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母亲陪伴之缺失,为何催生留守儿童犯罪?

第一章 母亲陪伴之缺失,为何催生留守儿童犯罪?

如今,“独生子女问题”的出现,是中国几千年没有过的问题,所以,“独生子女教育”,当代中国社会、学校、家庭、个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独生子女”,当代中国的一个普遍而特殊的群体。

“独生子女现象”,当代中国一个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如果说,第一代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姊妹情,“独二代”可能连父母亲情都存在缺失。

《中国妇女》杂志进行的“双独生子女婚姻”问卷调查显示,超过70%的“双独生”年轻父母“只生不养”,将孩子的养育交给双方父母。其中,孩子主要由爷爷奶奶照料的占42.1%,由外公外婆带大的则占29.8%,由妈妈照顾的仅占15.8%,还有的是“全家总动员”。(调查显示超过70%的“双独生”年轻父母“只生不养” 2010年5月20日《潇湘晨报》)

看一看,如此,光生不养的父母,还是孩子的父母吗?

可是,现在“独生子女”出现的种种问题,还没有解决,“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危险分子”;“留守儿童犯罪”,已经成为破坏社会的——“恶性毒瘤”、“不定时炸弹”。

如,“留守儿童”,还成为某些社会不法分子眼中的目标。如,据办案民警介绍,为拉拢留守儿童“入伙”,一些社会“大佬”往往采取免费提供毒品方式,一旦这些小孩吸毒成瘾被“套牢”后,就成为他们实施违法犯罪的工具。部分留守儿童因实施违法犯罪活动被抓捕后,公安部门考虑到其年龄小,且作案情节相对较轻,本着挽救失足少年利于社会稳定的目的,一般在给予教育后很快就予以释放,但这些小孩子出去后,反而认为违法犯罪并不可怕,出现“二进宫”、“三进宫”等情况。(留守少年儿童犯罪调查:呈多发低龄化趋势《半月谈》2012年第12期)

下面,我们再看,“留守儿童犯罪”,已经成为破坏社会的——“不定时炸弹”的媒体报道。

据报道,“2012年年初,广西北流市连续破获两个抢劫团伙案件,涉案嫌疑人近20人,全部为“90后”。其中一个11人抢劫团伙部分成员沾染上吸毒恶习,为购买毒品,先后抢劫10余次。办案民警告诉记者,涉案嫌疑人父母均长期在外打工,大部分由爷爷奶奶带大。”(留守少年儿童犯罪调查:呈多发低龄化趋势《半月谈》2012年第12期)

2015年10月18日湖南邵东3名12岁中小学生,用布条堵住其嘴巴,终致女教师死亡,要知道,抢劫杀害女老师,以前还是自己的老师,最大的年仅13岁。(邵阳3名留守00后入校抢劫杀害女教师 2015年10月20日《新京报》

这些原本应该在父母身边健康快乐地成长的孩子,为何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又为何向女老师下毒手?

在当前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我们一直在说,近年来的未成年人犯罪已呈现日益低龄化的趋势。除去极端的杀人案件,寻衅滋事、打架斗殴、藏毒贩毒、性侵害等犯罪率也在连年上升。

我们看到没有,“留守儿童犯罪”,已经成为破坏社会的“恶性毒瘤”,就好象一颗不定时的炸弹,随时随地就会“爆炸”。

下面,我们从留守少年砍死奶奶,看母亲教育的缺失催生留守儿童犯罪!

第一节 从留守少年砍死奶奶,看母亲陪伴之缺失催生留守儿童犯罪

在每年全国两会上,我们的代表千“方”百“计”话教育,教育成为热议的话题之一,其中“光生不养”的“留守儿童”成为两会新亮点:莫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教育盲区,代表们呼吁构建留守儿童政府支持、家庭监护、学校教育、社会帮扶、亲情关护的网络,给留守儿童以持久、温暖的关爱。

据全国妇联统计,全国留守儿童的人数约为5800万,其中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超过4000万。

想想看,我国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仅留守儿童就有5800万,而且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超过4000万,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比1个法国、10个瑞士、100个卢森堡、100个芬兰共和国的人口数还要多。

