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从《给教师的建议》看苏霍姆林斯基“留白”手法的运用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从《给教师的建议》看苏霍姆林斯基“留白”手法的运用_第1张图片

内容提要:留白,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法,苏大师《给教师的建议》是谈教育的经典。教育,其实质是艺术的。将《给教师的建议》中可以用“留白”手法解释的相关条目摘出来,按内容进行分类,略加评析,探索苏大师对“留白”手法的运用。


2012年7月27日,历时大半年,终于读完了苏大师《给教师的建议》。回首前尘如梦渺,再忆往事泪沾襟。尚且记得1月份刚买此书,内心波澜起伏,颇有苏东坡“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之宏志豪气;然真读此书,则倍感此书之诘曲聱牙,不平心,不静气,不神清,不气爽,则只言片语难以读下,两句三行难以入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咬咬牙,跺跺脚,凭借一股子虎气,愣是读了起来;渐行渐缓,越走越慢,真难读,放弃吧,心有不甘,继续呀,难以为继,每晚读干、魏二师的微博,想想自己曾被网师踢出,时隔一载,方才重入,哪怕自认卑微,哪怕自认渺小,但在网师中,能看着卓越们前行,也是一种福分,不愿再度离开,不想再次失去,于是也就硬着头皮,日三两页,且读且停;豆子嚼多了,牙口就好了,到了七月份,竟感觉《给教师的建议》晓畅了些许,读得快了点滴,最终于7月27日,成功读完全书。

曾记得干师所说“灵山朝圣”,尚怀想魏师“早安蜗牛”,熏陶越多,沉浸愈深,总是面对伟大,自己也会不自觉地伟大。一路读《给教师的建议》,一路教各色问题学生,一路怀揣“相信种子,相信岁月”,一路梦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走过晦明变化,穿过雨雪风霜,再回过头看《给教师的建议》中铅笔划下的灰灰的直线,写下的“他山之石”“引以为戒”,百感交集,五味杂陈。

要写一篇文章,要交一次作业,页页翻,遍遍读,找到了一点——留白。且围绕“留白”一点,对《给教师的建议》略做梳理,不妥之处,还望海涵。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从《给教师的建议》看苏霍姆林斯基“留白”手法的运用_第2张图片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金麟岂是池中物


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孩子们读书于学校之中,神游于校园之内,受教育是理所应当之事。然孩子们同处一间教室,年龄大小不一,思维深度有别,如若扩大至一所学校,则差异当更为悬殊。孩子之所以为孩子,当在于其可成长性。故教师理应注目当下,“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当下可以,则仅就当下而论,未来可能,则留待未来,不将所有都收归当下,当下留白,且待来日大鹏同风起。


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这一点是教师和校长永远不应忘记的。(76、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

不撞南墙不回头,有一往无回之势却少了些许通便,往往头破血流却仍旧星辉惨淡。“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理同。且自放宽心,且自学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将智慧托付岁月,留白当下,放下书本,换份心情,可能有别样娇羞。


一个人接受课堂上的科学基础知识越是困难,那么不要把他的智力生活局限于这些基础知识这一点,就越加重要。只有当一个人认识的东西,比要求他知道的东西多得无可比拟的时候,他才能享受到认识的乐趣。预防学业落后现象,预防对认识、科学、书籍和学校的冷漠态度,并不在于无休止地催赶和挽救那些学业落后的学生,而在于要把每一个学生引进集体的丰富的智力生活的世界。(88、教师们的教育观点的一致)

时光如梭,如若心情如时光,则是人生一大憾事。“无休止地催赶和挽救那些学业落后的学生”,如此这般,孩子们又怎能享受暖暖春光,炎炎夏日,黄黄秋叶,白白冬雪呢?且自留白,留放时光,“要把每一个学生引进集体的丰富的智力生活的世界”,在人的世界里,岁月加身,携岁月缓缓走过,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上述三条,皆是从“不要”的角度来谈对待儿童,讲了对待儿童时的“留白”,下列四条则是从“需要长久,相信未来”的角度来谈对待儿童,体现“留白”。


