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网络(五) 推送

互联网推送服务原理:长连接+心跳机制(MQTT协议)
Android推送技术研究
Android实现推送方式解决方案
android设备休眠
Android微信智能心跳方案
微信收费事件背后被广泛忽略的技术细节
【Socket】关于socket长连接的心跳包

一、概念

1.长连接和短连接
短连接是通讯双方有数据交互时就建立一个连接, 数据发送完成后,则断开此连接.长连接就是大家建立连接之后, 不主动断开. 双方互相发送数据,发完了也不主动断开连接,之后有需要发送的数据就继续通过这个连接发送.

TCP连接在默认的情况下就是所谓的长连接, 也就是说连接双方都不主动关闭连接, 这个连接就应该一直存在.但是网络中的情况是复杂的, 这个连接可能会被切断. 比如客户端到服务器的链路因为故障断了, 或者服务器宕机了, 或者是你家网线被人剪了, 这些都是一些莫名其妙的导致连接被切断的因素, 还有几种比较特殊的:

(1)NAT超时
因为IPv4地址不足, 或者我们想通过无线路由器上网, 我们的设备可能会处在一个NAT设备的后面, 生活中最常见的NAT设备是家用路由器.NAT设备会在IP封包通过设备时修改源/目的IP地址. 对于家用路由器来说, 使用的是网络地址端口转换(NAPT), 它不仅改IP, 还修改TCP和UDP协议的端口号, 这样就能让内网中的设备共用同一个外网IP. 举个例子, NAPT维护一个类似下表的NAT表

| 内网地址 | 外网地址 |
|:-:|:-:|:-:|
| 192.168.0.2:5566 | 120.132.92.21:9200 |
| 192.168.0.3:7788 | 120.132.92.21:9201 |
| 192.168.0.3:8888 | 120.132.92.21:9202 |
NAT设备会根据NAT表对出去和进来的数据做修改, 比如将192.168.0.3:8888发出去的封包改成120.132.92.21:9202, 外部就认为他们是在和120.132.92.21:9202通信. 同时NAT设备会将120.132.92.21:9202收到的封包的IP和端口改成192.168.0.3:8888, 再发给内网的主机, 这样内部和外部就能双向通信了, 但如果其中192.168.0.3:8888 == 120.132.92.21:9202这一映射因为某些原因被NAT设备淘汰了, 那么外部设备就无法直接与192.168.0.3:8888通信了.

我们的设备经常是处在NAT设备的后面, 比如在大学里的校园网, 查一下自己分配到的IP, 其实是内网IP, 表明我们在NAT设备后面, 如果我们在寝室再接个路由器, 那么我们发出的数据包会多经过一次NAT.

当一台智能手机连上移动网络时,其实并没有真正连接上Internet,运营商分配给手机的IP其实是运营商的内网IP,手机终端要连接上Internet还必须通过运营商的网关进行IP地址的转换,这个网关简称为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简单来说就是手机终端连接Internet其实就是移动内网IP,端口,外网IP之间相互映射。相当于在手机终端在移动无线网络这堵墙上打个洞与外面的Internet相连。

GGSN(GateWay GPRS Support Note 网关GPRS支持节点)模块就实现了NAT功能,由于大部分的移动无线网络运营商为了减少网关NAT映射表的负荷,如果一个链路有一段时间没有通信时就会删除其对应表,造成链路中断,正是这种刻意缩短空闲连接的释放超时,原本是想节省信道资源的作用,没想到让互联网的应用不得以远高于正常频率发送心跳来维护推送的长连接。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之前的信令风暴,微信摇收费的传言,因为这类的应用发送心跳的频率是很短的,既造成了信道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手机电量的快速消耗。参见微信收费事件背后被广泛忽略的技术细节

(2)网络状态切换
手机网络和WIFI网络切换, 网络断开和连上等情况, 也会使长连接断开. 这里原因可能比较多, 但结果无非就是IP变了, 或者被系统通知连接断了.

(3)DHCP的租期
目前测试发现安卓系统对DHCP的处理有Bug, DHCP租期到了不会主动续约并且会继续使用过期IP, 这个问题会造成TCP长连接偶然的断连.

2.心跳机制
首先我们知道,维护任何一个长连接都需要心跳机制,客户端发送一个心跳给服务器,服务器给客户端一个心跳应答,这样就形成客户端服务器的一次完整的握手,这个握手是让双方都知道他们之间的连接是没有断开,客户端是在线的。如果超过一个时间的阈值,客户端没有收到服务器的应答,或者服务器没有收到客户端的心跳,那么对客户端来说则断开与服务器的连接重新建立一个连接,对服务器来说只要断开这个连接即可。

为什么要有心跳包呢? 其实主要是为了防止上面提到的NAT超时, 既然一些NAT设备判断是否淘汰NAT映射的依据是一定时间没有数据, 那么客户端就主动发一个数据.

