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期】有交流的请添加微信LH19892012或长按以下二维码:
广东省潮汕地区(包括汕头市、潮州市和揭阳市) 民居的历史渊源流长,不仅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巨大的美学和文化价值,而且是一笔远未得到重视就已经开始消失的文化遗产。潮汕民居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既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受赞誉。
潮汕民居平面类型很多,最基本的形式是下山虎与四点金,下山虎在潮汕当地也称爬狮,下双虎,它是三合院的形式,四点金是一种四合院形式,其他民居大多以四点金作为基本单元加以组合发展而成。
“四点金”是潮俗独特的村居,是一种多层次、对称、平衡、结构完整的平房式宅第。外围一般有围墙,围墙内打阳埕,凿水井;大门左右两侧有“壁肚”;一进门就是前厅,两边的房间叫前房;进而是空旷的天井,两边各有一房间,一间作为厨房,称为“八尺房”;另一间作为些草房,一般称为“厝手房”;天井后边为大厅,两边各有一个大房。“四点金”的构筑还有多种:只有前后四个正房,没有厝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厅齐向天井的,称“四称会”;前后房都带八尺房和厝手房的,则变八房为十室的称为“四喷水”。如果有“四点金”外围建一圈房屋,则谓之“四点金加厝包”。旧时只有殷富显达的家庭才能建造。
在潮汕民居中,“下山虎”是随处可见的一种样式,也是潮汕“府第式”民居的最基本构成单位。
“下山虎”又名“爬狮”、“双跑狮”,是由三面房屋和一面墙壁组成的;正屋为三开间居中,中央开间是“大客厅”,两侧各有一间“大房”;正屋前为天井,天井两侧各有一间一开间的“厢房”(俗称“伸手”与“大房”连接;前为高墙,墙上开门,形成“一厅二房二伸手”的平面格局。“下山虎”还有一种样式:大门侧开,占去一侧的“伸手”位置,称为“单跑狮”,也有因用地的限制,厢房为单泻水屋顶的廊房形式。
“四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落’是潮汕方言,即进的意思。第一进有凹形门厅,俗称‘门楼肚’。一进与二进间,有天井及左右两道通廊。过了天井便是二进,二进有面阔二间的大厅,两边各有一间房子称为‘大房’。二进和三进中间也有天井,三进的结构与二进相同,只是三进的大厅后面隔开一块狭长的暗间,称作‘后库’。后包指三进后面的一列房子。整个建筑格局就像一驾由四匹马拉着的车子,故名‘四马拖车’”。
“四马拖车”整个建筑的各个部分都有它特殊功能。头进的“反照”是为了遮挡路人和客人的视线,不致使屋里一览无遗。长辈们重要的会见和议事则在二进和三进的大厅进行。三进的大厅还设置祖龛供奉祖宗灵位。逢年过节、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国,就要开龛门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别”;家人做了伤风败俗的事要绳之以家法,也要开龛焚香,让做错事的人在祖宗面前请罪。后库则是供粉丧事时停放棺柩的地方。家中遇上办喜事,则各进大厅的禅门洞开。办丧事时更为隆重,不单要卸下“反照”,还要卸下各进的禅门。所有天井架上地板,天井的上空撑起帐篷。这样一来。一、二、三进形成了一个宽敞的大空间,便于进行各种活动。
“四马拖车”规模庞大,为大官宦、大富豪人家所建。现存较完整的“四马拖车”如汕头市澄海县隆都镇的“慈黉爷故居”。
潮汕民居从外到内极重装饰,而且追求豪华、典雅,其最大限度地对潮州的传统工艺美术如金漆木雕、工艺石雕、嵌瓷艺术、金属工艺以及书法、绘画艺术等进行了整合,有些建筑为了达到装饰效果甚至不惜重金,这使得潮汕民居的外观十分富丽壮观,厅堂内更是金碧辉煌,所以自古就有“潮州厝,皇宫起”、“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说。
