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部名为《归来去》的国产电视剧中,将镜头对准了就读美国常春藤校的精英学生,这部号称国内首部聚焦海外留学生生活题材的作品,事实上真正的关注点却只有在美留学生的情感纠葛。
剧中,唐嫣饰演的女主是学霸出生,本科毕业于国内顶尖的北大法学院,出国后到全美前三的斯坦福法学院JD(Juris Doctor,法学博士)就读。罗晋饰演的男主则是一位不拼爹不啃老的官二代斯坦福留学生。
小鲸想到各个国产剧里留学生、海龟的奇葩角色设定,以及胡乱意淫的留学生活,忍不住问一句,各位编剧们是不是与咱留学生有什么过节?
戏里的留学生们每天不是被纠缠不清的四角恋情感困扰,就是在草地上野餐深情告白,或者开车去海边兜风闲聊。
而在我们印象里,那些泡图书馆泡实验室,赶不完的DDL、看不完的推荐文献在这两位藤校学生的日常里,都是通通不存在的…
据全球化智库与西南财经大学、社会科学院联合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中国出国留学生数量连续保持全球第一,同时,中学留学生增长速度超过学位学生和交换学生的增速,出国留学生群体低龄化现象明显。
各个影视剧作品不断塑造着留学生群体或纸醉金迷或风光无限的假象,却少有人注意到越来越多留学生,他们在小小年纪便走出国门,并经历着这段跨越大陆和文化旅程所带来的巨大冲击。
脱离影视剧之外,我们也想知道现实生活中的留学生们,他们在海外生活的环境到底是怎样?这些小留学生们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
终于,小鲸在一部纪录片中找到了答案。
在央视前主持人、读书会创始人樊登的带领下,纪录片团队穿越美国东西两岸,从波士顿到硅谷,深入走访了不同类型的美国高中以及多位中国留学生的生活,让千万家庭直观地感受到,在美国读高中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在第一集伊始,纪录片的主讲人樊登首先提出关于这个世界的三类问题。第一类是简单问题,例如如何抛出曲线球;第二类是复杂问题,例如登月;第三类就是教育问题。而纪录片的核心问题就是第三类问题中的一个选择:
是否应该送孩子去美国读高中。
美国的教育的确是最先进的,然而在真正接受这种教育的时候,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在美国,一共有大约三万所全日制高中,而招生国际学生的私立高中大约3300所,其中走读私立高中约3000所,寄宿私立高中约300所。
究竟该怎么评判一所学校的好坏?怎样就是适合孩子的学校?如何综合考虑安全,环境,饮食,住宿,课程等方方面面的因素,选择一所适合孩子的学校,仅看网上的信息远远不够。
带着心中无数的问号,樊登在好友的推荐下前往美国当地的泰伯中学(Tabor Academy)考察,并且作为学生进行了一天的体验。
位于一个滨海小镇的泰伯中学有着140多年的历史,在1922年就迎来了第一位来自天津的中国留学生。这里有着如画般的美丽风景,相比国内学校的硬件条件,美国的这些小镇上的高中的确气候宜人,环境舒适。
面对前来接待的招生官Steve Downes,樊登问了两个中国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1、你们自己会重视排名吗?
2、怎么看一所学校好不好?
“你们自己会重视排名吗”,“不太重视”
走在学校的走廊上,这里贴满了学生的照片,从橄榄球赛、到划船比赛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美国人对体育项目的喜爱可见一斑。在他们的看来,体育可以使人全面发展,可以增加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是孩子们融入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体育教育中可以学到社交能力,领导力,组织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无一不是当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和标准。
学校认为,来美国念书一定要学会和其它国家的学生交朋友,体育、艺术、领导力和服务社会…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是美国教育链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申请名校的黄金加持。
生长在海边的泰伯中学创始人认为,每位同学只有经过大海的熏陶,才能成为一名有担当的成人。
这些经验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学会与他人相处,也是评判孩子在高中阶段,是否具备领导力的重要标准。
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上,上午一般安排正课,像数学、物理、化学、历史等等,下午则会安排诸如体育一类的选修课,泰伯中学提供有海洋科学项目及航海训练等内容供学生选择,每堂课都有75分钟。
每个学生在进入学校后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私人定制自己的课程。
英语、历史、数学、科学、外语。这五门是美国高中的常规课程,也是每一个高中生必修的课程。每个学生高中毕业前,必须完成学校课程选修的最低要求。
在体验日上, 樊登迎来的的第一堂课是化学课,没想到一上来就是小测验。上午的第二节是历史课,樊登则深刻地体会到了不同于国内的教学方式。
课堂上,老师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他要求学生分析,如果他们是活在1788的人,希望有一个什么样的政府来服务大众。根据这节课讨论内容,学生还需要写一篇有关论文。
显然,老师们在借助课堂讨论的形式,促进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
通过课堂的训练,老师希望学生能够超越书本所提供的内容,锻炼批判意识并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清晰地表达、流畅地进行辩论。
和老师互动、和同学交流、提问式学习,这些“听起来很美”的教学方式,前提是学生有大量的阅读和课外学习为铺垫的。在美高,除了数学这样的学科,大部分课程都需要阅读大量的资料和书籍。
午餐时间,樊登在菜式丰富的食堂吃到了中餐。
优美的校园环境,严谨近乎严苛的宿舍管理,完全是培养“精英”的摇篮,几乎是家长心目中理想的学校。
然而,走出校门的樊登提出了一个让许多家长未曾思考过的疑问,如果自己作为一名学生,一定会喜欢这所学校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结束了泰伯中学探访的樊登,前往了另外一所私立走读学校--班克罗夫特中学(Bancroft School),在这里又全然是另外一副景象。
班克罗夫特中学招收从幼儿园至高中12年级的学生,学校比较小,一方面校园氛围更浓,一方面校园资源也更紧张。相对于泰伯中学的严谨,这里的课程表更显得自由和轻松,但是在班克罗夫特中学的一天,樊登发现他非常喜欢它“以玩带学”的特点。
教室里不同年级的学生混合在一起上课,经常会看到“大孩子”和“小孩子”在课堂上一起笑作一团。
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围着坐在一起,形成一种研讨会形式的教学,通过圆桌教学,达到培养思辨,逻辑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在这里,樊登认识了来自中国的留学生陈诺儿,她提到在班克罗夫特的学业压力要小一些,但小测验比较多。同时比较小的学习环境使得每个人都认识对方,让这里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让人觉得很舒服。
结束两所学校的访问后,樊登对美国私立高中的教育系统有了初步的了解:班克罗夫特中学学生的自由度很大,氛围轻松,适合没有名校需求的学生成长;而泰博教学条件优越,学风严谨,是为比较学霸的孩子准备的竞技场。
在纪录片中,节目组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设问:
请想象一下,当你在14,15岁时,离开家去几千里的地方,在一个不是母语的语言环境和一个虽具吸引力却不是伴你成长的文化中学习……
在孩子正值青春期、三观建立的高中阶段赴美留学,踏入全新的文化、教育体系中,重新适应并逐步融入,整个过程势必是一把双刃剑。也正是出于对各类环境的不适应,有的留学生选择了刻意避开与本土学生交流沟通,建立起一套孤独又独立的社交生活。
因而选择一所理想的学校,不仅仅是家长的决定,更多的还要把决定权交给孩子,因为真正来这里上学的是他们。
正如第一集结尾樊登所说:如何选择理想的学校,我现在有了一些方法和经验。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了解自己,了解外部,看过世界,成为更强大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