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敞开自我吗?——为人处事有哲学(一)

杨矗

德国存在学大师海德格尔在他的哲学名著《存在与时间》里认为哲学真正应该研究的对象是“存在”而不是“存在者”,在他之前的西方哲学都是统统遗忘了“存在”的“存在者的哲学”。那么,什么是“存在”呢?在海德格尔的概念里,存在不是存在者,存在是存在者展开的状态,或曰能去存在的敞开境域。他发现人是能敞开自己存在并能领会(理解)这“敞开”,或无意识里会心领神会地重视、珍惜这“敞开”的特殊存在者。为什么?因为这“敞开”(展开)不是别的,而正是你在积极地“活着”的状态,“活着”即意味着你在时间之流中在实际地拓展开你的生活场域,这“场域”或“境域”就是你具体地实际地赖以“活着”的平台。

人不是“物”,因此研究人就不能像研究其他“物”一样用“主客二元对立”的科学的、认识论的办法把对象看成是确定的、现成的“死物”而去发掘它的客观固定的内在属性,这种研究的目标就是去追求静止的、现成的、确定的那个“唯一”(标准答案)。人是活的生命体,人的本质即在这个“活”,人就存在于分分秒秒动态的生命之流中,心脏的不停息地跳动就是人作为活的生命体的最为关键的标志。因此,研究人就只能用不同于“物”的动态的、构成性的、“活”的办法,这种办法是类似于传统中国哲学、美学的“天人合一”的办法,即“主客合一”的、内在的、动态体验性的办法,这种办法在海德格尔那里就是“现象学”或“存在学”的方法,这太学术,我们可以不去管它。现在,我们可以把上面讲的再通俗地变换一下:人是高级的“活物”,它活在它能动地打开的生活境域(场域、平台)之中,因此,研究人就需要一种特殊的“活”的办法,它也是动态展开着的,或者说是感性描述、感性体验或诗意比喻的。海德格尔认为他的“存在哲学”就是专门用“敞开”的方法来研究人的本质性的“敞开”(存在)。

因此,为了区别于一切“死物”,区别于他之前的那些人类学、心理学、主体论哲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他把人不再称作“人”而在存在论意义上称之为“此在”,认为“此在”之本质即在于它的“此”,它依赖这“此”、能领会、筹划、解释和实际地去建构这“此”,它就活在这个“此”中。这个“此”是什么?是一个非实体的、活的、动态构成性的网状结构,他又把它称之为“世界”,这“世界”的本质在于它的整体性的因缘和意蕴,其“因缘”指的是人日常打交道的“用具关联系统”,而“意蕴”则指的是人的意义关联领会系统,或再换个说法就是此在(人)活着的“敞开性”(揭示性、可理解性),即它展开自己作为特殊存在者的“种种可能性”的那个“状态”,一句话也就是携带着它的领会的那个“网状”的“存在”。

此在的“此”或“世界”就是它的“存在”,就是它敞开的样子,因此它和自己的“存在”是同时发生、一体不分的“在之中”关系,或曰人的本质即在于这“此性”或“世界性”,人之外的其他“物”是没有这“此”或“世界”的,若有,也是人同它们在人的这个“此”和“世界”平台来照面所致。不知你听明白了没有?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为高端的哲学,一般人自然不易听明白。我再总结一下:人这个“此在”的本质就在于它能够活在“此”或“世界”之中,它的“此”或“世界”不是物理学的“时空”概念,而是人的生存论或存在论概念,即是“此在”本身的、专属的概念,那么,它的“此”或“世界”究竟是什么?不是别的,就是它的实际去活着的“敞开状态”。

好了,有了以上的理论铺垫,我们接下来就好讲人的“敞开”问题了。

什么是人的“敞开”?就是你积极地能动地去追求自己的活着的“可能性”。你这样能动地打开自己,在海德格尔就叫“现身情态”,即你有活着的生存结构:生存情态。你热情澎拜或懒洋洋地、百无聊赖地莫名地感到厌烦、没情绪,都是你有“生存情态”的表现。照这样说,不是任何人都无时无刻不在“敞开着自己”吗?当然是。可是,“敞开”与“敞开”还有不同,即还存在是否理想的问题。即你是理想的敞开状态还是不理想的敞开状态,其差殊距离往往不可以道里计,甚至会有云泥之别。

我如此饶舌,如此学术化地言说,大家肯定听不太懂,我现在再说得白一点儿,就是你的心态是不是阳光的?你的思维是不是创造性的?你的思想是不是活跃的?或者再说的直白一点儿,你是不是随时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随时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即有见解而且善于表达?现在我想你一定听明白了。哎,你会说,嗨,原来如此啊!不就是喜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吗?是也不完全是,且听我下面细细地解说。

这里的关键是两条:一、思想活跃。二、善于用语言表达。而此两者合起来则反映的是一个人的主体状态、存在状态或生存情态水平问题。再说透一点儿,就是它关乎到你作为一个人是否合格和是否理想的问题。何故?理由已如上述,人的本质即在于能存在、能敞开,反此当然就不合人的本质要求。

而现在的问题恰恰是许多学生、许多年轻人都不够“敞开”,都比较“闷”,像个木讷的闷葫芦,不敢言说、不善言说。这是其表现于外的现象,而在其内里则一般多是因为没思想,即没有积极“开凿”存在可能的“生存能力”,注意,缺乏思想的不活跃、不敞开在海德格尔存在哲学意义上即意味着你实际上是缺乏一种“人之为人”的积极的“生存能力”,而当你步入社会后也注定就不会有什么大出息,若相反那一定是你后来又变得积极敞开了。

