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肠胃病学组织(WGO)将每年的5月29日定为世界肠道健康日,并集中于一个特定的肠胃病学主题,面向大众进行普及教育。普唯尔生命科技积极宣传和倡导世界肠道健康日,呼吁您关注肠道健康。
2018年5月29日是第十四个世界肠道健康日,主题是Viral Hepatitis, B and C: Lift the Global Burden (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减轻全球负担)。
肝炎肝硬化是我国常见疾病,普唯尔生命科技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失衡与慢性肝病等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肝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具有重要作用,而肠源性内毒素主要来源于肠道菌群的失衡。通过调整肠道菌群以改善肝硬化患者的症状,预防肝硬化并发症的发生正在逐渐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肝-肠轴
肠道与肝脏, 共同起源于胚胎前肠, 在解剖关系上看,肠道与肝脏通过门静脉系统相互联系,消化道的代谢产物和肠道微生物产物经吸收后,经肠系膜上静脉及肠系膜下静脉流入门静脉。而肝脏的血液供应70%来自门静脉,其相互作用被称为"肠-肝轴",也称肠肝循环。肠道屏障功能和肝脏解毒作用对于机体的内环境稳定至关重要,肝脏通过精细的生化反应,处理来自肠道的(包括肠道菌群产生的)有益及有害物质,使之向有利于人体健康的方向转化。
肝脏血液来自经过消化系统的门静脉
肝脏的功能状态与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息息相关。正常情况下,肝脏可清除来自肠道的包括内毒素、氨、吲哚、酚类、短链脂肪酸、假性神经递质前体等各种毒素,还能清除肠源性细菌、真菌等。
一旦肝脏功能受到严重损伤,肠道菌群作为肠-肝轴重要组成部分,肠道微生态可发生显著变化,进而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肠道细菌及其各种代谢产物大量易位进入肠外器官,过度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引起异常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凋亡、坏死。
相互影响
在病理状态下,肝脏疾病与肠道菌群之间相互影响或互为因果。
一方面,肝病患者(尤其是重症肝炎和肝硬化时)因恶心、呕吐、纳差等原因导致肠道菌群营养相对不足,再加上胆汁分泌不足、肠道内胆盐缺乏、肝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导致胃肠道瘀血、广谱抗生素和制酸剂的长期应用等,都可引起肠道菌群紊乱。
另一方面,肠道菌群紊乱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和肠黏膜屏障功能下降,可造成肠道细菌及代谢产物大量进入肠外器官,除易引起感染及其相关并发症外,还可过度激活免疫系统,特别是肝脏的免疫细胞,通过异常免疫反应加剧肝细胞炎症坏死,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肠道菌菌与肝脏之间存在互相影响的“肝-肠轴”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参与了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各型病毒性肝炎,以及肝硬化、肝癌、肝衰竭的发生和发展。由于肝病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后者又可通过多种方式加重肝脏原有损伤,若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将导致严重后果。
对照组给予抗感染、保肝、利尿、抗病毒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三联活菌(规格210mg/粒,含活菌均≥10^6 CFU/g),420mg/次,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2周,入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检测相应指标。
肝脏功能、凝血功能及腹水等观察指标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内毒素、自发性腹膜炎及病死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作用靶点
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使原籍菌群失去优势,对部分菌群营养竞争、占位竞争等效应消失,肠杆菌科等细菌过度生长,产生大量内毒素和其他毒性产物,损伤黏膜屏障,肠道通透性增加,出现细菌移位和内毒素移位,进一步加重肝损害,肝脏疾病-肠道菌群失调-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三者之间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肠道菌群的显著特点在于其结构具有高度可塑性,普唯尔生命科技研究发现,这种“可塑性”可以作为肝病防治的有效“靶点”。因此,肝病防治可以从调节肠道菌群入手,恢复肠道微生态的平衡有可能成为各种肝病,特别是重症肝炎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综合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1】Tilg H, Cani P D, Mayer E A. Gut microbiome and liver diseases[J]. Gut, 2016, 65(12):2035.
【2】Cesaro C, Tiso A, Del P A, et al. Gut microbiota and probiotics in chronic liver diseases.[J]. Dig Liver Dis, 2011, 43(6):43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