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运营商微信公众账号运营

漫谈运营商微信公众账号运营_第1张图片

年前,有人把我在移动管理学院的演讲视频《新世界 新视界》放到网上学院。这两天上班后,突然各个省的兄弟姐妹们都来加我的微信和我聊天,直接把我问晕了。还有好多人在我的个人微信公众账号上留言,我也没有办法一一回答。

我现在我把大家对于微信公众账号运营相关问题做了汇总整理,给大家一个统一的回答,希望大家满意。还有其他类型的问题,后期整理完再发给大家。

微信公众账号与 APP、WAP 厅的关系是什么?会不会相互矛盾?每个渠道的定位是什么?

互联网时代下,我们应该是从用户角度的出发来考虑产品。也就是说用户在哪里,我们的产品就在哪里?现在用户都喜欢用微信,那我们的产品就应该在微信上。“顺势”很重要。

有些人认为微信是 OTT 产品就不在上面建立运营商公众账号或公众账号建的很简陋,但这样,微信 OTT 的属性也一点儿都没有改变。用户也不会因为你没有在微信上提供服务,而不用微信。所以,与其做无谓抵抗,不如“利用好”微信,在微信上为自己的用户提供更好、更方便的服务。

还有很多人担心微信和 APP 功能冲突,有了微信就不用 APP 了。我觉得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只能说明微信和 APP 的产品功能定位出了问题。招商银行的 APP 和微信公众账号就都是千万级的规模,都做得很好,没有出现相互打架的情况呀。

微信公众账号“轻量级接触”用户,其特点是接触用户成本低,社交化强。

提供简单的业务服务功能,然后社交化的业务办理和推荐。后面这个社交化是微信的强项,也是我们要多多“利用”的部分(当然要符合微信的规范)。 根据我们的运营经验,微信对于那种阶段性的小活动,比如那种假日促销流量包,常常办理十几万或者几十万笔,效果很好。

APP 提供“更好更重”的业务体验,其特点是接触用户成本高,功能性强。

APP 原生的功能体验会比 H5要好很多,对于很多复杂的业务办理(如商城、宽带新装)或者安全性要求高的业务(如查询详单)这种就应该在APP 中进行。而且 APP 还可以调用通讯录,做一下基于通讯录联系人的社交化活动。有些地方 APP 业务几乎全部做成 H5-based,那当然会和微信冲突,也丧失的 APP 的意义,完全就是一个证明自己存在的壳。

就像佛说的,放下”我执“吧。

WAP厅有丰富的、轻量级业务办理,其特点是接触用户成本极低,但无法留存。

很多地方的微信都是从 以前的 WAP 厅衍生来的。WAP 厅可以提供很丰富的业务办理功能,但是并不是把 WAP 厅全部搬上微信就好,而是应该做业务筛选和改造,让它“适应”微信。

WAP最大的缺点就是用户无法留存,但是可以依靠微信、短信功能,把每个 WAP 地址封装到对应的业务指令中,这样就可以让 WAP 发挥“老树开花”的效果。我们15年对 WAP 厅做了重新的改造和升级,让更好的可以匹配新型互联网渠道,如微信、支付宝、百度这些。

以上这些是每个渠道的产品定位,每个渠道都有自己不同功能特点和定位,我们应该做到的是多渠道协同,然后底层能力共享。现在运营商的各大电子渠道几乎全部是独立的“烟囱”系统。把每个渠道的能力融合起来,这是未来线上渠道的趋势。也就是不管用户选择了什么电子渠道,我们都可以根据用户的业务需要,”由轻到重“的智能推荐不同渠道。不再是现在的,关注个这个,再下载个那个。

具体怎么做,就请大家敬请期待我们2106年的 hui 买平台吧。

日常运营微信公众平台几个人?是否有外包运营团队?

我们微信就一个人运营,以前是我,现在是我们另外一个产品经理叫婷婷。我们没有外包微信运营团队,也不打算外包微信运营团队。我一直认为用户运营应该放在自己手上,这样才可以第一时间了解用户的需求。

不可能吧?800万用户就靠一个人?文案啥的都自己写?