潮汕民居保留着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传统,形成了大规模的村寨等建筑群体,再加上地方经济发达、人文鼎盛,所以建筑规模经常非常宏伟壮丽。次要建筑则围绕主体建筑,相连成片,为一外部封闭而内部敞开建筑群体,聚族而居。
一般来说,木雕要在借助屋顶的遮蔽,才能避免雨水侵蚀和阳光暴晒,从而延长留存时间。因此,建筑木雕的精细,只有进入建筑其中才看得分明。嵌瓷则不同,它的展示是向外的,往往存在于屋檐之下和屋脊之上,露天里迎着风雨和阳光。所以,建筑嵌瓷的精彩,站在房子外面往往也能领略到几分。
这里着重介绍下嵌瓷!在广东潮州的众多手工艺中,要论精细,木雕一定是第一位的。可惜木雕的保存,最适合的是在室内。但潮州人又爱琢磨这一份精致细巧,光溜溜的屋顶太不过瘾了,总得加点什么东西,彰显些与众不同吧。而嵌瓷,不怕日晒不惧雨淋,而且瓷片颜色鲜艳,在露天中远远可见。这样,嵌瓷也就有了其存在的理由,并且在各种老式建筑里发扬光大。
嵌瓷,是广东潮汕地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其特点是采用釉彩陶瓷片,经剪取、敲制,镶嵌各种装饰图案或立体画屏。嵌瓷常见于庙宇、祠堂和民居建筑。在潮州的古街古巷寻访,随便走入哪一家老宅子,几乎都能看到屋顶形形色色的嵌瓷。像在屋檐下的石榴,在屋脊上的兰花、狮子等,都寓意对生活美好愿望。
尤其在屋顶的嵌瓷,用巨大的灰塑做支撑,做成各种巨大的造型,在屋顶里鲜明地存在着。有时是龙,有时是狮子,有时是其他动物、植物,甚至是一出戏里的某个场景。这些嵌瓷在屋檐上高高凸起,让传统屋顶更显庞大。
多数时候,嵌瓷的制作并无图纸可依,由匠人来现场发挥。嵌瓷的材料是碗碟坛罐的碎片,钳剪出形状各异、大小不一、五颜六色的各种瓷片,通过一定的打磨加工,再镶嵌拼贴。
世界上没法找到完全相同的两片碎陶瓷片,因此手艺人的每次都是一次全新创作,这让潮州的嵌瓷具加的丰富多彩。因而也就没有雷同的嵌瓷作品。
嵌瓷,是广东潮汕地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其特点是采用釉彩陶瓷片,经剪取、敲制,镶嵌各种装饰图案或立体画屏。嵌瓷常见于庙宇、祠堂和民居建筑。在潮州的古街古巷寻访,随便走入哪一家老宅子,几乎都能看到屋顶形形色色的嵌瓷。像在屋檐下的石榴,在屋脊上的兰花、狮子等,都寓意对生活美好愿望。
尤其在屋顶的嵌瓷,用巨大的灰塑做支撑,做成各种巨大的造型,在屋顶里鲜明地存在着。有时是龙,有时是狮子,有时是其他动物、植物,甚至是一出戏里的某个场景。这些嵌瓷在屋檐上高高凸起,让传统屋顶更显庞大。
多数时候,嵌瓷的制作并无图纸可依,由匠人来现场发挥。嵌瓷的材料是碗碟坛罐的碎片,钳剪出形状各异、大小不一、五颜六色的各种瓷片,通过一定的打磨加工,再镶嵌拼贴。
世界上没法找到完全相同的两片碎陶瓷片,因此手艺人的每次都是一次全新创作,这让潮州的嵌瓷具加的丰富多彩。因而也就没有雷同的嵌瓷作品。
而在韩文公祠里,很嵌瓷是白色的。唐代韩愈被贬官潮州7个多月,却造福了潮州一方百姓。白色瓷片组成的花草装饰精细而雅致,想必是用来显示韩愈品格的高洁。
在潮汕很多地方,我看到屋顶更多的装饰其实是彩绘。其实在嵌瓷流行之前,潮州建筑的屋顶装饰也主要是彩绘。据说是建筑匠人很偶然用到彩色瓷片做小花造型代替彩绘,发端来嵌瓷的技艺,后来逐渐丰富完善,形成了平嵌、浮嵌、立体嵌等多种手法。这种工艺在其它地方并不多见,2007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潮汕最著名的大型府第式民居“驷马拖车”和“百鸟朝凰”是由“四点金”和“下山虎”按向心围合、中轴对称的原则组合连结而成,都是潮汕传统建筑形式,多层次、对称、平衡结构完整的平房式第宅。屋顶为穿斗式、架梁盖瓦的“硬山顶结构”。以一座多进的宗祠为中心,两边并联两座小一点的“四点金”、称为“三壁连”;五座“四点金”相连称为“五壁连”;最多可达“七壁连”。如在“三壁连”或“五壁连”两边再加上两条火巷和从厝、后包(都是有若干厅房和长方形天井的排屋),就成了“驷马拖车”。这是形象的称谓,有正体和变体多种形式。
