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真正的希望,都是绝望的衍生品

以下是读者Sofia的来信节选,完整版请点击前一篇文章:希望与绝望的纠缠

我怀疑我努力的意义,我开始绝望我得不到任何进步,就算我努力,很有可能我最后还是要过着一样贫穷的生活,我的后代也会是我这样痛苦的过程,很有可能我连别人高三的生活水平都达不到。怀疑会拖住我想去提高的脚步,绝望让我觉得人生太痛苦了,为什么人要一直背负着痛苦生活,如果穷人或者不足别人的人一开始就知道无论自己如何努力甚至都追不上别人过去的光阴,那生活还有什么意义。从初二一路走来,从乐观希望到怀疑绝望,我没想到我的成长会是这样。我并不是针对这一次面试,这是我上高中后的心里最深的痛苦的累积,我不知道如何解决,我甚至自残过,就是想弄清楚痛苦是什么,为什么我这么痛苦了,身体却一点都不痛。

我想请教老师的,对于我这种“绝望又希望”矛盾情绪的该如何应对?“绝望又希望”就是我对于自己做出努力达到自己的理想持绝望也持希望态度。绝望又希望就像是相加为100%的两个东西,有时希望多于绝望,有时又少于绝望,感觉我的生活就是这种循环。我想问老师你是否有这种情绪体验呢?或者老师你有没有一段自己很挣扎的时期,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所有真正的希望,都是绝望的衍生品_第1张图片

Sofia:

距离你来信,已经过去了两个月时间,抱歉,到现在才给你回复。而此时正在给你回信的我也在想,现在的Sofia,是否已经度过了她的绝望期,是否又如以前一样,在每一次的绝望之后,又重拾希望,奋力前行。

我想,你大概不知道,在看你来信的时候,我有着非常强烈的感觉:Sofia真是一个倔强而顽强的家伙啊。

学过物理的我们都知道,有的材料和物体,具有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并随外力去除变形消失的特性,我们把这个,叫作“弹性”,这种可恢复的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而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心理学家们发现,人们的心理活动也存在着某种弹性变化,于是,他们把这个称为“心理弹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Emmy Werner是70年代早期使用“心理弹性”这一概念的科学家之一,她花了很长时间,跟踪调查研究了一批来自夏威夷考艾岛的孩子。考艾非常贫穷,许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酗酒或精神病的父母一起长大,父母也大多失业。Werner发现,在这些不利情况下成长的儿童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出破坏性的行为,如长期失业、滥用药物和非婚生子女。然而,另外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却并没有表现出以上特征,他们顺利地度过了童年期和青春期,不但没有表现出严重的学习和行为问题,反而很好地适应了家庭和学校生活,实现了教育和职业上的目标。

而且,后来的心理学家们还发现,心理弹性并不是一种罕见的能力,事实上,它存在于一般人身上,几乎每个人都能够学习和发展这一能力。Werner的实验中,也并不是证明出现问题的那三分之二的人身上就不具备心理弹性,他们大概只是没有将其发展好,没有运用这种能力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来改变自己的状态。

所有真正的希望,都是绝望的衍生品_第2张图片

而从你的来信,能很好地看到你的心理弹性——它不仅存在于你的身上,而且你正在一系列艰难的行程中,日渐娴熟地运用着它。正是因为你的那些努力,促使了你的一点一点的转变。

你说初中的你,“太土又黑又穷”、“成绩不好”、“被人孤立和无视”,但你在那样的情况下开始努力,开始补小学的知识点,开始在网上查资料,不能解决的问题,会几天几夜地去想,“从初二开始,我每天基本除了吃饭走路睡觉就是学习,晚上常常12点睡,白天六点多起……”

然后,毕业考你班级第一。

话说,这是一个多励志的故事啊。

当然,现实从来不会因为你的努力而从此减少你的苦难,相反,它会给你带来更多的磨练。上高中后,你的绝望再次来临。这次你进的是理科重点班,班级里不是白富美就是高富帅,“我第一次知道世界上真的有长得漂亮,心地善良,智商情商超群,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女孩子……”于是,“我当时就已经开始稍有绝望了。我一边羡慕着他们,一边狠狠地鄙视自己……”

是啊,这个世界上,总有很多很美好的东西让我们羡慕,让我们希望拥有,但同时,也会让不曾拥有的我们自惭形秽。

的确,很多时候这种比较的心态会给我们带来压力,会让我们心理不平衡,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催生嫉妒和愤怒。

但这些在你的面前,都成了促使你努力的动力,于是,你一次次努力,一次次绝望,然后再希望,再绝望……每一次与他人比较的落差,每一次现实的打击,都不曾让你放弃,每一次痛苦与绝望之后,都催生你更努力,变得更好的希望。

所有真正的希望,都是绝望的衍生品_第3张图片

相信我,只有那种经历过一次又一次陷入绝望的困境,经历过竭尽全力仍然不知道前途何方的迷茫,才能真的知道希望和奋斗的可贵。

而一直以来,我对具备这样性格的人总怀有某种莫名的敬意。虽然我也知道,那大概不能算是太快乐的人生,而有些痛苦与迷茫,也的确存在将人拉入深渊的可能。

但是没办法啊,谁让我们的内心,总是饱含着变得更好更优秀的渴望呢,谁让那些“长得漂亮,心地善良,智商情商超群,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女生是那么地光彩照人呢?虽然不能够完全成为她们,但至少可以在某些方面变得跟她们一样优秀吧。

记得前些日子,关于“寒门贵子”的讨论非常激烈,大多数人其实都在感叹,在阶级固化日渐严重的今天,寒门的确再难出贵子。

是啊,与那些天生自带光芒的人相比,我们缺少很多东西:天生的某些优良的基因啦,各种各样的资源啦,好的教育环境啦,各种认知刺激的机会啦……但或许,我们还有另一些他们所不具备的东西:那些无法重复的苦难,那些经历过绝望但却不曾泯灭的希望,那种一次次被现实打击,却又不断反弹的深入灵魂的倔强……

这,就是我理解的“心理弹性”!

不过,按照心理学家Emmy Werner的研究,能很好地运用“心理弹性”走出困境的,大约只有三分之一。在这个过程当中,仍然有三分之二的小孩会被淘汰,他们有可能被恶劣的环境击垮。

但我坚信,你就是另外的那三分之一。

但我相信,你就是另外的那三分之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所有真正的希望,都是绝望的衍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