当然, 如果仅仅是为了防止NAT超时, 可以让服务器来发送心跳包给客户端, 不过这样做有个弊病就是, 万一连接断了, 服务器就再也联系不上客户端了. 所以心跳包必须由客户端发送, 客户端发现连接断了, 还可以尝试重连服务器.

所以心跳包的主要作用是防止NAT超时, 其次是探测连接是否断开.

明确一点, TCP长连接本质上不需要心跳包来维持, 大家可以试一试, 让两台电脑连上同一个wifi, 然后让其中一台做服务器, 另一台用一个普通的没有设置KeepAlive的Socket连上服务器, 只要两台电脑别断网, 路由器也别断电, DHCP正常续租, 就这么放着, 过几个小时再用其中一台电脑通过之前建立的TCP连接给另一台发消息, 另一台肯定能收到.

既然心跳包的主要作用是防止NAT超时, 那么这个间隔就大有文章了.发送心跳包势必要先唤醒设备, 然后才能发送, 如果唤醒设备过于频繁, 或者直接导致设备无法休眠, 会大量消耗电量, 而且移动网络下进行网络通信, 比在wifi下耗电得多. 所以这个心跳包的时间间隔应该尽量的长, 最理想的情况就是根本没有NAT超时, 比如刚才我说的两台在同一个wifi下的电脑, 完全不需要心跳包. 这也就是网上常说的长连接, 慢心跳

现实是残酷的, 根据网上的一些说法, 中移动2/3G下, NAT超时时间为5分钟, 中国电信3G则大于28分钟, 理想的情况下, 客户端应当以略小于NAT超时时间的间隔来发送心跳包.wifi下, NAT超时时间都会比较长, 据说宽带的网关一般没有空闲释放机制, GCM有些时候在wifi下的心跳比在移动网络下的心跳要快, 可能是因为wifi下联网通信耗费的电量比移动网络下小.

关于如何让心跳间隔逼近NAT超时的间隔, 同时自动适应NAT超时间隔的变化, 可以参看Android微信智能心跳方案

如果客户端心跳间隔是固定的, 那么服务器在连接闲置超过这个时间还没收到心跳时, 可以认为对方掉线, 关闭连接. 如果客户端心跳会动态改变, 如上节提到的微信心跳方案, 应当设置一个最大值, 超过这个最大值才认为对方掉线.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服务器通过TCP连接主动给客户端发消息出现写超时, 可以直接认为对方掉线.

心跳包和轮询看起来类似, 都是客户端主动联系服务器, 但是区别很大.

  • 轮询是为了获取数据, 而心跳是为了保活TCP连接.
  • 轮询得越频繁, 获取数据就越及时, 心跳的频繁与否和数据是否及时没有直接关系
  • 轮询比心跳能耗更高, 因为一次轮询需要经过TCP三次握手, 四次挥手, 单次心跳不需要建立和拆除TCP连接.

以下参考【Socket】关于socket长连接的心跳包

  • 内网机器如果不主动向外发起连接,外网机没法直连内网的,这也是内网机安全的原因之一,又因为路由器会把这个关系记录下来,但是过一段时间这个记录可能会丢失 ,所有每一个客户端每隔一定时间就会向服务器发送消息,以保证服务器可以随时找到你,这东西被称为心跳包。

  • 理论上说,这个连接是一直保持连接的,但是实际情况中,如果中间节点出现什么故障是难以知道的。更要命的是,有的节点(防火墙)会自动把一定时间之内没有数据交互的连接给断掉。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的心跳包了,用于维持长连接,保活。在获知了断线之后,服务器逻辑可能需要做一些事情,比如断线后的数据清理,重新连接……当然,这个自然是要由逻辑层根据需求去做了。总的来说,心跳包主要也就是用于长连接的保活和断线处理。一般的应用下,判定时间在30-40秒比较不错。如果实在要求高,那就在6-9秒。

  • 如果不主动关闭socket的话,系统不会自动关闭的,除非当前进程挂掉了,操作系统把占用的socket回收了才会关闭。为什么需要心跳连接主要是判断当前连接是否是有效的、可被使用的。在实际应用中假设一段时间没有数据传输时候理论上说应该连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网络复杂,中途出现问题也是常见的,网线被掐断了、对方进程挂掉了、频繁丢包等,这时候TCP连接是不可使用的,但是对于应用层并不知道,如果需知道网络情况则要很复杂的超时进行了解,TCP从底层就实现了这样的功能。心跳机制是TCP在一段时间间隔后发送确认连接端是否还存在,如果存在的话就会回传一个包确定网络有效,如果心跳包有问题,则通知上层应用当前网络有问题了。