“驷马拖车”也称“三落(进)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扩充版。整个建筑主体的一座三进大厅堂为中心置于中轴线,结构形式与“百鸟朝凰”近似,只有门楼间两侧的房屋较为狭小,称为“库房”。以三厅二天井的祠堂为“车”,以祠堂两侧各纵向并排的两座“四点金”为“马”,以“火巷”与主座隔开,最外侧再加建“火巷”、“排屋”围合,使之成为一座庞大的独立单元。正门前面有“大埕”(广场),大埕两边有大门,称“龙虎门”;大埕前面均开有一座“半月池”。
“驷马拖车”的中轴是一座三进的大厅堂:走进正门是凹形的门厅,两侧各有一下房,俗称“库房”;门厅进去是天井及左右两道通廊,天井进去是前厅,两侧各有一大房,这是第二进;前厅一侧有门通到第三进,结构与第二进相同,只是大厅后面有一狭长暗间,称为“后库”,前、后厅都是三开间,宽敞明亮。“驷马拖车”还可在后面成片扩建“下山虎”、“四点金”,门巷相通,既分又合,形成更为庞大的聚落。“驷马拖车”的主体建筑前低后高,每一进递增三级石阶,突出主要厅堂,保证后进采光。这更是反映了潮汕地区严格区分尊卑上下、男女内外,又注重崇宗睦族的文化传统。
“百鸟朝凰”又称“三座落”、“三厅亘”,更大规模的称“八厅相向”。简言之,“百鸟朝凰”就是以“驷马拖车”为主体、外包“四点金”或“下山虎”,房间应达到100间以上的规模。其主体建筑由两座以上的“四点金”纵向合并与扩充,整个平面呈中轴线对称布局,主体建筑有三进三落(座)或四进四落(座),三开间平行布置,相邻两座中间均隔着天井,天井两侧各有厢房连接各座形成围合;主体建筑两侧各有一列或两列排房,俗称“从厝”,以“火巷”隔开,“从厝”排屋一般是“一厅四房五间过”,或有两组一厅二房连成;主体建筑后面又有一列排屋,与两侧“从厝”排屋相连,与后厅以巷隔开,此为“后包”。整座的正门开于门楼间中央,两边围护的“从厝”和“后包”多由一座座“下山虎”相连围护而成,要有100间房围绕中心厅堂的“凰”才够规格。
建于清同治年间的揭阳榕城光禄公祠曾是巡抚大使丁日昌的寓所,占地6000多平方米,以中间一座二进祠堂为中心,上半部主体建筑有房96间,下半部为东西4个斋房,合共100间,成了名副其实的“百鸟朝凰”。普宁洪阳德安里古民居群由互成犄角的老、中、新三寨组成,老寨为“百鸟朝凰”,中、新寨均为“驷马拖车”,全寨共有楼阁、花园、包屋、庭院、书斋和厅房共773间,是广东省乃至全国罕见的超大型的府第。宅也是潮汕民居建筑形式的大全,平房厝、下山虎、四点金、五厅通,独脚狮……在这里都能见到。
潮汕建筑里的土楼围寨与“竹竿厝”。
潮汕建筑历来讲究风水。风水之学起源于中原,宋以后传入岭南。剔除风水的迷信色彩,其中也有适应自然环境、讲究养生之学以及人与环境相协调的合理成分。风水之学讲究建筑选址要藏风得水,实际上就是慎重考虑建筑外部自然环境的选择,以后又发展成为人为创造理想的小环境。潮汕的村寨选址布局十分注重因地制宜,随地设计,多选择三面环山又不朝北的宅址,冬暖夏凉。宅后群山环抱且山势宜饱满平缓。丘陵地带的乡镇住宅以山形水态为择位首选,平原地区住宅则以“聚气之地”为择位首选。这都是有利于居住的气候地理环境。
潮汕建筑强调通风透气、避雨、防洪防风,如结构方式上一些大中型堂屋采用两端山面穿斗式、中央诸间抬梁式的混合结构法,造就宽敞的室内空间,又保持了源于本土的干栏、穿斗式结构刚性大、整体性强、抗风性能好的优点。屋顶形制多采用抗风防火性能好的硬山式。人文发达的潮汕至今保留着很多典雅的府第,最有代表性的是潮州城内许驸马府,总面积1800平方米,宽42.36米,进深48.84米,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历代屡有维修。总平面、基石、石地柎、地砖、墙体保留了宋代遗构,上部木构桁架、柱梁也是宋代木构件遗存。
许驸马府是大型潮汕民居“驷马拖车”格局的早期建筑,格扇装修及建筑布局具有显著的南宋特征,是南方府第式建筑发展演变的重要实物,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说,“驷马拖车”与“下山虎”、“四点金”、“百鸟朝凰”等民居建筑体现了潮汕文化儒雅的一面,那么,潮汕民居的土楼围寨则表现出粗犷刚强的另一面。由于社会动荡,山贼海寇侵扰,乡村建筑日趋军事化。潮汕地区土楼围寨众多,仅在与福建接壤的饶平一地明清以来所建土楼就有656座,其居民大致是潮人与客家人各占一半。潮安等地也建造了一批批土楼围寨。
