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印导读 9《单读12 : 创造力之死》

别让自己沉迷在微信朋友圈的“社交陷阱”里 , 引发“创造力之死”。
书印导读 9《单读12 : 创造力之死》_第1张图片
图注 : 书印导读
“孔子···用家常口吻说话,使人们开始努力谈论身边琐屑的事物,家庭生活,举目可见的城市,发现实用的真理,谈论现行的体制,谈论经济、法律,成为公民,甚至沦为市民,让人们焦虑于国家,焦虑于日常的人际关系,就不会想入非非。这在心理学上算是一种积极否定的方法,通过让自己忙起来,陷入工作进程,就能忽略宇宙的基本问题,忽略生死,忽略人生真实的虚无感···我们的神秘主义会被削弱,借用梁启超批清朝那些官话新闻的话说,这些报纸令人们入眠···”
书印导读 9《单读12 : 创造力之死》_第2张图片
图注 : 作者邹波
这是《单读12》中邹波的文章《搜神》中的内容,它与我之前的一次和朋友对话内容几乎一样。
书印导读 9《单读12 : 创造力之死》_第3张图片
图注 :《单读》
记得当时我们谈到的是微信的产品经理张小龙。
我说:张小龙是一个非常有哲学头脑的产品经理,他所设计的朋友圈,其实是一个“社交陷阱”,他让微信用户沉迷于琐屑的事物中,而忘记了独立的思考。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是这样,让信徒忘记或者放弃思考的,日常的是非缠绕越细致,教义越是世俗,教徒的独立思考越是无可紧要。世俗原本是瓦解宗教的,可是宗教反过来也用世俗来瓦解思考。
孔子,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基本社交规则的是非讨论,掩盖了宇宙的是非讨论,他成功的设计了一个可以实现自循环的“精神缠绕”。
“儒教自身的发展似乎也属于这类愚弄自己的缓慢的认识论,后来的中国(第一个)皇帝的一生也正是它的发展化身——它最终成为一个能接受一切荒唐命运的老人,去海中寻求不死药去了,看尽世事,看到生活绝望的真相,情感自由了,但思想已死,他只是接受生活。”
书印导读 9《单读12 : 创造力之死》_第4张图片
邹波在《搜神》中提到中国历史上几次对地理空间的探索,在儒教彻底磨灭了“怪力乱神”之后,选择主动忘却的。春秋齐国和秦始皇主动探索过地理认知的边界、汉武帝对照《山海经》探索过地理认知的边界,在此之后也是儒家思想完全统治中国大地的时候,我们的先祖们就几乎再也没有从思想层面去探索过边界了。
明朝的永乐大帝,派遣郑和七下西洋,但当初三宝太监的使命,也并不是探索认知的边界。此后明朝、清朝的海禁更是主动放弃了对地理边界的哪怕是一丁点的兴趣思考。
中国历史上我们的“创造力之死”,是死在几乎所有的注意力都在人际关系这个“社交陷阱”里;而作为人类最本初的好奇心,对地理边界、宇宙边界、思维边界、审美边界的探索欲望,则停留在悠远的《山海经》的年代。
书印导读 9《单读12 : 创造力之死》_第5张图片
图注 : 来自《山海经》
邹波在《搜神》中介绍,当年秘鲁古印加王国,也是一个类似儒教中国的国家,他们也曾是“贵族和奴隶安居乐业,劳动是天职,社会制度完备,农业技术成熟,交通发达,羊驼实现的物流规模达到了欧洲汽车运输时代的水平,内贸繁荣,但没有外贸,没有货币体系,没有海外航行,没有国家意识,西班牙人到来时,印加人只能唯唯诺诺,非常害羞,如梦游一样逆来顺受···如此推迟了五十年才意识到国家被侵略,才开始酝酿独立起义”。当时这个社会,显然是一个对边界探索失去动力的社会。
反观智能手机的现在,张小龙设计的微信浅阅读“社交陷阱”,又一次让绝大多数人放弃了思考,沉迷在朋友圈中的“茶饭容颜”之中。
别让自己沉迷在微信朋友圈的“社交陷阱”里,引发“创造力之死”。
书印导读 9《单读12 : 创造力之死》_第6张图片
最后介绍一下《单读》这个很创新的互联网时代读物,它是一群媒体人将新媒体和纸质图书结合的一个时代混血儿。它可以说是一本全媒体的“文学期刊”,而内容编辑得非常用心和使力,主编在刊首放上自己的主题随笔,颇似高档餐厅服务员很有品质的餐前菜品推荐。
书印导读 9《单读12 : 创造力之死》_第7张图片
图注 :《单读》
他们很认真地在做这个杂志刊物的内容,这一期《单读》选材很积极地拥抱了互联网话题,和未来文学思考者的作品。很愿意持续守望这个读书被边缘化的时代,仍然不放弃做纸质读物的媒体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印导读 9《单读12 : 创造力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