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酷暑,挡不住人们对远方的渴望。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本周末(7月15、16日)从京沪广发往甘肃兰州的高铁处于一票难求的状态,其中二等票均早已销售完毕。
此前在2016年,中国高铁已经通车2.2万公里,但是近期宝鸡到兰州的高铁新开通运营后,兰州以西地区的高铁,与全国的高铁网将连成一片,相应从各地来的游客正在快速增长。
一票难求的情况在其他城市也很普遍,这是居民旅游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的一个剪影。
7月6日,国务院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透露的信息显示,消费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已经从2013年的47%,上升到今年一季度的77.2%,二季度仍然保持了这一态势。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这是16年以来消费对经济贡献率的最高水平。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指出,过去很长时间,投资对经济推动作用大,中国加入WTO后出口对经济驱动作用大,现在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在提升,说明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和转型。
国家统计局将在7月17日公布上半年经济数据。一些机构判断,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可能在6.8%-6.9%之间,与一季度的6.9%接近。
消费贡献率近八成
权威人士认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将整体呈现L型走势,这意味着经济不大可能再出现太大的波动。
而过去几个季度的数据也显示,经济增速波动的幅度很低。比如2016年前三个季度经济增速都是6.7%,2016年第四季度和2017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分别为6.8%、6.9%,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
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从两位数以上逐年企稳,到2016年经济增速6.7%,其中消费拉动经济的作用不断加大。
比如2009年中国启动四万亿投资计划,该年投资(固定资本形成)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了86.5%,最终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为56.1%,而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是-42.6%,拉低经济4个百分点。
最近几年,中国加大了去产能与结构调整的力度。由于外需充满不确定性,国内投资受宏观调控政策等多方面影响,导致净出口与投资波动较大。只有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在不断稳步提升。
考虑到前述国务院座谈会透露出今年上半年消费对经济贡献率保持良好的态势,可以判断,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与一季度接近,仍不会出现大的波动。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经济增长理论室主任刘霞辉认为,中国的消费增速比较稳定,投资增速放慢后,显示出消费对经济的作用加大。“由于消费起到了主导作用,所以短期内经济增速不太可能下降。”他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6.9%,其中消费贡献了约5个百分点。一举超越了前5年每年消费对经济贡献3-4个百分点的水平。
潘建成指出,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高,对经济增长是一个稳定剂,它的增长不会像投资那样出现大的波动,消费对经济的贡献越大,整个经济就会越平稳。这其实有利于宏观调控,因为宏观调控的一个目的就是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
科技创新打开消费突破口
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提供更高质量、更好服务的消费模式,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根据了解,居民消费升级,背后一个基础条件是发达的服务业,而目前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某些方面还存在差距。因此中国服务业的短板领域,将是未来的经济增长点。
2016年中国服务业占经济比重为51.6%,比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时的24.6%比重增加了一倍以上。但是中国大部分服务业发展低于平均水平,比如2015年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 分别占经济比重为9.7%、4.4%、1.8%,和1978年的6.6%、4.9%、1.2%相比,比重增加尚不到1倍。
这些行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相关,表明目前中国在教科文卫等一些领域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1351亿元,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3.63%,同期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以上。
而中国有些服务业则发展较快,比如2015年金融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8.4%、6%,分别是1978年的4倍和2.72倍。有比较研究认为,中国金融业占GDP比重已经超过美国,中国的服务业发展在不同领域有冷热不均的情况,比如金融业过度发展,但是教育科学等服务业发展滞后。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长洪涛认为,教育、养老、医疗、科技等很多行业发展不足,这需要通过创新来解决问题。
洪涛建议,要加快三次产业的融合,来促进企业的发展,比如通过农业的休闲、观光旅游和服务业各种新型业态相互联通,用实物产品、服务产品以及各种体验活动来满足消费者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些消费热点形成,背后往往有科学技术的支撑,比如共享单车、网上交易等。
“下一步很多新消费点的创造,需要在科技方面下功夫,科技融合创新,是打开消费的突破口。”洪涛说。
坊间戏称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上购物,都带有技术创新的特征。
比如共享单车,除了自行车具有无线扫码开锁付费技术外,还有自行车防盗和卫星定位以及防损害机制,有大量的新技术被运用。
另外,中国消费增速加快,与中国人均国民收入提升有关。
2012-2016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由5940美元提高到超过8000美元,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世界银行公布的217个国家(地区)人均GNI排名中,由2012年的第112位上升到2015年的第97位,前进了15位。
潘建成认为,任何一个国家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中,它的服务业比重都是上升的。对于地方而言,一定要知道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增长而增长。
切换宏观调控工具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已经开启了中高速增长、高就业、低物价的新增长模式。这种模式的背后是,经济主要靠服务业、消费带动,而不是单纯依赖靠投资、工业、净出口带动。
在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下,就业的总量指标不会出现太大波动。原因是,随着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每年以几百万的总量下降,长期来看中国整体劳动力供应将逐年减少。
7月6日国务院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透露的消息是,今年二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特别是31个大中城市调查失业率,不仅好于一季度,更好于去年同期水平。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唐建伟指出,美国的宏观调控目标主要是盯住物价,中国的宏观调控盯住的目标比较多,主要有GDP增速、物价、就业等。“中国也可以放弃盯住太多目标调控的办法,比如在经济好的时候盯物价,不好时再盯增长。”他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最近几年来投资效率下降,表明地方过去单纯依靠投资做大经济总量的模式需要调整。
比如199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51亿元,产生的固定资本形成是6555亿元,就是1元的投入,可以创造1.47元的GDP。但是到了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2万亿元,创造了313070亿元的固定资本形成,就是说,1元的投入,只带来了0.56元的GDP。
201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达到81.5%,但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创造的GDP只占全部GDP的44.2%。
投资效率降低,一个主要原因是土地成本高,比如投资的费用,大部分支付土地价格,实际用于真正基础建设的资金占较少部分。
这说明,各地单纯靠做大投资,进而拉动GDP的模式,效果已经不再明显。事实上,不少省市自治区每年的投资总额已经远远超过了GDP总量。
此外,今年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增速同比增速为9.4%,创下多年来的新低,这表明在货币没放水的情况下,经济增速并没有受到影响。
潘建成认为,要在保持经济稳定前提下推进结构优化,加强改革。投资增长处于正常区间,它对GDP的影响已经远不如过去,因此不用太担心经济增速的问题。
“而要促进消费,还是要提高居民收入,尤其是中低阶层的收入,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另外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让大家敢消费,没有后顾之忧。第三是要改善消费的环境,提高消费诚信。没有假冒伪劣,消费者就会放心消费。”潘建成说。
刘霞辉则认为,现在的问题是,老百姓想要的东西,面临市场供给不足的问题。下一步要通过减税等手段,让企业有降低产品价格的机会;另外就是要提高竞争度,越是竞争不充分的领域,价格越高、服务越差、质量越低。只要确认是竞争性领域都可以放开,让企业家在市场中有更多的话语权。
此文章为 “加拿大移民资讯” 原创,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