如今,面对这样的一个巨大的教育“团体”,“身”在家中“留守孩子”,却出现了“厌学、逃课、打架斗殴、彻夜上网、离家出走、拉帮结伙、打架斗殴、群殴群盗、暴力相残……”等这样、那样的违法犯罪良行为。

尤其是让人想不到的事情,留守儿童犯罪增多,且呈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特征。

据《河南法制报》报道:2月17日,南阳唐河一15岁男孩将其奶奶杀死在出租屋内。男孩上初中,父母都在外打工,由奶奶在县城租房照顾其生活。事发当日,男孩因作业未完成遭奶奶批评,他心生厌烦,拿刀将奶奶砍死。(作业没写完也不想上学 唐河留守少年砍死奶奶 因留守厌世 2014年2月26日《河南法制报》)

众所周知,留守儿童无法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往往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属等隔代教育、隔代管理。

留守儿童这一“隔代教育与管理”,出现这样的那样的教育问题——尤其是留守的少年儿童犯罪问题:

这不,今天的留守少年刘东,一个不到15岁的孩子,他在唐河县某初中上学,可是他的父母都在外打工,由奶奶在县城租房照顾其生活。当民警讯问其作案动机时,刘东只是淡淡地说不想活了,不想上学,不想写作业。2月17日上午,他的寒假作业没写完,也不想上学,奶奶批评教育他并让他去上学。他听后很烦,随即产生了不想活的念头,想着干脆把奶奶也杀掉。于是,他去厨房拿菜刀朝奶奶身上砍了几刀后,非常害怕地离开了出租屋。(作业没写完也不想上学 唐河留守少年砍死奶奶 因留守厌世 2014-02-26《河南法制报》)

现在,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根据2009年全国妇联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其中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处于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状态。广西高级人民法院刑三庭未成年人案件合议庭审判长欧阳文说,“隔代教育”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却大多忽略沟通交流,孩子的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导,这对其成长是很不利的。

为什么?

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而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给这些可怜的孩子留下了一生的遗憾,有的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部分内容来源于 留守儿童 百度百科)

如今,留守少年砍死奶奶,真正是母亲教育的缺失原因导致的,让可怜的“留守儿童”,成为可恶的、犯罪的“留守儿童”。

接受采访的专家介绍,一些留守儿童10岁至12岁开始出现逃学、好争斗、小偷小摸等行为,随着辍学后走上社会,逐渐沾染上不良社会风气,13岁左右就会实施违法犯罪活动,17岁是他们违法犯罪的高峰年龄。总体上看,留守少年儿童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留守少年儿童犯罪调查:呈多发低龄化趋势 2012年7月3日 半月谈)

那么,留守儿童犯罪增多,呈低龄化趋势根源到底在哪里?

母亲陪伴之缺失,为何催生“留守儿童犯罪”?

请看——留守儿童犯罪增多,呈低龄化趋势根源在哪里?

第二节 留守儿童犯罪增多,呈低龄化趋势根源在哪里?

2009年全国妇联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其中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处于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状态。广西高级人民法院刑三庭未成年人案件合议庭审判长欧阳文说,“隔代教育”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却大多忽略沟通交流,孩子的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导,这对其成长是很不利的。(留守少年儿童犯罪调查:呈多发低龄化趋势《半月谈》2012年第12期)

由于隔代长辈既无法支配留守少年的经济,更无法引导下一代的学习和生活,更不用说进行批评教育了。这自然是因为如今孩子少,隔代长辈对其“宽有余,严不足”,孩子“不听话,不好管教”就成为当下农村一种普遍的感慨。

于是出现了如2012年第12期《半月谈》报道的那样:留守儿童犯罪增多,呈低龄化趋势,“三低现象”明显。湖南省部分基层办案民警介绍,留守儿童一般从10岁至12岁左右开始出现逃学、小偷小摸等劣迹,辍学后逐渐沾染上不良社会风气,13岁左右就会实施违法犯罪活动,而17岁则是他们违法犯罪的高峰年龄;实施违法犯罪的留守儿童,以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居多,多为“法盲”。

受访专家、公安干警介绍,当前留守儿童犯罪低年龄、低文化、低法律意识“三低现象”突出,且暴力犯罪、激情犯罪等特点明显。(留守少年儿童犯罪调查:呈多发低龄化趋势《半月谈》2012年第12期)

我们看,一个家庭的留守孩子,一群社会流浪少年,由于没有人管,就开始违法犯罪!

