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祸害》第3,4章读书笔记

《货币的祸害》第3,4章读书笔记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本周继续分享对《货币的祸害》的解读,第1,2章读书笔记请点击以下链接:
《货币的祸害》第1,2章读书笔记

本书的3,4章讲述了一个被称之为“1873年的罪行”的例子。在了解这个故事前,我们先来梳理下时间线。

年份 事件
1792年 美国铸币法案明确了黄金和白银的兑换比率为15:1。
1834年 美国新的铸币法案建议调整金银比价为16:1,同期国际市场比价为15.625:1 。
1840-1850年 在加利福尼亚州和澳大利亚发现金矿。
1861-1865年 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发行绿背纸币,取消金银复本位。
1870年后 欧洲国家接连改为金本位制。
1873年 美国《1873年铸币法案》法案中删除了美元兑换白银的条款。
1879年 美国开始正式实行以黄金为基础的硬币支付。

在这一连串的历史事件中,有以下2个有意思的事件值得我们探讨:

一、金银比价

在实行金银复本位制的国家中,金银之间的交易比价至关重要。美国在1792年开始实行复本位制,但是直到1843年在市场的主要流通货币却是银币,为什么?原因就出在金银比价的制定上。

美国的铸币厂以面值1美元对应24.057克白银含量、或1.6038克黄金含量的标准来兑换货币,即黄金同白银的比价为15:1。铸币厂铸造金币和银币的资源来自于民间,规定民众可以按个人意愿将黄金和白银出售给铸币厂并兑换成以美元标注面值的金银币。与此同时,世界市场上金银交易价格的比率却超过了15:1,美国民间也存在自发形成的黄金和白银的交换市场。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一场景,因为民间交易市场上黄金和白银的比价高于铸币厂的比价(比如15.5:1),由于差价的存在,就形成了一种赚钱方式。比如,我有10克的黄金,我在民间市场上可以换成155克的白银,然后拿这155克白银去铸币厂换成总计约6.44(155/20.057)美元面值的货币,比直接用10克黄金去铸币厂兑换成面值约6.24(10/1.6038)美元的货币要多。

反过来,若我有150克白银,我可以怎么操作?去铸币厂换成面值约6.24美元,含金量在10克的金币。然后将这些金币拿到民间市场上熔成金块并兑换成155克银币。就这样经过两次兑换,我多得了5克白银。当然我可以再去铸币厂换成银币在生活中使用。(实际中还要减去铸币厂收取的铸币税,以及熔币的成本等)

这一行为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市面上流通的金币逐渐减少,银币逐渐增加(即廉价货币驱逐了高价货币)。等到1834年时,尽管金币和银币都是法定货币,但实际上在市面上只有白银被当做货币使用。

为改变这一现状,在1834年,美国众议院成立的铸币特别委员会打着“为黄金做些事儿”的旗号,推出了新的铸币法案,试图将金银比价定在16:1,略高于国际金银比价,以此来增加金币的流通,加强黄金的货币地位。

二、“1873年的罪行”

在知晓了金银比价逻辑后,我们再来看被称为“1873年的罪行”的事件---《1873年铸币法案》的颁布。一个历史背景是在1861年到1865年间美国爆发南北战争,取消了金银复本位制,改为推行由政府公信背书的绿背纸币。这一策略导致战时通货膨胀水平比原先上涨了一倍以上。当战争结束后,举国上下都希望恢复到商品本位制。

若按照战前的情况,战后应该恢复的是以银币为主要流通的银本位制。当时欧洲各国已从1870年起陆续放弃金银复本位制转身拥抱金本位制,世界各国对黄金的需求激增,而白银的需求量则变得低迷。此时的金银比价已远高于1834 年制定的16:1的标准。在这样的世界和国内背景下,美国1873年推出的铸币法案却删除了美元同白银的兑换标准,强行进行白银去货币化,推行金本位制。

由于美国加入金本位制,在随后的几年里加剧了金银比价的上升压力。世界各国对黄金需求不断上升,而同时世界黄金储备增速落后于商品和服务产量的增速,又不能通过用纸币兑换银币来增加货币供应,导致美国于1875年至1896年间出现了通货紧缩。

本书中作者用第四章整整一个章节比较了美国采用金本位或银本位之间的差异,得出的推论是采用银本位制相比于金本位制,会使得美国同其他采用金本位制的国家之间形成价格平衡,从而使得美国国内也能维持一个稳定的价格水平,避免遭遇通货紧缩的情况。

以上历史事件对于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1. 单独地来看金银比价是没有意义的,一定要结合国内和全球的交易环境来看。所处环境的不同,决定了眼界和行为思想的差异。
  2. 套利现象的存在是无法避免的。现今在以美元为对标体系的货币标准下,不同国家货币汇率间的差价同样存在可以套利的空间,在这一点上现今与过去并未不同,同实行什么样的货币本位制也并无关联。
  3. 通缩是因为货币的增长速度远小于商品和服务的增加速度。反过来说通货膨胀是因为货币增加的速度远大于实际商品或服务增加的速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货币的祸害》第3,4章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