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师张居正 # 2 谁才是最重要的人

他为取信皇帝而勾结太监,为稳固边疆而大收贿赂,为大力改革而独裁擅权。看帝王师张居正,如何步步为营,实现明之中兴。

回顾

神童张白圭因童试偶遇湖北荆州知府李士翱,蒙其赐名“张居正”后,1536年,再遇贵人,此贵人乃湖广巡抚顾璘。

顾璘爱才,恐其心志不稳,入朝后受挫,遂暗中指点,令张居正会试落榜,并指点其多研经事致用之学,以备后世之用。

1547年,张居正得偿所愿,高中二甲进士。殿试后被选为庶吉士,入主翰林院。


正文

1547年,张居正赴京任职,其父张天明高兴之余,仍不忘叮嘱: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张居正谨遵父亲教诲,在朝中谨言慎行,冷眼旁观。

当心性遭遇权势,坚持还是妥协?

时值明世宗朱厚熜当政,其醉心仙法道术,整日龟缩后宫修炼,不问政事。

而首辅夏言因办事得力,又从不结党,而深得朱厚熜信任。

但在次辅严嵩眼里,夏言那恃才傲物的性子,以及对同僚颐指气使的态度,却着实另人讨厌。

严嵩楚心积虑,步步为营:

首先,做夏言坚定的谄媚者,爬上次辅之位;

接着,接替夏言给朱厚熜写“青词”(写在青色纸张上拍玉帝马屁的文字),并写得华美异常,深得圣心;

再次,按朱厚熜的要求,着道服、道冠觐见。

而反观夏言,给朱厚熜的“青词”经常糊弄交差,最后直接撂挑子不干。不着道服、道冠进谏,还直接以“大臣朝天子,为何要以道服进谏”回怼朱厚熜。

相形之中,立现高下。

夏言正慢慢失去他赖以生存的圣心,而严嵩步步为营,随时准备取而代之。

抓主要矛盾,才是立身之本

没想到机会来得如此之快。

1462年,蒙古入侵河套,一战而成。自此以河套为跳板,不断骚扰边境。

现任陕边总督曾铣遂请旨收复河套。

不理政事的朱厚熜大感兴趣,居然要求兵部出具可行性方案。

战或不战?朝堂内外,争论不休。

夏言力排众议,联合陕边总督曾铣联名上奏,要求收复河套。

朱厚熜竟欣然应允。

三天后,朱厚熜在噩梦中惊醒,在道教圣人面前大哭一场后,突然发问:

“收复河套,师出有名吗?能赢吗?生灵涂炭怎么办?”

夏言立即察觉到朱厚熜的变化,为勉此事泡汤,遂拉严嵩进宫劝谏。

面对夏言滔滔不绝的劝谏,朱厚熜只一句:“听说你跟曾铣的关系很好?”

夏言哑然,后直言与曾铣关系不错,但奇怪此事与收复河套有何干系?

此时,严嵩却宛然跳出来谏言:“河套绝不可复!曾铣开边启衅,与夏言结党共谋,误国误民。”

朱厚熜勃然大怒,下令免其二人官职,收监待审。

次年,蒙古来犯,严嵩以夏言收复河套,引来蒙古人为由,再次参奏夏言。朱厚熜下令将其二人处斩弃市。

一代首辅,就此命丧黄泉!

血的教训,铭刻于心

张居正惊骇于政治的残酷,却也在旁观中暗自观察和思考。

他明白,要想在暗涌如潮的朝堂保全自己,就多听少言,勤思考。

而要想站在朝堂的中间,除靠近权力中心,再无他法。而这就需要对最高当权者的脾性了如指掌,并为之投其所好;

带着这二条血的教训,张居正在从政的道路上,韬光养晦,砥砺前行……


结束

一朝天子一朝臣,严嵩上位后的朝堂是否人事大变?张居正是否能抓住机会,迎来他政治的春天呢?我们拭目以待。


END

以史为鉴,以事为镜,古为今用,它为已用,以修身齐家,自我成长。

我是向阳春木,点击关注,我们一起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帝王师张居正 # 2 谁才是最重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