举例来说,你研究现在所做的工作跟将要取得的结果之间的联系,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今天把种子播种到修整得极好的土壤里去,却远不是明天就会长出幼芽的。今天所做的工作,在许多情况下,要经过若干年才能对它作出评价。这是教育工作的非常重要的规律性之一。它要求我们始终以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42、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

知识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逐步地发展和深化的。知识的发展和深化,既是在课堂上,也是在完成家庭作业以及在自学(阅读参考书、准备报告和提要等等)的长期过程中始终进行着的。为了巩固、发展和加深知识所要进行的实际作业,应当分配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完成。(71、教学方法问题)

但愿你循序而进,持之以恒,同时要有耐心(能够忍受学习困难的儿童那种迟迟不肯开窍的局面),那可以称之为豁然开朗的时刻必定能够到来。(76、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

请你记住:人的力量和可能性是不可穷尽的。一个学生可能在一整年里都没有把某种东西弄懂弄会,可是终于有那么一天,他懂了,会了。这种“恍然大悟”(我想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思维的觉醒”)的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在儿童的意识里逐渐积累起来的,而且我们,做教师的人,是在用自己的信心帮助它的积累。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灰心失望。学生今天不会的,过三年才能会,那么我在这三年里始终坚信人的力量是不可穷尽的。(86、致未来的教师)

教育从来都是个慢功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理应让孩子们在安然的岁月里一切静好。在岁月中且自前行,且自珍重,静待岁月深处花朵的悄然绽放。当我们拉长时间轴,拉宽空间轴,那孩子们成长的可能性将无限扩大。不需要在此时此刻此地此处让孩子们立地成佛,那现下,我们自然可以大胆地给孩子们“留白”,除浮躁戒骄嗔,那这点点“白”,在将来,难保不会被绘上七彩的虹霓,漫天的红霞。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从《给教师的建议》看苏霍姆林斯基“留白”手法的运用_第3张图片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当然,全部工作都是建立在自觉地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可是也不能不注意到:并不是一切东西都要解释的。我竭力做到,使随意注意、随意识记跟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4、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怎样引导学生去接近这些思想呢?为此就应当知道:你在这节课上,哪些东西是要讲解透彻的,而哪些东西是要有所保留而不必说尽的。这没有说尽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设置的诱饵。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处方。一切都取决于具体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已经掌握的实际知识。(51、要使知识“活起来”)

大珠小珠落玉盘,固然清脆,然终究缺少回旋婉转之美,缺少细品慢咂之味。“并不是一切东西都要解释的”,课堂之上,如若面面俱到,则往往面面不到,当讲则讲,“哪些东西是要讲解透彻的”,当放则放,“哪些东西是要有所保留而不必说尽的”,其中智慧,则为“留白”之智慧。留下的这一点白,并非任其荒芜,或杂草丛生,或黄沙漫漫,而是留一份可能,留一份期待,待其土沃水美,嘉禾自生矣。虚实之间,取舍之处,自成妙境。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从《给教师的建议》看苏霍姆林斯基“留白”手法的运用_第4张图片

话说七分,且留三分细思量


更有甚者,教师竭力把这些“难点”化为极其容易的东西,造成一种印象,似乎教材里并没有任何复杂的地方,一切都很容易,不需花费特别的努力就能掌握的。他没有强调指出困难的概念和大纲里难懂的部分,没有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上面。这是一条错误的道路。教师人为地把一些“棱角”磨平,减轻学生掌握教材时的难度,这就代替了教给学生去克服困难。其结果,就是在某些情况下把困难的教材降了格,或者马马虎虎地学过去。……(53、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

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就在于:正好要在脑力劳动中使学生感到什么叫做困难。(55、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

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使学习、掌握知识变得很轻松、毫无困难。恰恰相反,当学生遇到困难并独立地克服这些困难的时候,他的智力才会得到发展。必须给学生挑选出这样的智力任务,使他使足力气,集中注意,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未知的东西,使他取得成绩,同时认识到:不付出劳动就体验不到克服困难的欢乐。(89、怎样听课和分析课)