不幸的是我现在兼职的一个学校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地方院校,学生们的“不敞开”现象就更其严重,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是:上课时有些班级不少学生都低着头,不看老师,尽管我在用心地讲、动情地讲,而且所讲内容也非常有价值,可是他们就是不理你那一套。他们是不是在干别的?也不尽然,有的可能是,但也有很多仍是在“听课”。为什么会这样?你可能会说,他们不懂得尊重别人,不会倾听或没有养成应有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这些都有道理,但我认为最核心的还是主体敞开状态的匮乏所致。为什么我所供职的另一所大学的学生不是这样的?他们在上我的课时会争着抢占座位,因为下手晚了只能坐到教室的后排,甚至因为有前来“蹭课”的学生的加入而没有了座位只能站着听课了。有个学生后来还在微博里如是说:因为不愿漏掉我在课堂上所讲的每一句精彩的话而不敢做笔记,只能瞪大眼睛、支棱着耳朵、全神贯注于“听”,自然也是在用自己的眼神和面部表情同我交流。他们的热情、重视和喜欢程度和那些“不敞开”的学生简直反差到有天壤之别。我后来想,名校和非名校,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学生之间的差别大概主要还不在知识的多寡上,而正是差在这种作为人的本质的主体的“敞开状态”上吧?至于要让那些“不够敞开”的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回答问题和开展讨论就更难了。一个人“弱言如此”,不敞开如此,真也让人醉到酩酊或一塌糊涂之至了吧?当然,这个普通院校也有一些学生仍然非常好、非常敞开,他们可算是为数较多的鱼目中的珍珠了。这也说明,不敞开不完全是知识基础问题,而主要是一种主体的习惯和能力。

看到这里有人会说知道这也没用,你说“不够敞开”、不活跃、不主动、不积极,我们也接受,只是我们就是没法“敞开”呀!“敞开”应该归应该、好归好,可我们就是做不到,怎么办?办法自然有,那就是注意主动地培养锻炼,比如对待任何知识、任何问题都要多疑、多思,多追问,要尽量寻找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答案”,同时也可以找几个同学一起讨论、辩论,这样就不仅可以养成善思、善疑的习惯,而且还可以使自己学会敢言、善言,思与言的能力都可以同时得到。现在一些组织如班级或学校集体组织的语言类竞赛就很好,至少可在这方面对学生们起到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这些学生之所以“不够敞开”或“不会敞开”,他们自己自然有一份责任,而我想应试教育、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制度和模式则是更根本的“凶犯”,这种应试教育、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的特点就是只注重让学生按“标准答案”重复做题,而不注重培养学生们怀疑的、探索的创造思维和能力,结果就造就了一批批“不会疑”、“不会思”、“不会敞开”的同质化的“木偶一族”,他们上课的“低头”和不会发言、讨论也就毫无悬念。“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世界一流人才?”的“钱学森之问”,我想这至少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吧?

有人也许会误解,你的“敞开自我”是不是就是让我们多在众人面前说话、多表现自我?既是又不是。“敞开自我”并不等于喜欢在人前自我张扬和卖弄,甚至它也不简单等同于一定要在公众场合积极抢言、直言、发表看法,而是主要指人的一种符合存在论要求的内在的活跃状态,即有想法、有见地,或仅仅具有想有想法、想有见地的精神状态,亦即努力想“敞开”自己的“存在”的这种努力情态。也就是说,这样的主体状态是处在已然开启着的、被激活的、或曰“即时在线”、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烈火近油一点就着等已发动状态,或再易而言之,它正是一种积极的“去存在”状态,就在这种积极的“敞开”中,人“存在着”并拥有着符合人的本质要求的“此”或“世界”。当然,它也完全可以表现于“言”,关键则要看需要不需要、合适不合适,而不应是因为“不会敞开”。就像《老子》的“道”,可以是一潭涌动不息、激荡不已的活水,却不一定要溢出来、泛滥起来。而若需要,它则定会向着目标不可遏制地奔腾而去。

人因为积极地敞开而有自己的“此”或“世界”,人的世界就是这么来的,它在存在论意义上也不是现成的,而是与你的敞开相重叠,亦即你的敞开非他就是在敞开你的“世界”,此时你也就在这“敞开”中与属于你的世界相遇了,世界因为你的敞开也同时为你敞开,于是,才有禅师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才有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才有“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才有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等种种美妙无尽的人生之异景。

于是,可以这样总结:先积极地敞开自我,拥有一个阳光、清澈、“敏感”的心境,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机智而善言,这是你为人处事的第一步,它会让你拥有一个理想的开始之基。

学表演的第一步是先“解放天性”;体育比赛贵在有一个良好的竞技状态;那些传销活动的训练第一步也是先让每个人都变得像野兽和魔鬼一样放肆、张扬,不顾廉耻,虽不足为训,但道理也相似,目的都是为了让主体拥有一个充分敞开的状态,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正符合人的本质的“创造”和“世界”。

敞开自我——一种宝贵而别样的人生哲学。希望你也能给予它“宝贵而别样的注意”!

2016年8月23日星期二

(更多精彩文章请用微信搜索“学而观复”关注)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会敞开自我吗?——为人处事有哲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