  • 这取决于你的server端的超时配置, 每个socket连接都是长连接,它是一个相当占用系统资源的通信管道, 如果这个长连接什么事也没干硬是要占着资源,则server端可以选择关闭这个连接,以省下资源让更多的用户连接进来。所以,即便客户端的是采用死循环while(true)方式连到服务端,对于特定的客户端和服务端类型来说也需要一定时间间隔的心跳(告诉服务端,我还活着,虽然我没干活也没说话,但别把我关了)

  • 以前开发手机游戏时,索爱有一款手机有强制要求,客户端如果超过三分钟无消息发向网络服务端,则会在客户端自动地强制把socket关断。因为socket长连接相对于手机这样资源少的设备来说是宝贵的资源。 (这个强制是指客户端系统自动关的,不是我们代码close的)

  • 在TCP的机制里面,本身是存在有心跳包的机制的,也就是TCP的选项:SO_KEEPALIVE。系统默认是设置的2小时的心跳频率。但是它检查不到机器断电、网线拔出、防火墙这些断线。而且逻辑层处理断线可能也不是那么好处理。一般,如果只是用于保活还是可以的。

  • 心跳包一般来说都是在逻辑层发送空的echo包来实现的。下一个定时器,在一定时间间隔下发送一个空包给客户端,然后客户端反馈一个同样的空包回来,服务器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收不到客户端发送过来的反馈包,那就只有认定说掉线了。其实,要判定掉线,只需要send或者recv一下,如果结果为零,则为掉线。

3.android系统的推送和iOS的推送有什么区别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所有的推送功能必须有一个客户端和服务器的长连接,因为推送是由服务器主动向客户端发送消息,如果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不存在一个长连接那么服务器是无法来主动连接客户端的。因而推送功能都是基于长连接的基础是上的。IOS长连接是由系统来维护的,也就是说苹果的IOS系统在系统级别维护了一个客户端和苹果服务器的长链接,IOS上的所有应用上的推送都是先将消息推送到苹果的服务器然后将苹果服务器通过这个系统级别的长链接推送到手机终端上,这样的几个好处为:

  • 在手机终端始终只要维护一个长连接即可,而且由于这个长链接是系统级别的不会出现被杀死而无法推送的情况。
  • 省电,不会出现每个应用都各自维护一个自己的长连接。
  • 安全,只有在苹果注册的开发者才能够进行推送,等等。

android的长连接是由每个应用各自维护的,但是google也推出了和苹果技术架构相似的推送框架,C2DM,云端推送功能,但是由于google的服务器不在中国境内,其他的原因你懂的。所以导致这个推送无法使用,android的开发者不得不自己去维护一个长链接,于是每个应用如果都24小时在线,那么都得各自维护一个长连接,这种电量和流量的消耗是可想而知的。虽然国内也出现了各种推送平台,但是都无法达到只维护一个长连接这种消耗的级别。

4.AP BP 唤醒
首先Android手机有两个处理器, 一个叫Application Processor(AP), 一个叫Baseband Processor(BP). AP是ARM架构的处理器,用于运行Android系统; BP用于运行实时操作系统(RTOS), 通讯协议栈运行于BP的RTOS之上. 非通话时间, BP的能耗基本上在5mA左右,而AP只要处于非休眠状态, 能耗至少在50mA以上, 执行图形运算时会更高. 另外LCD工作时功耗在100mA左右, WIFI也在100mA左右. 一般手机待机时, AP, LCD, WIFI均进入休眠状态, 这时Android中应用程序的代码也会停止执行.

Android为了确保应用程序中关键代码的正确执行, 提供了Wake Lock的API, 使得应用程序有权限通过代码阻止AP进入休眠状态. 但如果不领会Android设计者的意图而滥用Wake Lock API, 为了自身程序在后台的正常工作而长时间阻止AP进入休眠状态, 就会成为待机电池杀手.

完全没必要担心AP休眠会导致收不到消息推送. 通讯协议栈运行于BP,一旦收到数据包, BP会将AP唤醒, 唤醒的时间足够AP执行代码完成对收到的数据包的处理过程. 其它的如Connectivity事件触发时AP同样会被唤醒. 那么唯一的问题就是程序如何执行向服务器发送心跳包的逻辑. 你显然不能靠AP来做心跳计时. Android提供的Alarm Manager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Alarm应该是BP计时(或其它某个带石英钟的芯片,不太确定,但绝对不是AP), 触发时唤醒AP执行程序代码. 那么Wake Lock API有啥用呢? 比如心跳包从请求到应答, 比如断线重连重新登陆这些关键逻辑的执行过程, 就需要Wake Lock来保护. 而一旦一个关键逻辑执行成功, 就应该立即释放掉Wake Lock了. 两次心跳请求间隔5到10分钟, 基本不会怎么耗电. 除非网络不稳定. 频繁断线重连, 那种情况办法不多.