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浓厚的氏族观念体现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宗祠是围寨中心,其他各种建筑按次序环绕宗祠而建:左右小宗祠,“火巷”和“厝包”从三面护卫大宗祠,外围是一座座重叠相连的“下山虎”式的三合院或“四点金”式的四合院,最后才是坚固围合的寨墙。如不专建寨墙,则最后那首尾相接、朝向中心的围屋就兼具寨墙的作用。这样就形成内为府第、外有沟渠寨墙环绕的围寨,外部封闭而内部开放。整个村寨依其宗族观念、风水观念、生产生活、防御功能以及朴素的美学观念来营建,形成潮汕村寨的大格局,更成为独特的风水人居理想环境。
潮汕村落中供大规模人群聚居的集屋式民居称为堡寨,以灰、土、沙、石、木等材料筑成的永久性建筑,是清代潮汕地区乡村居民军事化的产物、宋代以前中原地区流行的“祠宅合一”建筑体系的复制。寨子外墙厚实,可抗击台风和暴雨的侵袭,基本是封闭的,门窗均向内开,通过两三个寨门与外部联系,既可防盗寇,又有利于防风防水。潮汕土楼围寨大多兴建于明万历至清乾隆年间。从平面上可分为“方寨”和“围寨”,还有八卦形的;从外围护方式可分为围楼和围墙。潮汕地区圆形的楼寨较多,“圆寨”即土楼,与闽西土楼一样。潮汕圆寨一般规模不大,通常占地2至3亩,由24至28套二层房间环拱围合而成。潮安县官塘长远楼便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圆形土楼,直径56米,共有28间房,分上下两层,墙体贝灰沙夯筑。楼内空地上建有两厅两房的族人公厅,并有两眼水井,防盗性能极佳。民居圈以又高又厚类似城墙的围墙构成村寨,是潮汕地区村镇军事化的一种民居形式,俗称寨,有的土楼也称寨。但村寨与土楼不同,寨内民居排列成街巷,一寨之中往往聚居着几十户以至百余户。潮安古巷象埔寨平面方形,“三街六巷七十二座厝,座座格局不相同”,全寨由一大门进出,惠来葵潭葫芦寨以平面酷似葫芦而得名。寨基垒石,上夯筑三合土。澄海隆都前美乡永宁寨墙高8米,寨内又有长方形内墙,四周筑楼房,楼设出水窗,寨外有水渠,兼有很好的防盗、防洪能力。潮汕著名的土楼围寨还有饶平三饶道韵楼,被认为是中国最大的圆形土楼;又有上饶镇福楼,潮安官塘仪凤楼、铁铺嘉楼和八角楼、磷溪世德寨,澄海盛安寨等。
如果说,“驷马拖车”等府第建筑是大户人家的居所,那么“竹竿厝”便是下层人群居住的潮汕另一种传统建筑形式。这种民居平房以布局面窄而细长、犹如竹竿而得名。多间连体的房屋,客厅、住房、厨房、天井排列成狭长的空间,组合形式没有固定格式或规则,类似广府民居中的“竹筒屋”。“竹竿厝”可以从厨房进入天井、客厅,也可以从客厅经天井到卧室、厨房,还可以由厅、房、天井再组合变化,如“单背剑”等形式。竹竿厝占地少,又能在狭长或临街土地上建造,构筑时由天井、客厅与偏廊灵活组合,虽有左邻右舍,仍能解决天井采光、通风和排水等问题,因而被长期沿用。城镇平民居屋多为这种布局狭长的“竹竿厝”,临街则多为单间或多间连体结构,面狭而进深,往往隔成前后两半,前面临街作铺面,后面作为住宅或作坊,形成前铺后厂的格局。
在潮汕民居建筑中,厅堂表现除了最重要的意义。前厅是一家之门户,是给人以第一印象的地方;中厅是交友会客、宴请亲朋和举行习俗仪式之处;后厅是敬长拜祖,表达孝心之地。厅堂通常是家庭成员共同参加各种活动的地方,然而,在多数场合下,厅堂也是家长行使权利或发挥影响之地,厅堂的使用与家长的主要活动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厅堂在住宅中的地位就像家长在一家之中的地位一样,在分等级正名分时,它理所当然地居于首位,成为了住宅的主要轴线所在。
潮汕民居追求自然与和谐。大户人家的庐室中多设有花园,种上芳草嘉木,营造叠石理水,普通家庭的庭院中和屋前屋后常常中有各种花草树木,使民居处在一个幽美的近乎自然的环境之中,以获得宁静和谐的生活氛围。潮汕园林更与苏州园林等并称中国四大园林。这些都是追求与自然和谐、追求好的生活环境好的生活质量的体现。
中国美学学会会长、美术理论界泰斗王朝闻先生20 世纪90 年代考察潮汕时,对潮汕民居给予高度的赞美:“原以为徽州的民居最好,想不到潮汕的更有特点。”如今,越来越多的潮汕人走出了传统民居,但民居在潮汕人的心中仍有着现代住宅所无法替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