哈哈,文案什么的还真的都是自己写,有时候 P 图啥都是自己上。

但不能说,整个微信平台全部都是靠这一个人。我们整个团队都对微信公众账号的运营都有贡献。

我们团队有6个人。我负责总牵头,婷婷负责微信项目,影帝负责 WAP 端的所有业务整合,蓝胖子负责宽带模块(宽带太复杂,所以需要专人负责),老虎负责线上服务及业务口径,娟儿负责对外合作和品牌活动。

我们线上商城有另外一个团队在做,他们的队长是毛腾,终端销售非常复杂,涉及协同流程多,他们有9个人,是一支能征善战的好队伍。

我们后面还有一支自有人员组成的开发队伍。对,你没有看错,自有人员开发,负责人叫做鱼尾,非常认真负责的技术老牛。

对于通信产品的设计还有策划室同志们的大力支持,特别谭胖子根据互联网的特点,给我们定制了很多个性化的流量产品。

业支负责接口的同志们没日没夜的帮助我们改善接口,让我们接口能力从运营商级向互联网级迈进。

所以说,我们微信公众账号的成功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整支团队的努力。

也就是说,你们省这两年在互联网探索上取得了些成绩,主要原因是这支团队咯?

在互联网上要获得成功,最重要的就是团队。风投前期投项目最看重的也就是团队嘛。扒开 BAT这些互联网公司看本质,最核心的都是团队。所以,我认为一支好的团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做互联网拼的就是人。我没有听说过哪个互联网公司是依靠外包成功的。运营互联网人员的自身素质是我们非常关注的。毕竟,我们在做的是一些前无古人的事情。我们的团队都是自己找方向、自己找方法的一群人。

但是,团队并不是成功的唯一因素。我们毕竟是体制内的队伍。所以领导的思路和支持非常重要。否则,就算团队牛上天,都是白搭,因为在我们体制内要真的做互联网转型。领导的思路需要先转型,否则你哪里有机会做呀!我们领导自己的思路就很开放,敢于让我们去尝试、允许我们失败,最重要的是信任和包容我们。

听过我的演讲的人都说,我不像移动公司的人。如果大家和我们团队的人聊过就会发现我们没有一个像的。其实,这样的团队能够存活,领导的包容性是很重要的,否则,早被“玩“死了,对吧?

所以,领导真的太重要。我觉得体制内是不可能发生自下而上的颠覆性创新的。只有依靠领导自己的”英明神武“才可以发生自上而下的创新。

有时候,有些人听完我的演讲后说真应该让自己的领导来听听。其实,大家都明白,创不创新,创多少的新,领导自己的思路太重要。

德鲁克说,企业只能在领导人的思路边界内生长。

互联网时代,体制内的领导应该是”风投“一样的人物——找项目、投团队,做整合。

想干一番事业的同志们,期待一下你自己的领导是个”风投“吧,否则你只能换个地儿发光发热了。

P.S 行业内,我最欣赏浙江电信,真的做的好。我有幸和他们的产品经理还有领导管大(他们是这么叫的,不知道我有没有写错)吃过一餐饭。和他们比,我们只是量级大,但是产品质量和运营质量上,我们还有很多差距。我们需要向他们好好学习。

对于微信拉粉,有什么好的招数?

这真是一个每次都逃不掉的问题,其实我们真的两年没有拉过粉了,我们也从来没有给地市公司下过什么拉粉的任务。大家都不相信我说的,总觉得我肯定保留了大招,但是真的没有。

有句话叫做”生于拉新,死于存活“ 。行业内公认效果最好的拉新方法就是关注送流量、关注送话费。这些是纯靠资源推动。资源投入就有用户,资源一停,用户就没有了,然后一发送图文就掉粉。这和在街头摆个摊,关注送瓶饮料的本质一样,吸引来的用户都是”逐利“的。这种情况就算有几百万用户,但是也不会有特别高的业务转化,也就是平台价值不高。我不是说送流量不好,而是说不能只靠送,否则模式无法持续。

我们微信公众账号有个特点就是使用率特别高,我们2016年2月份平均每天的接口使用达1000万次(对,你没有看错,1000万次/天)。

那为什么我们会这么高的使用率?