二、方式

要获取服务器上不定时更新的信息,一般来说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客户端使用Pull(拉)的方式,就是隔一段时间就去服务器上获取一下信息,看是否有更新的信息出现。第二种就是 服务器使用Push(推送)的方式,当服务器端有新信息了,则把最新的信息Push到客户端上。这样,客户端就能自动的接收到消息。虽然Pull和Push两种方式都能实现获取服务器端更新信息的功能,但是明显来说Push方式比Pull方式更优越。因为Pull方式更费客户端的网络流量,更主要的是费电量,还需要我们的程序不停地去监测服务端的变化。

1.轮询(Pull)
客户端定期询问服务器有没有新的消息, 这样服务器不用管客户端的地址是什么, 客户端来问, 直接告诉它就行.这种方案最简单, 对于一些不追求实时性的客户端来说, 很适合, 只需要把时间间隔设定成几个小时取一次, 就能很方便的解决问题.但对于即时通讯产品来说, 这种方案完全不能用. 假设即时通讯软件在网络畅通的情况下发送的消息要求对方10s内就能收到, 如果用轮询, 那么客户端要每隔5s连一次服务器, 如果在移动端, 手机的电量和流量很快就会被消耗殆尽.

2.SMS通知(Push)
这种方案在移动端是有可能的, 让客户端拦截手机短信, 服务器在有新消息时给用户的手机号发一条特殊的短信, 客户端拦截短信后发现是正常短信就放行, 如果是特殊短信就连接服务器取消息.运营商不会配合, 用户也不会放心, 这方案普通公司玩不起.

3.长连接(Push)
这大概是目前情况下最佳的方案了, 客户端主动和服务器建立TCP长连接之后, 客户端定期向服务器发送心跳包, 有消息的时候, 服务器直接通过这个已经建立好的TCP连接通知客户端.

4.XMPP, MQTT协议

XMPP简介:
参考XMPP协议实现原理介绍
事实上Google官方的C2DM服务器底层也是采用XMPP协议进行的封装。XMPP(可扩展通讯和表示协议)是基于可扩展标记语言(XML)的协议,它用于即时消息(IM)以及在线探测。

MQTT简介:
参考
MQTT 折腾笔记----协议简读
MQTT协议(一):理论篇

以下部分,参考移动端消息推送 xmpp 和 mqtt 哪个更费电?

使用XMPP协议(Openfire + Spark + Smack)
简介:基于XML协议的通讯协议,前身是Jabber,目前已由IETF国际标准化组织完成了标准化工作。
优点:协议成熟、强大、可扩展性强、目前主要应用于许多聊天系统中,且已有开源的Java版的开发实例androidpn。
缺点:协议较复杂、冗余(基于XML)、费流量、费电,部署硬件成本高。

使用MQTT协议
简介:轻量级的、基于代理的“发布/订阅”模式的消息传输协议。
优点:协议简洁、小巧、可扩展性强、省流量、省电,目前已经应用到企业领域,且已有C++版的服务端组件rsmb。
缺点:不够成熟、实现较复杂、服务端组件rsmb不开源,部署硬件成本较高。

MQTT相比XMPP 有几个优势:二进制,非常精简,适合做大量节点弱网络差的场景,非常适合现在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MQTT是天然的订阅发布系统,有权限的人都可以往里头发消息;开源的协议和实现;扩展方便且轻量级。

XMPP不适合移动网络有几个原因:协议虽然完整扩展性虽然好,它耗费网络流量很大,交互次数太多,跑起来比MQTT慢很多;另外有高达70%的流量是耗费在XMPP本身的标签和编解码上面。

MQTT是一个由 IBM 开发的传输协议,它被设计用于轻量级的发布/订阅式消息传输,旨在为低带宽和不稳定的网络环境中的设备提供可靠的网络服务。相比于XMPP等传统协议,MQTT 是专门针对移动互联网开发的轻量级传输协议,这种传输协议连接稳定、心跳数据包小,所以具备耗电量低、耗流量低的优势。推送服务的最佳协议!

5.第三方推送
在推送这一分支领域有许许多多的第三方推送服务,例如:极光,个推等。
优点是集成方便。
缺点是大量推送数据后,付费服务是在所难免。
参考
目前国内做消息推送的有云巴,百度,蝴蝶,极光,个推哪个比较好点
集成第三方推送最佳实践

你可能感兴趣的:(Android 网络(五) 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