课堂,生发智慧之地,而智慧的生发,从来都是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的。当头棒喝,无有棒喝,哪来醍醐灌顶,顿悟刹那永恒?舍身饲虎,无有大勇气,哪来成仁成义,魂魄芳华永恒?面对“难点”,教师理应“留白”,只讲七分,剩下三分,则让孩子们自感自悟,磨砺,才有保剑之锋利,苦寒,方长梅花之芬芳。骨头啃得多了,牙口就瓷实了,吃肉吸髓,才长智慧。

上面三条,正面论述教师在讲述之时,理应“留白”,话说七分,让孩子们遭遇“难点”,下面两条,则从反面论述如若不“留白”,一味追求生动形象有趣,将会产生极其可怕的后果。


经验证明:讲课当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少年过度兴奋(喧哗、手舞足蹈),这时教师就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闹声,而这么一来,则使学生更加兴奋。用紧张的、提高声调说出来的话,会使大脑两半球皮层进入某种麻木状态:学生什么也没有听见,这时候教师就非但要大声喊叫,而且有时候还得敲桌子了。在一节课上得到的这种“弹药补给”,会影响好几节课的正常的工作气氛。如果这样的课一节跟一节地上下去,那么少年就处于如此高度兴奋的状态之中,以至他很可能对教师做出无礼的表示,当他回到家里的时候,则感到郁闷、激怒、头疼。这样就根本谈不上从事正常的脑力劳动了。采取很原始的办法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在这件细致的事情上缺乏教育素养,——这正是使人们感到少年是“最难对付的人群”的严重原因之一。(64、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

对少年的脑力劳动进行的观察使我们得出一条结论:如果滥用那些有趣的、形象的、鲜明的、花花绿绿的东西,就会导致学生过于兴奋:教室总有人小声讲话和做小动作。教师为了“压倒”学生的嗡嗡声,就提高嗓门讲课。而这样一来又引起了更大的兴奋。这种兴奋可能使学生一连几节课安不下心来。于是,也就根本谈不上进行正常的脑力劳动了。毫无疑问,使用愚蠢的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这样精细的事情上表现出教育的无知,这些正是使少年变成“难教的群民”的原因之一。(100、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从《给教师的建议》看苏霍姆林斯基“留白”手法的运用_第5张图片

    云破月来花弄影,一点惹风流


应当教给儿童从教材中解脱出来——即放过细节,抓住要点。(14、不要把学习之母变成后娘)

多年的经验证明,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知识不够巩固,其根源就在于他们没有看出、没有理解各种事实、现象、真理、规律性之间相互交接的那些“点”,正是在这些“点”上产生了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及其他的联系的。正是对这些“点”,应当引导学习困难的学生加以注意。(11、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

我在备课的时候,总是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接合点和线索,因为只有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才能在认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中揭示出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21、兴趣的秘密何在)

在讲课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正是在那些各种思想相互交叉、纠缠、碰头的“交集点”上,即意义联系的地方,特别注意监视学生的脑力劳动。(51、要使知识“活起来”)

云破月来花弄影,“破”“弄”二字,妙趣天成,教学亦是如此,“抓住要点”惹风流。课堂之上,取舍间皆是智慧。一堂课,无有“主脑”,则“七巧玲珑宝塔零碎不成片段”,远看一地锦绣,实则全为草包。“交集点”即为一课之“主脑”,紧抓此点不放,则玲珑宝塔可期。至于其他,适当“留白”,则主次鲜明,详略得当,明月清风,自成风流。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从《给教师的建议》看苏霍姆林斯基“留白”手法的运用_第6张图片

大写意,云遮雾罩自成景


在培养学生学习和取得更大成绩的持久而牢固的愿望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气勃勃的“情调”,具有重大的意义。(53、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

