好意思和另外三位导演坐一起?”
“于正对得住‘演技派’三个字吗?”
几期播完,大家却发现——
不在热搜上瞎怼的于正,不拍烂片的郭敬明,做起表演评委时,好像真有点干货。
郭导,除去前几期爱抛概念性词汇,后面给演员提的表演建议,还挺实用。
不要让自己感受到意外。
于正对如今影视市场、选角的分析,也都在点上。
国内现在就是缺“正小生”
而且,两人跟约好似的,同时还圈了一波性格粉,就挺让人惊讶的……
上周姜思达的节目《仅三天可见》,就成了对于正的一次大型真香现场。
节目前半段,一如热搜,于正真挺烦人的。
表现得活像个事业成功的油腻中年。
总以过来人自居,表达强势爱说教——
思达去横店探班,于正带他参观,一路上逮谁说谁。
团队给的作品没来得及配音,不行!
手下演员拒绝即兴模仿姜思达。
于正:活该是龙套!
对刚见第二面的思达,直接就说人不好看。
气得大美玲频翻白眼哈哈哈。
嘴巴不饶人,还尤其自我。
一拿起手机工作,自动屏蔽全世界。
和人谈合作,他突然就把对方晾那了,场面一度寂(尴)静(尬)。
可,看着看着,原本来看他怎么“烦人的观众,都渐渐倒了戈——
于正这也太真实了吧。
他真的察觉不到身边人的情绪吗?
未必。
但他直白表示不在意。
于正,其实活得相当清醒且自我。
别人的态度不care,更不去讨好。
清楚自己要什么,且绝不松懈。
于正身上,有股咬牙向上走的倔强。
他拥有和谐完整的一套逻辑体系,让他显得格外强大、不可击倒。
——人生最大的野心是什么?
——没有野心
就是爬
不能让人拉下去
人生到最后都是不知道终点的啊
如果说,于正是因为”意志强大“而达到了口碑的触底反弹。
郭敬明,恰恰是因为“脆弱”,戳中了一些人。
综艺节目里的郭敬明,“戏”不少,且相当反复——
面对直刺刺的批评,他不主动反击。
而是给足面子,允许你说话的空间,但跟着就表达自己的。
一个包容、柔和、有礼貌的open形象就出来了。
知性的同时,还感性。
上一秒还落落大方,下一秒,可能就感动的不行。
被其它导演肯定了,要哭;淘汰组内演员那期,人来得越多,他哭得越伤心。
甚至,他还有无比勤快、没架子的一面。
新一期《演员请就位》宋芸桦说,郭敬明导戏,事必躬亲到可怕。
布置场景,指导演员,细致到女演员的眉毛,他也要管一管。
又努力、又敏感。
于正因为“强大”让人唏嘘且佩服。
郭敬明,反而因“示弱”而显得可爱。
近期久违的综艺露面,口碑降到谷底的郭、于二人,各凭”本事“,挽回一阵路人缘。
这些特质加分吗?
当然。
即便本人争议缠身,那些真实且具备强大精神力量的人格特质,依然闪着光,足够打动人。
可,若反过来问一问,这些闪光点,能彻底掩盖两人的黑历史,从此翻身?
似乎,也没那么容易。
为什么我们总习惯将于正和郭敬明,归为一类人?
除了那些表面上的、零碎的相似点,大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郭敬明和于正,带给许多人的情感记忆是相似的。
羡慕又讨厌。
既无法踩到底,又不能爱起来。
郭敬明:骂到地老 红到天荒
一方面,郭、于的作品,有着这个时代爆款的典型特点:
满足了观众的视觉刺激(美人美景)和情感刺激(感情纠葛);
文化价值不高,却符合流行文化。
所以虽难获主流话语一声好,却国民度高,不缺拥簇。
首先,当然和曾经身陷抄袭风波有关——
郭敬明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被判定剽窃作家庄羽的《圈里圈外》。
于正则被琼瑶控《宫锁连城》抄袭《梅花烙》,最终胜诉。
两人处理判决的方式倒是出奇一致:只赔钱,不道歉。
郭敬明甚至当众回应——
赔偿是出于对法律的尊重
但不会道歉,为了创作时的辛苦和依然喜欢我文字的人
来源:人民网
只能说,熟悉的郭式诡辩气息,扑面而来。
避重就轻,先附上一番绝对正确的话。
至于抄没抄,片烂不烂?抱歉,不在回答范围内。
于正呢?倒是正面“迎战”——
没有抄袭,只有“借鉴”和“致敬”
《金枝欲孽》和《甄嬛传》说的不也一码事?
当年林语堂就照着《红楼梦》的框架才写出《京华烟云》
来源:观察者网
发现没?
