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素质教育”方面有待提高

中国教育在“素质教育”方面有待提高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不可否认,中国的教育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体现在整体教育水平提高,培养了ー大批技术人才,为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理性思维能力提高的训练,内心观照领悟的发现,自律的践行等方面。也就是所谓的“素质教育”有所缺失。

中国“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可以激励普通百姓包括那些贫困或特别贫困的百姓的子女,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的学习,考上“著名”的公办大学,成功抵达“向上流动”的转折点和起点,从而有很大机会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成为富贵之人。

因此,考上“著名”的公办大学,是不少学生的梦想和追求,是一个学生是否成功的标志。考上“著名”的公办大学的学生比率,是衡量一家中学是否优质的标准。至于其它的“神马”,对于学生和学校而言都是浮云!

有哪一个士兵不想成为将军?有哪一个普通人不想成为富贵之人?有哪一个学生不想考上清华北大复旦南开?甚少甚少。可是想是一回事,能不能成功是另一回事。事实上,成功者真的是甚少甚少!成功者除了自身努力的因素外,还需天赋或运气、家庭财产和教育背景等各种因素的和合,不确定性大。

以绝大部分人的失败来成就绝少部分人的成功,这是教育将自身设置为一个竞技场,让每一个人去竞技,以得名次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这貌似“公平”而其实蕴涵着诸多不公平。

教育并不仅仅是一个考试竞技场!教育的内涵要丰富得多,教育的外延也广得多。教育的内涵包括知识的吸收和创新、情感的他觉和自觉、行为的他律和自律。在竞争机制和自利原则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下的“应试教育”,导致了知识的创新意识、情感自觉能力、行为的自律意志的缺乏。

中国的知识教育,为了适应考试拿高分的需要,要求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一定要知其然,而且通过死记硬背来来记忆或通过大量做题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但大多不要求学生对所学的东西知其所以然,因此所学到的东西的因果关系链条是断裂的,逻辑结构是不清晰的。如此的学习,阻碍了理性思维的发展

而中国的情感教育许多陷入了虚情化、矫情化、煽情化的陷井,不真、不实、不正。

中国的行为教育大多热衷于程式化、仪式化、表象化的展现,缺少理性、真实性、内在性。

中国的教育,如何做到真正的“素质化”,这是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到国民素质的大问题!正因为如此,中国教育的发展空间巨大。

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的“自我意识”不能得到很好的启发和发展!“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认知意识活动的认识、情感意识活动的感悟、行为意识活动的选择等的过程,也是人的知性的自发性能力、人的感性的自悟性能力、人的理性的自律性能力等的呈现和发展。

世界存在的意义是基于人存在这个基本前提,人作为世界的观察者,赋予了世界以意义。那么,人为什么能赋予世界以意义?这是因为,人不仅有感知世界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人具有对感知到的事物进行理性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对事物进行分类、排列、组合,进行概括和抽象形成概念,根据假设进行实验找寻普遍原理,运用已有经验结合数学和逻辑工具揭示世界内藏的秘密等,从而赋于世界以意义。

人对世界存在意义的理解,都是由“自我意识”发动,通过“概念”的产生和联结而建构起来的。也就是说,有关世界存在的意义是由人主动建构起来的!“自我意识”的强弱影响到人的思维力、理解力、创新力的强弱!

中国的教育方式在知识层面上注重知识量的输入、记忆、重复练习,这有利于基础知识的扎实和丰富。然而它不利于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形成,后者需要对知识进行逻辑上的建构,这是一种建构式的教育方式,着重逻辑的掌握和运用推导。

康德认为:“思想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知识或者真理之所以成为知识或者真理,一定要经验和概念相结合才可以。如果没有经验,那么概念就会是空的;同样,若没有概念进行归摄,则经验则会是盲的。如果不进行两者结合,那么就会出现以下场面:一个人挤着没有奶水的牛,另一个人装模作样地拿着奶桶在下面接;或者使劲儿挤奶水,却没有奶桶在下面接,白白浪费了。

提出了著名命题“知识就是力量”的培根也提出了关于知识建构的比喻,认为既不能只象蚂蚁,光会搬东西,也不能只象蜘蛛,只会吐丝成网,而是要象密蜂,首先采集花粉,然后进行加工。

我们的孩子能不能从小养成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和习惯,而不仅仅是“填鸭”式的死记硬背,虽然死记硬背也是有必要的,然而创新型更需要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不应仅仅停留在现有经验知识的传授或灌输上,更重要的是要放在提升人的理性思维能力上,亦即提高人的运用概念对事物进行判断,继而进行推理,形成新知识的能力,而这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中国的情感教育能不能去“虚情化、矫情化、煽情化”,还原爱和美的本真,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

人既有吃喝拉撒等生存的物质属性,也有追问生存意义、渴望灵魂自由等的精神属性。文学艺术作品既有借助文字、声音、影像等来刺激人的感知觉的物理属性,也有表达思想与愿望的精神属性。因此,人们可以通过文学艺术作品的感知觉刺激,结合经验回忆和想象,脑中创造出或心中呈现出另一个世界。因此,文学艺术作品作为“中介物”可以“联通”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

当一首歌、一篇小说、一部电影特别打动你时,你可以运用“联通”原理,分析到底是什么打动了你。

心是什么,心是人们行为的蓄电池和驱动器。一个人的心很小,也很大,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胸”。

心的感动是最彻底、最深刻、最纯净的,那么是什么能让我们感动入心?不一定是泣天地、敬鬼神的壮举,有时一句平常的话、一件平常的小事情就会令我们泪眼涟涟,心灵颤动!所谓的心感万物,留意你周围的一草一朩,留心你身边的人和事,总有一刻感动你,总有一事感动你!

口号式或说教式的道徳教育真的有效吗?一个道德命题不经过理性的批判,能深入人心吗?机械式的输入“鸡汤”能持久有效吗?用逻辑理性进行过分析批判的伦理道德才更能深入人心,光靠感性经验与“标语口号”、“名人鸡汤”进行教化的伦理道德不免流于表面化、表层化、表演化!我们能不能通过教育使中国越来越多的学生达到外部规则的内化。这是一个自我意识中很重要的一个课题:自律。而自律听上去似乎是与自由相矛盾的。可是自律才是最大的自由,人的理性为自身行为立法!

作为这个社会中的一个个体原子,首先要“做好你自己”!也就是说要“自律”,以你的理性按照一些为社会所普遍认同的行为原则,例如,“守法”、“守信”、“毅力”、“坚强”等,为自身行为立法!

在此基础上,要让你内心深处的个体与个体间的情感上的“共通感”发挥作用,要“善待他人”,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以善小而不为”等。

“自律”衡量一个人的理性能力,“善待他人”标志着一个人的情感能力。而这两种能力其实质就是一种“信仰”的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教育在“素质教育”方面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