那么,这些留守儿童犯罪增多,呈低龄化根源在哪里?

留守儿童犯罪增多呈低龄化根源在哪里?

如今的留守儿童犯罪增多呈低龄化根源,其实,与下面的一些教育有关:

一、家庭教育:失败在哪里?

家庭教育:失败在哪里?

表现在隔代亲人的不良教育方法:

留守儿童大多系独生子女,父母害怕子女吃亏,常常给孩子灌输“示弱就会挨打”的观念,误导孩子以暴逞能,以暴制暴。

众所周知,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均在外地打工,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亲友在照看留守儿童时,形成了隔代监护,亲戚监护和自我监护等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普遍存在着“溺爱式”、“放任式”或者“粗暴式”的管理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

有父母“生而不养,养而不教”。

正如,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妇联主席吴洪芹说的那样,有个别外出打工父母存在“生而不养、养而不教”的行为,极端个案是,有的家长给当地乡长、镇长门口贴个条,“大意是,我走了,娃留下;他出事,你下岗。”(代表委员热议“留守儿童”:父母应负“生养教”全链条责任 2016年月311日 财经网)

父母这种把教养子女的责任完全推卸给政府和社会的行为,不仅仅是失职,甚至可能催生留守儿童犯罪问题,因为现在少年儿童出的问题,更多是因为缺少家长陪护。

很多留守儿童问题的发生不是由于家庭条件差,而是由于情感缺失、心理失衡等因素。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成长的快乐和受教育的快乐。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他们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在遭受挫折的时候,很容易行为失控;打骂则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和自卑情绪,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习气的感染和坏人的引诱,走上歧路。

表现在父母的打骂教育方法:

现在的家庭教育,父母往往采取不是宠溺,就是打骂等错误方式,溺爱会造成留守儿童凡事以自我为最高价值取向,忽视甚至不顾他人的利益和感受,父母外出打工后,而且留守儿童大多系独生子女,父母害怕子女吃亏,常常给孩子灌输“示弱就会挨打”的观念,误导孩子以暴逞能,以暴制暴。

殊不知,打骂教育“爆发”的对象往往是最最亲近的人!

1.湖南14岁少年网吧杀死父亲

2014年2月18日晚,湖南娄底,14岁的留守少年肖明用刀刺死了来网吧找他的父亲。

肖明在小学时期曾是模范留守儿童,步入青春期后,开始沉溺于网络世界。他信奉暴力,也混迹进入了当地的少年江湖。春节期间打工回家的父亲同样相信暴力才能管教愈发不听话的儿子。但肖明对于父亲的第一次反抗,便以父亲的生命作结。小肖的表哥刘日东赶到现场时,刘日东说,舅舅肖福民的暴脾气也是远近出了名的,经常动不动就打小阳,“连东西掉地上了都会挨顿打。”刘日东说,肖福民打小阳一般下手很重,都是手脚并用,而小阳每次挨打的时候,则是一声不吭,“从来没敢反抗过,他一直都很怕他爸爸。”“有什么好东西都是先给他,对他管教很严。”(湖南14岁少年网吧杀死父亲2014年2月21日新华网)

2.14岁少年薛毅用铁榔头将父亲杀害

2014年4月11日深夜,江苏泰州,14岁少年薛毅用铁榔头砸脑袋、刀刺、毛巾塞嘴等方法将父亲杀害,然后骑电动车逃离,直至父亲尸体腐烂发臭、邻居报警才最终被警方控制。这名少年一岁时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常年外出打工,自己则跟80岁的奶奶一起生活。长期畸形的家庭环境让父子俩的沟通充斥着专制和暴力,直至悲剧发生。(留守女孩毒杀童年唯一玩伴 提父母大叫恨他们 2015年07月16日 新京报)

