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简单,学员江南,便签作业九

R 原文片段9

控制点是人格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主要探讨人们认为自己对影响自己的事情有多大的控制力。1954年,朱利安·罗特( Julian B, Rotter)深入发展了“控制点”这一概念,从那时起,这一理论就成为人格研究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控制“点”( Locus,拉丁文词汇,意思是位置、地点)可能在内部,也可能在外部。控制点在内部的人认为他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控制点在外部的人则认为他们的人生和所做的决定都由环境因素决定,而由于他们不能左右这些因素,自然也就无法控制自己的人生。

拥有强大内部控制点的人认为人生中的事情基本上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比方说,如果一个拥有内部控制点的人在考试中发挥不理想,他会把这个问题归咎于自己准备不充分;

如果发挥良好,他会认为这是因为自己学习能力强。同样还是考试,一个拥有外部控制点的人没考好,他可能会说是因为考题太难了;考好了,他会认为是老师教得好,或者是自己运气不错。

柯维用来演绎“积极主动”的“关注圈”与“影响圈”的模型就脱胎于罗特的控制点理论。其实这就是我们反复强调的对知识的拆解。柯维的拆解使我们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应用这个人格心理学概念。换句话说,他帮助学习者把“控制点”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积极主动”的能力。

所以说,关于柯维的争议,双方的说法都有道理:柯维不是像査尔斯·汉迪那样发明新思想的理论家,而是非常优秀的学习促进者,是伟大的拆书家。他不仅自己学习能力超强,而且能帮助他人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柯维的著作帮助了数千万人。1996年,《时代周刊》将柯维评为最有影响力的25个美国人之一,《福布斯》称《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为十佳商业管理图书之一。

学习者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为柯维这样的学习促进者。

【I】人格心理学中有一个“控制点”理论,控制点是指自己对影响自己的事情都多大的控制力,一个人的控制点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拥有内部控制点的人把一切事情都归因在自身,拥有外部控制点的人把事情的原因都归因于自己之外的人或事。一个成功的学习促进者是可以把知识转化为积极行动的能力的人,就像《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柯维一样。

【A1】根据“控制点”理论,我属于内部控制点的人,习惯把事情都归因在自身。从前,我参加过公务员考试,每次考试都时间很紧张,以至于涂不完答题卡或者连题目也做不完,但是我并不会觉得是考题出的太多,而是我自己阅读速度太慢,答题动作太慢造成的。这也是我对于知识的掌握不够透彻,只是死记硬背,掌握表面文章,我自己是一个学习力强但是变通能力弱的学习者,距离学习者的最高境界还差很远很远呢。

【A2】目标: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水平

行动:每周早起3天,每天半小时,阅读一本书,不超过200页的书籍用一周的零散时间读完。读完书写出这个书的核心思想,并将这本书给我的同事介绍一遍,介绍应该在10分钟内讲清楚书中的主要内容。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练简单,学员江南,便签作业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