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或将成为空心迷茫的一代

2016年所剩的天数已经开始倒数了,在这一年里,北大被折叠,人大非典型,复旦一无所有,于是“空心病”横空出世,是功利化利己主义的教育观在作祟,还是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90后成为了空心而迷茫的一代?

在网络中对于“空心病”的讨论中,看到一句:“还是房价压垮了90后的自信心。”感觉现在许多人都在追求一种来自表面的“光鲜感”,每天谈论的是谁家的房子地价高,谁的父母有能力,谁家坐拥几套房子。

在这种追求表面“光鲜感”的影响下,许多焦虑的年轻人感到迷茫,迷失在自我的普通里。    

刚进入大学时,已是快要毕业的学长向我感慨他的大学“轨迹”:“想起自己刚刚上大学时,我突然多了许多选择的权利,但还是感觉每天不知道要选哪个,还是怀念高三每天刷题充实的生活,内心十分空虚而开始怀疑正在做的事情的价值性,会不会是在瞎忙呢?”

后面他做了很多次挣扎,他加入学生会去竞选学生会主席,发现当选后曾经的竞选纲领全部变成了一纸空文,一阵无力感让他再次陷入迷茫;他高中的时候数学成绩特别好,于是去报名了大学的数学竞赛,却发现曾经最擅长的东西竟然也已经离他远去了,失落感扑面而至。

再后来到大三要决定毕业出路的时候,他放弃了做一个成绩顶尖的学霸,也放弃了一些看似正儿八经的学生组织,他开始尝试去与人交流。

他的身影活跃在各种活动的现场也加入了各种社群,他的微信好友也从最开始的200的小圈子扩展到了2000人,但他却对我说:“我只是认识了很多好像很厉害的人,现在我都不敢在朋友圈随便说话了,因为发现点赞评论的都是不认识的人。”

他拥有了无数的人脉,却发现那些能够真心结识的人都隐没在人脉中了,一种无以名状的孤独感再次吞噬了他。

说到这里他低下了头,如今已经大四的他面临步入社会工作又开始彷徨害怕,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感到没有自信,而身边的人仿佛都已经有了方向。

当时听完这些的我不以为然,刚刚逃离高中苦海的我认为我大学的大好青春才刚刚开始,可是慢慢地我却发现,这条“轨迹”也以不同的面貌发生再我的大学生活里。

看到身边的人于是想要进取,却常常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最后开始颓废,于是就酝酿岀了很多新词汇“水逆”“葛优躺”“丧”...以及最近才出现的“空心病”。

曾经一度以为自己患上了“抑郁症”,去百度随便找了个测试抑郁症的网站,明知道这种网站随意的测试结果大多不靠谱,但当“轻度抑郁”四个大字映在屏幕上的时候,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仿佛被吹动了一下。

有朋友对我说:“这是一个抑郁的时代,而不是你有抑郁症。”

90后没有经历过政治的动荡,所以才会让诸如人大选举时这样的“恶搞文化”上演,同时还是选择去相信美好的事物和故事,所以成为了易煽动人群。

曾在我抱怨自己有多忙有多累的时候,在采访了一些优秀毕业生后,我发现感激生活是这些优秀人身上所共有的特质,很多时候我们在别人眼里是一帆风顺,所以不能体会他们的痛苦。

我们在这个“抑郁的时代”里变得迷茫,如同一只无头苍蝇,明明高考把文科放在了第一志愿,毕业后看到IT行业工资高去书店里买了几本书就奔过去,奔过去之后发现自己又没有什么能力,于是在没有完全想好的状态下到处辗转。

我室友的一个高中同学,每天在宿舍开黑打游戏到半夜,第二天睡到自然醒了就去网吧接着玩,到期末了挂科满了要退学了,却看着身边的同学好好学习的拿到了奖学金,每天在学生组织摸爬滚打的当上了部长,看到身边人成果的时候他才开始感到自卑。

独生子女的身份让90后的我们变得更加自我,而容易迷失。同时也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在意别人的看法,看到别人都在做同样一件事,自己毫无思考地跟从,别人无心说了一句话,却为此想了一夜没睡。

真的,有时候我们的生活里太缺少一点正反馈,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心底谁不想每天睡到自然醒呢?只是他们很多人在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是因为“有失败的风险,就不敢去做”,就是“做了好久没有结果,开始自我怀疑”。

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不一样,并不是因为我们是90后我们就是时代唯一的孤独者。其实,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困惑和故事。

经老友介绍有幸读到30年前,《中国青年》1980年第五期,一篇署名“潘晓”名为《为什么人生的路越来越窄?》的来信,充满了青年人迷茫与困惑,但我大多已是不能感同身受。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迷茫与故事,只不过就像“潘晓”所说的“一个时代年轻人的心是相通的”。

这个时代终究是我们的,所以大概唯一能做的就是祝愿90后的我们在2017年能够多一点正反馈吧,早日逃离空心而迷茫的一代。

你可能感兴趣的:(90后或将成为空心迷茫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