3.13岁的留守少女苗丹误将邻居3岁女童撞倒,将女童扔入粪坑致其死亡

2014年8月12日,四川自贡,13岁的留守少女苗丹误将邻居3岁女童撞倒,慌乱之下将女童扔入粪坑,致其死亡。接受审讯时,苗丹只是反复哭着说害怕,说怕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赔很多钱”,才选择抛尸。(留守女孩毒杀童年唯一玩伴 提父母大叫恨他们 2015年07月16日 新京报)

4.12岁留守少年杀死姑妈三口

2012年4月13日晚,衡阳县西渡镇突发一起特大命案,一名12岁的小男孩用水果刀将姑妈一家三口杀害,其中表妹9岁、表弟才4岁。杀死姑妈三口的少年小岳,在把尸体简单藏了一下之后,自顾自地去网吧上网,接受审讯觉得疲惫之时,这个在当地最好学校读书的模范少年跟民警认真地问,“我明天可以去上学吗?”。(留守儿童犯罪率一度占未成年人犯罪70% 2015年07月16日 新京报)(留守儿童犯罪率一度占未成年人犯罪70% 2015年07月16日 新京报)

5.12岁的留守女孩陈晓雯,毒死童年唯一玩伴

2015年6月10日下午,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一个名为界牌的小镇上,两小姐妹在放学路上被人投毒致死,后经警方调查,凶手是镇上12岁的留守女孩陈晓雯。陈晓雯有着典型的留守特征,孤僻怕生,极度不爱说话。杀人的动机,在成人看来,不过鸡毛蒜皮之事,但在这个无人分享心事的女孩儿心里,杀死对方,是她的世界里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留守女孩毒杀童年唯一玩伴 提父母大叫恨他们 2015年07月16日 新京报)

同样不知道“杀人需要付出什么代价”的陈晓雯,也多次问陪她接受讯问的老师黄婷婷“我什么时候可以回去上学?”

事实上,2009年北京大兴发生的灭门案,罪犯童年时就是典型的留守儿童,从小寄养在爷爷家中,对父母没有亲近感。媒体刊登过多例父母打死孩子,孩子杀害父母的案例,说明这一代人确实遭遇了亲子不良的困境。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网吧一刀刺死父亲的14岁少年,就是一个留守儿童,他父亲教育孩子的方法就是“手脚并用,打孩子一般下手很重”!

中国有句话说得好“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如今,一个14岁少年选择爆发,

选择爆发的方式:是一刀刺死老爸!!

14岁少年一刀刺死老爸,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

14岁少年一刀刺死老爸,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

哪个,都不是,是我们父母的教育失败的“恶果”!

下面,我们在接着看,留守儿童,在学校接受是什么样的教育?

二、学校教育:失误在哪里?

学校教育:失误在哪里?

如果说家庭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土壤,那么,学校就是孩子心灵成长所需的营养,学校是塑造孩子美好心灵的生态场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教育环境,必将对孩子心灵的后天成长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如今,在农村不少中小学,由于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过大,留守儿童在学校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关怀。这样就导致了大多数中小学学校对于寄宿学校学生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是由班主任负责。

可是,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已经让班主任疲惫不堪,对于深入细致地关心所有留守儿童,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出现空洞。

留守儿童身心变化快,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他们朝气蓬勃而又情感脆弱,加上朋友圈相当狭窄,如果学校教育方法不当,学生便会染上不良行为,而 “问题学生”一旦流入社会,多会踏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留守儿童,一旦进入社会,其不良行为习惯,就会“发扬光大”,为什么?

原因是,我们的社会教育的基本上已经失控。

那么,社会教育:失控在哪里?

三、社会教育:失控在哪里?

家庭、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人必须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留守儿童也不例外,因此,社会的阴暗面也必然会或多或少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社会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渠道。

社会教育:失控在哪里?

