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阅读法真的有用?

高效阅读法真的有用?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所谓高效的阅读方法,大致针对这几类人:

1.没时间型:没空看书。

2.没目标型:不知道读什么书。

3.没方法型:不知道怎么读书。

各种技术贴都已经列出解决之道——

但是,为什么告诉你这么多妙计良策,好像都没什么卵用?

你去书店买书时依然随看随选,而不是拿出来一张分类详实的购书清单?

你还是愿意在工作学习之余翻一翻娱乐新闻,而不是拿出来一本《老人与海》、《追忆似水年华》或者《飘》?

你在读书时还是随性而至,也没一手拿书一手拿笔疯狂写笔记?或者你已经开始尝试,却发现写不出什么像样的标注?

高效阅读法真的有用?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原因有二:

1.你根本没有精力使用这些方法。

2.即便使用,也是治标不治本。

解释第一点:

人们在讲利用“碎片化时间”时,忽视了人的本能体验。工作学习之余,人们更乐于放松心情,而不是读一本艰难的书,轻松愉快的书,往往意蕴浅薄,或者说,想要深入去理解一本书,往往都会很辛苦。更不用说还要分列清单,做读书笔记云云。

学生时代还有可能。

为什么娱乐节目永远受欢迎?复仇者联盟永远排满场?

——不用动脑子真的很爽的。

如果你能克制自己,保持对阅读的热忱,那么你真的很了不起。

高效阅读法真的有用?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解释第二点:

为什么说阅读方法治标不治本?

——没解决根源问题。

若说读工具书,我个人认为,谈工具书的阅读方法毫无必要——查字典的时候旁边难道还要放一本《怎样查字典》?需要什么就读什么即可。上手快就是工具书的准则。

若说读文学类书籍,单单改善阅读方法是不够的——想提高立定跳远的成绩,来回重复动作收效甚微,要从基础出发,针对性的肌肉训练与减脂减重,再去熟悉跳远动作本身,成绩无疑会变好。

阅读也是如此——“采集—分析—消化”,要先从采集学起:字词的的含义,适用的氛围,承载的情绪,等等,这是阅读的基石。

这一步就很难做到位。所谓“一字说”,“炼字”,都是对用词的打磨。我们去读,也要把这些读出来。

另外,什么样性情的人,就只能读懂什么样的书——没有十足的敏感与耐心,读《追忆似水年华》就是噩梦,再怎么做笔记也于事无补;让一个小学生去读《生活在别处》,布置好读后感,他也感不出什么东西来,因为没有经历,无法感同身受,也没有足够的心智进入到故事中去——这样做出来的笔记,恐怕毫无益处。

就这一点而言,人们是难以转变的,为了多读一类书改变自己的个性,虽仍有益,但有待商榷。

高效阅读法真的有用?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那么,怎么能够更好地理解一本书?

第一。要多翻字典词典。这事做的人不多,但是非常实用。扩展词汇量,准确把握词汇的含义和情绪,再回到书中,对作者词汇的活用感悟更深,也更能理解作者的用意与妙处。

第二。要多与人交流、交往。闭门造车,见识受限,车跟别人的轮子都配不上,白做。需广纳见闻,对世事提出自我的见解,既吸收他人的成果,又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

第三。要多感受生活,体味生活。不懂总结生活的人生活质量一定成问题。曾经犯过的错,心里的结,曾拥揽的爱人,逝去的青春。调动那些困顿、喜悦、痛苦、欣慰,再去与书相结合,既寻共鸣,又得启发;

懂得了人情世故,经历越发丰富,同样一本书,也会越读越有味道。

高效阅读法真的有用?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总结来看,阅读是一个中间产物,是知识、阅历、心智协同发力的结果。

读书(非工具书)是慢功夫,不指望读一本好书就读成文学家或文学评论家,也不指望靠几招阅读法就能把一本书刻于心版。要慢慢受到“熏陶—感染—影响”,浸泡在感受之中,自然地修缮身心。

好的阅读者敏于受到影响,但依然用自己的脚站立。

以上,与君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效阅读法真的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