原因很简单,也就是我们的用户认可我们的平台,都在用我们的平台呗!

我们一开始就是以”功能“为驱动的吸引我们的粉丝!我们把查询的体验做得很好,查询很快,然后每次做活动的时候,都告诉用户记得使用一下我们查询功能去查一下流量有没有到账哦之类。这样用户就会用了,而且用户查完流量还会查查其他的。这样下来不就是培养了用户使用你的平台功能吗。

然后由于用户用的爽,自然就会帮我们做推荐。我们现在的粉丝新增几乎全部来自于用户的自推荐。你到路上随便拉个用户,你问她是怎么知道我们的,她肯定说是她朋友告诉她的。这也是我们特别骄傲的一件事。

我们在活动策划的时候,也会特别考虑社交化的设计(当然不能诱导分享)。我们现在都是用群分享和用户点对点分享,效果很好。不是所有东西都要发到朋友圈里面的嘛,而且朋友圈的点击率没有点对点的高。

如果你现在有100万用户,有50%的用户愿意帮助你推荐,那你就有50万的新粉了。所以,产品的设计的关键是怎么样让50%都愿意帮助你推荐自己的产品。

要记住,我们使用的微信的原因是你周围人告诉你,最近有款聊天工具很好用,叫做微信。而不是腾讯公司说下载个微信吧,给你10个 QB。也没有在街头拦着你,给你宣传单页,然后说,”帅哥,扫个码下载个微信吧。“

地市分公司的公众账号怎么管,他们和省公司的服务号怎么定位?

我们根本就不管地市的公众账号呀!

一、没有精力管;二、没有必要管,想管也管不住的。

所以我们让地市公众账号自由发展,但是我们不提供后台对接的接口权限给分公司。这使得地市公众号只能在内容运营上做探索,这正是我想要的结果。

之前我说了,我们运营微信的就一个人,根本没有精力放在内容上,文案也不是特别专业。我们就是一股脑做功能,把体验做好。内容运营,活动推荐的事,全部由地市公司自己搞定。

这么做的效果还真的很好,有些地市公司运营人员脑袋很活,文案写得漂亮。我们几个分公司的粉丝数都快小100万了。而且我们会把服务号的中一些开发好的活动链接提供给地市公司,然后地市公司会写文案去推广。这样就做到了很好的省市协同。

至于定位嘛,服务号和订阅号的功能就是最大的区分了。服务号专注功能,订阅号专注文案传播。

2015年我们对地市公司这些运营人员的帮助真的是很少。现在的成绩,完全靠他们自己的摸索,他们真的很强。

2016年我们会给他们更多培训交流的机会,我们也建立一些协同流程和平台,让他们更好的加入到我们的运营工作中来。具体怎么做的,要等我今年年底做出点儿成绩再和大家分享了。

好了,关于微信公众账号运营部分的解答就到这里。

再次声明,以上我说的观点都是我个人观点,不代表公司的官方意见。

我也不对答案的对错负责,都是我自己的心得体会。

其他的部分的问题,我整理好再回答大家。

感谢大家对我的认可和鼓励。

大家好,我是呆宝,产品经理一枚。

我创造了微信公众账号“江西移动10086”,现粉丝数已达900万。

我创造了“流量大转盘”,让“2000M流量”成为品牌,现每月参加大转盘人数超过500万。

我创造了“流量红包”,获得中国移动营销创新一等奖。现流量红包使用人数已超过600万,销售金额过亿元。

生活中,我是比较无趣的人。我平时喜欢看书、跑步,擅长互联网运营、互联网商业模式构建,欢迎各位和我交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漫谈运营商微信公众账号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