表现在:比如不良的社会影响:不良的社会信息、不良的社会导向、不良的社会风气、不良的社会出版物对学生的影响极为重要,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是引发留守儿童犯罪的重要原因。由于青少年的心智不成熟,是非观念模糊,这些普遍存在社会之中的各种各样的隐患,是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的陷阱。

表现在:尤其是唯利是图的出版商,早己将非出版物虎视眈眈瞄准广大青少年,什么残酷的、杀戮的、血腥的、暴力的还有色情的等等,这些玄之又玄的玄幻小说充斥大小书店,它让青少年迷之又迷,迷的不知吃、不知喝、更不知睡,这一迷他还有心学吗?

现在留守儿童犯罪增多,呈低龄化趋势,我们仔细想想,难道说父母、家庭、学校、社会就没有责任吗?值得方方面面好好反省!其实,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我们畸形教育下的“怪胎”。

正如媒体报道的那样“学校周边的各种网吧、游戏厅、KTV娱乐城等,部分业主都是唯利是图,不择手段,吸引留守儿童,以致他们开始逃学、旷课,发展到沉迷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再到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一旦受到社会上小群体的唆使和拉拢,便很容易做出结伙打架、盗窃勒索等违法犯罪的事情。”(放纵的无奈:留守少年儿童犯罪调查 2012年7月 半月谈)

所以,现在的留守儿童,是处于“家里管不住、学校没法管、社会没人管”的状态。

四、孩子自我教育的缺失

孩子自我教育的缺失,是教育最大的失败。

我们知道,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境教,不如自教。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应该都是培养、鼓励和发展孩子的自我教育。

可是,现在的孩子,没有一点点自我教育的境地。

没有人告诉孩子,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

孩子更不知道何为对错?

正如,丰县检察院的检察官说的那样,留守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很不成熟,是非观念模糊。他们在心理上最容易表现出下面两个特征:

一是重感情、易冲动、虚荣心强。喜欢在异性面前炫耀、摆阔。为了证明自己的男子汉气魄,或者取得异性的好感,意气用事,为朋友两肋插刀,打架斗殴,花钱如流水,很容易发展成为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盗窃、抢劫等类型犯罪。

二是逞强好胜和寻求刺激。表现为头脑简单,分辨是非能力差,稍被唆使就容易走上弯路,被坏人利用,其犯罪动机盲目、模糊,只为显示自己,证明自己,不考虑后果如何。

一些孩子因为长期缺乏关爱,被身边的同学瞧不起,而沉迷与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安慰,有些孩子甚至为了凑够上网的钱去干违法的行径。此外,留守儿童早恋的几率也在青少年早恋问题中占有很大比率。

当农村中越来越多的父母抛下孩子外出打工,隔代教育就成为了孩子成长所面对的首要难题。父母在外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情感层面的需求,即使打电话,也只是问问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体状况,无法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也很少和学校老师联系。农村中的老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法律意识淡薄,老人重视的是孩子是否吃饱穿暖,却大多忽略了情感上的交流。(放纵的无奈:留守少年儿童犯罪调查 2012年7月 半月谈)

由此可见,母亲陪伴之缺失,催生“留守儿童犯罪”的根源,在在于,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孩子自我教育”等几方面的原因,但是,问题的主要的根源,还是在于母亲陪伴与教育的缺失所以导致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犯罪”?

请看——

第三节 如何预防留守儿童犯罪?

近年来,留守儿童引发的悲剧在各地频发,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难以消除的痛感。然而,留守儿童所表现出来和涉及到的系列问题,成因复杂,远非保障他们接受义务教育权利这么简单。

如今,面对留守儿童弑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母、兄弟姐妹、邻居、老师”等残暴手段和血腥场面……

面对弑杀自己的最亲人的人伦惨剧,我们又该做出怎样深刻的反思?

如何预防留守儿童犯罪?其措施有哪些?

一、我们的家庭:如何预防留守儿童犯罪?

如今,15岁少年弑杀奶奶的悲剧,又一次提醒我们,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保障机制,刻不容缓。

1.父母如何让代价降到最低?