能够把少年“拴住”在你的思路上,引着他们通过一个个阶梯走向认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认为,兴趣已经激发起来即目的已经达到的标志,就是课堂上出现一种“灵敏的寂静”的气氛:学生们仔细地倾听着每一句话,你可以逐渐地把声音放低,用不着使用那种专门的演讲式的语调对他们说话(顺便插一句:这种调子会很快引起学生的疲劳),而使用人们之间平常交谈的语调。(64、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

课堂教学,越来越绵密,准确到步骤,精确到分钟,技术流可谓已至极致,而教育,关键不在术,而在道。课堂,技艺高超者,以术卫道,以道生术,“情调”弥漫课堂,师生沉浸于“灵敏的寂静”,而对大多数庸师而言,术成了道的死敌,术存而道亡。还记得四子侍坐时的温文尔雅,侃侃而谈,现如今,此种课堂基本上难觅芳踪。课堂需要“留白”,需要大写意,没有精神的工笔花鸟只能是置教育于危崖之上,当然,有精神的工笔花鸟自然另当别论。

上述两条,谈课堂需要大写意,下面一条,则是无数庸师的真实课堂,真真的羞煞旁人啊!


有些教师认为,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使儿童“经常处于智力紧张状态的气氛”,就是自己的成功。初看起来,他们采用的那些方法能够造成一种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假象:作业的花样像万花筒似的不停地变换,儿童集中注意地听着教师的每一句话,教室里笼罩着一片紧张的寂静。但是,这一切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而所得到的结果又是如何呢?不断地使足力气来集中注意力,不让任何一点东西疏忽过去,——而这个年龄期的儿童还不善于约束自己的注意力,其结果只能是使儿童精疲力竭,使神经易于激动,使整个神经系统过于疲劳。所谓“在课堂上不浪费1分钟”、“没有一时一刻不在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可能在教育人这件精雕细刻的工作中,再没有比这种做法更为有害的了。(55、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从《给教师的建议》看苏霍姆林斯基“留白”手法的运用_第7张图片

留白于后,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讲完新教材以后,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使教室里保持安静,让学生想一想教师讲过的东西。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这种思考可以采取不同的作业形式:看书,编提纲,制图,等等。一定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独立地弄懂教师所讲的东西。有经验的教师们都认为,让学生思考和理解教材,是课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89、怎样听课和分析课)

于课堂收束之后“留白”,言有尽而意无穷,课已尽而情犹在,孩子们静心体悟,妙品莲花自能脑中绽放。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从《给教师的建议》看苏霍姆林斯基“留白”手法的运用_第8张图片

缓缓悠悠,偷得浮生半日闲


我把这种个人的感受说出来,是为了向新参加工作的教师提醒一条非常重要的真理:无论年轻的时候充满了多么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但是在这个时期里,总还是能够找到时间,来逐渐地、一步一步地积累我们的精神财富——教育的明智的。(33、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

今日之青年,层层挤压之下,种种诱惑之中,自是练成了“金刚不坏”之身,奔波忙碌,蝇营狗苟,为生存,为生活,什么都不放弃,什么都不抛弃,巴不得样样在手,事事在心,唯独丢了精神,舍了气魄。学历越来越高,读书越来越少,争名逐利之徒比比皆是,耕读传家之辈寥若晨星。一名教师,为人师者,理应竖起标杆,缓缓悠悠,“留白”于当下,偷得浮生半日闲,醉心读书,炼心红尘。


将苏大师《给教师的建议》从“留白”这一点略作梳理于上,限于眼界学识,不当之处必多,还望海涵。

2012年7月31日星期二


后记:

感谢制作《给教师的建议》电子书的诸位同好,文中所引《给教师的建议》相关条目,都是从电子书中复制粘贴而来,再次感谢诸位同好。

《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71页上数第三行开头“爱”字应为“受”字之误吧?第478页下数第十行开头的“。”应为“,”吧?就教于方家,望指教。

你可能感兴趣的:(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从《给教师的建议》看苏霍姆林斯基“留白”手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