于正和郭敬明,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
表面上攻击性强,是非观念模糊,嘴硬不服输。
这决定了,一旦出事,他们都不会先从自身找问题。
但,于正永远比郭敬明强硬得多。
郭敬明和于正,其实很像这个时代一对双生花。
相同的枝桠,最后却长出了不同的花叶。
看似人生经历高度重叠——
普通家庭出身的平凡小子,受过欺侮吃过苦,才气有,野心更多;
都争强好胜,渴望逆袭,对成功转型、扩充事业版图充满迫切;
甚至,都为了成功,不介意做“拿来主义”,抄袭起家;
实际无论是人格发展、还是人生轨迹,更多是镜像般的对称——
比如,于正高度自洽,郭敬明敏感自卑。
这是两人所有行为的出发点。
于正的世界观早已圆融自洽得没有缝隙。
一方面,这是一种强大的自我保护,让他得以屏蔽外界的声音,更不必为此纠结和改变。
所以活得自由又自我——
获得尊重不是我要做的
拿成绩单就好了
另一方面,高度自洽的自我,让于正处在一种封闭的状态。
于正自有他的逻辑,只能自己改变,但别人永远打破不了。
于正是高度自信的,比起吸收外界信息,他更倾向于去“评价”外界。
所以他总是傲慢的、说教的、有掌控欲的。
于正带艺人,总是倾向于单方面的给予。
一通狂吹就完事。
演员感受和前辈感受?不在他考虑范围。
于正式捧杀
于正的高度自洽,说到底,本质是一种自大。
而,郭敬明内心的驱动力,却一直是自卑。
表面上好胜、倔强、骄傲的成功人士郭敬明。
总在自己的杂文里,反复提及让他耿耿于怀好多年的故事——
晚自习课,老师把他的日记本扔到了窗台地下,事后他自己默默捡起。
于正能屏蔽外界,郭敬明却没那么无坚不摧。
他其实是和于正相反的,对外界敏感,希望通过外界声音,来获得肯定的那一类人。
因为在乎,所以无论多少年过去,他还是会经常脆弱得承受不了一丁点儿批评。
也无法淡定接受一点点认可。
金靖一番真诚的剖白,镜头转过去,郭敬明眼眶已经欣慰地红了。
在台下的时候你保护我
在台上的时候我保护他
说到底,小四内心永远住着个伤春悲秋的郭黛玉。即便逆袭多年,依旧会时不时回过头来哭那个被欺侮的自己。
换作于正?
大约更愿意形容自己为“英雄”落寞时。
即便不被赏识,也改变不了“我是英雄”的事实。
必要时,考个第一给你看看就行了。
人格上的区别,也影响了这对双生花对作品的审美。
郭、于二人的作品,一直带着强烈的个人风格——
于氏作品,剧情永远通俗直白,曲低媚众。
郭氏作品,主题不离奢华糜废,众星捧月。
但其实,于正不在乎你的看法。
郭敬明够不到他想表现的高度。
俩人都体现了——越没什么,越表现什么。
而,今后的双生花,会否随着境遇改变?
飘飘不敢轻易断言。
但可以肯定的是,两人的作品审美,应该还没变——
郭敬明依然执着于华丽但空洞的的“高级”。
从堆砌奢侈品牌和美丽皮相,掩盖故事PPT的《小时代》,到综艺里郭导那版《妖猫传》。
处处充斥着郭式审美:
缱绻华丽但空洞无效;
幻想中的高级,其实俗气肤浅。
李诚儒早就说到了本质上:
广泛的共鸣,廉价的笔触是形容不出来的。
更别提,郭敬明对情感的理解,似乎还停留在明媚又忧伤阶段。
郭敬明给妖猫传加的台词
至于于正,依然“屈尊降贵”关心他并不想关心的观众——
看腻本质还是“爱情比天大”式大女主戏?
不恋爱脑、带着现代女人价值观的晋江女频爽文女主,魏姐上场了。
厌烦了古偶剧走越偏的艳俗色调,不尊重史实的改编?
新作全程拥抱莫兰迪色调+历史博主。
演技派片段
观众一段时间内“吃”什么,他就推崇什么。
和郭敬明受过往影响,不自觉沉溺于一种审美不同。
于正永远会让自己喜欢“正确”的东西。
他的逻辑或许是这样的——
因为“对”,所以喜欢。自己发现不“对”,立刻改正。
所以如今推崇“高级质感”的于正,可以彻底遗忘当年的“鲜艳”的自己。
宫锁.大红大绿.心玉。
说白了,郭敬明过度恐惧“俗”,反而显得俗;
于正跟着俗走,于是一直俗——
或者高雅两三天。
而,无论是节目里的“难得可爱”,还是曾经的“日常讨厌”,甚至那些曾让人追捧又拒绝的作品。
背后支撑的,都是统一且完整的人格。
而这也许就是飘飘这次想要深入剖析于正、郭敬明的理由——
看多了“抛开XX事不谈,这个人这次的表现怎样怎样”的评论句式。
飘飘开始思考,我们真能以如此割裂的方式,去看清一个人吗?
出了负面的事,立刻怀疑“我之前是不是瞎了?”。
看了几期节目,又喊“我对XX真香了”——
“于正内心如此强大自由,挺好的”
“看小四这么努力的样子,心疼”
“成功的人总有闪光点啊”
……
可以这样吗?
可也不可。
这背后的逻辑,却本末倒置了。
于正的内心强大是真、自大爱掌控也是真。活得自私自我,于正才成就了今天的于正。
郭敬明的努力是真,敏感也是真。敏感又眼高手低的努力,造就了自卑又好强的郭敬明。
人,有多复杂?
指向他们的争议行为和闪光点的,可能是同一套逻辑。
他们身上那些,打动人和辣人眼的地方,也许是同一种特质。
割裂的视角、动辄就先贴上“正负”标签,是无法看清一个人的。
那些口碑的轻易反弹,频频发生的“瞎眼”和“真香”,断章取义、自我催眠的厌恶和追捧,其实都源于我们习惯了的,对人或事“非下判断不可”的思考模式——
要么纳入我方,要么踢入敌营。
那些主动又被动地成了一个时代的符号的人,他们的成长路径,可能远比“对或错”的判断有意义。
如于正和郭敬明,时代枝桠上的双生花。
那些你欣赏的摇摇欲坠的美,也许只是因为,它的根有些腐了。
但从另一角度看呢?
腐烂腥臭是真的、美是真的,迎风不败的姿态,其实也是真的。
在飘飘这里,他们绝对不值得夸赞,不值得追捧,更不值得成为。
但,永远值得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