我认识的一个孩子的妈妈,她为了让儿子以后更好的生活,在孩子1岁多的时候,就丢给婆婆,夫妻双方去上海挣钱,结果到孩子十几岁的时候,由于她婆婆不知道如何教育孙子,虽然夫妻可以一月挣五六千块钱,但是却不够她孩子“花”的,最后钱让她留守孩子“花”到劳教所里去了,这不是劳民伤财是什么?

这些还是小事一桩吗?

还有的离家出走,还有的命丧泉的,这不是人财两空是什么?

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在这里只是简单的稍微提及一二,也就是这样,就更说明问题了。

实际上,父母在外面打工,就如外面挣了一块板,家里丢了一扇门,有的说,丢扇门也是迫不得已,因为家里实在是没钱,殊不知,钱这个玩意,是多了多花,少了少花,一月一万也是生活,一月一千也有一千的活法,只是多多少少的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家长虽然是在外面挣了一块板,可是我们的家里却丢了一扇门;如果我们想一想,算一算,让“一块板”,成为“一扇门”,需要什么?

需要时间、需要金钱,不想、不算,不知道,一想、一算,才知道,这不是赔本买卖是什么?

父母为了原本为了家里为了孩子更好的生活,外出打工挣钱,但是却“忽视”了,“断送”了孩子的未来,这是多痛心的打工,这是多无知的打工,这样的打工与其说“有”,倒不如说“无”。

想一想:是打工挣钱重要?还是在家教育自己的孩子重要?

看一看:孰重孰轻?

难道说,我们还要做哪些“外面挣了一块板,家里丢了一扇门”的赔本生意吗?

聪明的家长,孰重孰轻?再掂量掂量?!

不过,不让农民工打工也是不可能的,如果要打工的话,最好是父亲出去打工,或夫妻二人出去,孩子应该与父母一起,同时,要降低母亲出行率。

2.为什么降低母亲出行率?

父母亲在考虑外出打工时,应尽可能地留下一方在家照顾孩子。这样可以比较充分地注意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变化的规律,对在孩子身上出现的一些不良问题,可以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和校正。

在家照顾孩子留下那方好?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被问及如果父母有一个要外出打工,你希望谁在身边时,有76%的留守儿童回答是母亲。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管是照顾孩子饮食起居,还是教育孩子,母亲更有优势。

母亲在家孩子会感觉有安全感,有倾诉对象。

母亲丢下孩子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弊大于利。

“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该在家庭里由母亲开始。”

所以,最大可能降低母亲出行率。

3.为什么让孩子跟随父母生活?

中国有句古话:隔代亲。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好不容易盼来的星星月亮,自然呵护备至,宠爱有加。孩子提出的条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给予满足。过度的溺爱就是害,当孩子被习惯性地满足以后,一旦有一件事或者有一天,你无法再满足他的要求,他往往会走上极端的道路,这样的悲剧事件不胜枚举。

2011年发生的“陶汝坤事件”现在仍让人心有余悸。

一个17岁的少年因求爱不成便泼油火烧少女,把一个花季少女烧成重伤,这是何等的残忍与霸道!

究其原因,今天的陶汝坤源自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的性格积累。小时候,父母工作忙把他丢给爷爷奶奶,而隔辈老人只管养活而不管教育。

隔代老人还有一个特点:怕孩子哭闹,一在地上打滚,要求便得逞。陶汝坤奶奶的软弱、娇纵加上父母教育的缺失,慢慢地造就了他唯我独尊、不可一世的性格。小时候得不到想要的,以哭闹要挟;长大了得不到想要的,以暴力威胁;威胁不成便起毁灭之心。

在对孩子成长中,父母帮助教育作用是其他人无法取代的。

如果父母双方要打工,最好让孩子跟随父母生活。

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认识到自己角色的重要性,认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他们带在身边,给他们一个完整的家,让他们时时刻刻能够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从小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农村有口头禅,过去我经常听到老人说什么“一辈不管两辈人”,我觉得这是老年人不负责任的思想表现,有意逃脱对晚辈的教育职责。

可是,后来,我看到的是爷爷奶奶,没有一个不管孙子孙女的?“管”的非常多!可是,能够管好孙子孙女的却不多?

这是为什么?

疼定思痛,想起“一辈不管两辈人”这句口头禅,是说对了,是古人总结出的实践经验,是真理。

为什么?

首先是老人没有能力与精力教育孩子,岂能教育孩子的孩子?

其次是,父母身为长者,跟自己的儿女辈之间就有不同的代沟,教育思想观念已经难为儿女接受,又岂能让老人教育自己的孩子?

所以,“一辈不管两辈人”说得非常好!

二、我们的学校:如何预防留守儿童犯罪?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长期生活、学习、工作所处的环境。

作为学生,他们的“生活、学习”所处的环境,就是学校,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学生不仅仅学习文化知识,更是为其今后融入大社会做好准备。

所以,我们的学校在预防留守儿童犯罪问题上,应该发挥学校教育要起积极的主导作用,时刻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教育内容,加大疏导力度,及时矫正留守学生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并针对留守学生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原则,强化其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常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

同时,学校还有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所以“和谐、健康、优美、丰富多彩”的校园环境将对孩子的心理状况产生积极地影响。

三、我们的社会:如何预防留守儿童犯罪?

我们的社会,如何预防留守儿童犯罪?

如今,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家庭的监护责任,个别“只生不养”的留守儿童父母可能面临多种处罚。同时意见还要求确保留守儿童不因贫困失学等。

在就为哪些“生而不养,养而不教”的父母,提一个醒,你的孩子,你不应该把责任随随便便的推卸给他人,否则,你可能面临多种处罚。

我们的社会,应该构建一个“政府、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系统。

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三方联动,发挥合力,共同为学生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不过,现在我们政府必须正视的是,农村劳动力的区域性流动,必将催生一代又一代的留守儿童。

那么,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该构建一个“政府、社会、家庭、学校”这样一个“四位一体”的良好教育管理格局系统。

如,政府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弟学校;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乡镇社区应加强对留守儿童抚养人或监护人培训;农村的基层组织及基层教育部门应共同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所以,预防留守儿童犯罪问题,是个社会系统复杂的教育工程,绝不能“头痛医头”去“医治”,更不能靠“形式主义”来“应对”!

虽然,我们的学校教育,我们的社会教育,在某方面能够帮助外出务工的农民解决后顾之忧,可是,我们的家长应该知道,最大可能降低母亲出行率,是解决留守儿童犯罪的问题根本!

这就是母亲陪伴孩子的重要性,还是母亲教育孩子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一个家庭,哪怕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正直、善良、勤劳、乐观的母亲,孩子就有了心灵的港湾与成长的温泉。

古今中外,多少杰出人物出身寒门,他们最终从社会底层走向人生的辉煌,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有一位伟大的母亲。

女人,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母亲,在孩子的成长上,母亲的作用要在90%以上,一个母亲胜过无数个特级教师,这就是母亲的伟大之处!!

无数实践证明,小孩子自降生至14岁以前,接触最多的就是母亲,是最需要母亲对于孩子“关照,关心,关怀”爱护的时候,要不然,为什么大家都爱讲伟大母亲,伟大母爱呢。

可是我们的母亲伟大在哪里?

然而,当前的母亲正在千方百计地逃避母亲的职责。

不是吗?

今天,许多年轻的母亲“生育”了孩子,却把属于自己的“抚育、养育、教育”的责任,毫不犹豫、毫不客气、大大方方、随随便便、理所当然地托付给“白发父母、亲戚、保姆、朋友或托教机构”。

有的“生育”孩子的父母,干脆把孩子丢在一边,当“包袱”推给“白发苍苍老父母”去“养育”,自己出去打工赚钱,致使部分老人苦不堪言。

结果,为此,出现留守儿童数量约为6000万人。

有的母亲生了孩子,把孩子当猫、狗一样饲养,虽然不打工,可是她们追求自身的自由、快乐、吃喝玩乐,把孩子送到高费学校去寄宿,把孩子的希望寄托在学校里,也不去教育,这是何等的愚蠢、何等的不明智、何等的得不偿失!!

如此母亲,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为了区区的、一点点的蝇头小利,把自己痛苦的十月怀的胎儿,撕心裂肺生的孩子,就这样不管不问丢在一边,结果到头来是——鸡飞蛋打、人财两空,这是何苦呢?这到底是又为什么呢?

种种不担负母职的母亲不计其数。

可以说,学校中孩子出现一切不良现象,基本上都是由不称母职的母亲导致的。

于是,中国教育,制造了5000多万“差生”学生,产生了4000多万“网瘾”少年,流出数百万“边缘”青少年。

这些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根源在于,我们的母亲,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

根源在于,我们的母亲不知道母亲陪伴孩子的重要性、不知道母亲教育孩子的重要性!

根源在于,我们的母亲,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

根源在于,我们的社会不尊重母亲、不重视母亲教育。

我们的母亲教育,没有形成独立的教育学科——“母亲教育学”。

我们的母亲教育,没有颁布《母亲教育法》,没有《母亲教育学研究会》、没有《母亲教育基金》。

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现象凸显已引起人们深深忧虑。究其原因,“母亲教育”缺失是一个重要的潜在因素。

然而,在我国,妈妈们基本上是零培训上岗。

现在为什么出现那么多孩子“厌学、撒谎、乱花钱、痴迷网络”问题?

因为,现在很多孩子的母亲,由于自己还没有准备好,不知不觉就做了孩子母亲,可是又没有学习如何做好母亲?如何教育孩子?

应该培养高素质的母亲,建中国“母亲教育”学校。

培养高中华民族母亲的基本素质,当务之急,必须把“母亲教育学”当做一门学科纳入国家教育体系!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母亲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教育母亲”方面!

让母亲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教育母亲”与“教育母亲”,就是“母亲教育学”里面的一个基本学科。

“母亲教育学”,就是“教育母亲”的学科,就是母亲如何教育好孩子的独立学科。

“母亲教育学,应该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母亲教育学,这门独立学科,还是教育母亲如何教育好孩子的学科。

重视“母亲教育”与“母亲教育学,这门独立学科”的研究,政府有责,人人有责。

初中、高中、大学应该增设这方面的内容,社会应该普遍建立母亲教育学校,进行系统的母亲教育。

同时,应制定一套完整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母亲教育”与“母亲教育学,这门独立学科”理论体系和制度并进行立法。

所以,“母亲教育学”,应该成为一种独立的学说、一种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探索、开发、实践、推广。

母亲教育学——就是让母亲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我们知道,人要想开汽车,只有有了合格的驾驶证,才能掌握汽车的方向盘;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如果我们把教育比喻成“汽车”的话,那么,孩子就是教育的“汽车”,那么,我们的伟大母亲就是掌握教育“汽车方向盘”的人。

母亲教育学——就是“教育母亲自己的驾驶证!

母亲教育学——就是母亲教育孩子掌握的方向盘。

既然如此,那么,“母亲教育”与“母亲教育学”有什么不同点?

何谓“母亲教育学”?

请看——第二章   何谓“母亲教育学”?



《母亲教育学:母亲教育孩子的“驾驶证与方向盘”》

                                                   目录

第一章   母亲陪伴之缺失,为何催生“留守儿童犯罪”?

第二章   何谓“母亲教育学”?

第三章    “母亲教育”的力量有多大?

第四章   “母亲教育”的价值有多高?

第五章   叩问:有多少“母亲成为教育家”?

第六章   母亲:只有“合格证”,才能“生孩子”

第七章   母亲:要知道孩子的教育是有“有效期”

第八章   母亲: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第九章   母亲:如何修正“原生家庭”老母亲“错误的教子理念”?

第十章   教子:到底是夫唱妇随?还是妇唱夫随?

第十一章   母亲教育学:让每一位“母亲都成为教育家”!

第十二章   母亲教育学:母亲教育孩子的“驾驶证与方向盘”!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一章 母亲陪伴之缺失,为何催生留守儿童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