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以及让未来栩栩如生 | 欣赏式探询课程复盘

颠覆,以及让未来栩栩如生 | 欣赏式探询课程复盘_第1张图片

如果你以为这是一个工具,那么你错了;

如果你以为这是一个流程,那么我错了。

在五毛老师的欣赏式探询体验沙龙里,我终于意识到什么是大象无形,大音声稀。

时隔大半年,再一次走进Limo空间,见到熟悉的小伙伴,彼此一声“好久不见”就像是回到了家,如此熟悉和亲切。在苹果、梨子和香蕉伙伴的相见欢环节,我和Green有了一个特别热烈的拥抱。我问她,你今天是为啥来呀?她说,以前我也上过欣赏式探询一天的工作坊,总是觉得哪里不对,所以是来解惑的。碎碎,你呢?

我呀?久仰五毛老师大名,今天是特意来见他的。

开场,五毛老师就给了一个特别有趣的前提,“用欣赏式探询的方法,可以去套任何话题,你投入进去和在岸边看学游泳,是完全两件事。”所以,我们今天的参与原则,主要是“真的玩”和“玩真的”。

整场工作坊给我很多颠覆,我尝试用几个点来记录一下,复盘这场让我们看到栩栩如生的未来的神来之笔。

颠覆一:Yes...And不只是套路

最初接触欣赏式探询,印象最深的就是Yes...And的表达方式。当时我的理解是,这是一个做加法的过程,从Discovery开始,我们找的就是优势和赞赏;在Dream阶段,我们看到的是被放大了的成功画面;思考要落地的Action,我们不执念于借口,而是从可控的一小步开始逐步推进,最后才是Destiny持续实现。

在工作坊里,我们被要求在一张post贴上面写自己的主要挑战,并另一张上写两个自己最闪耀的品质(关于内在的),然后和同组的小伙伴做连接。小伙伴在听到我们的表达后,需要用Yes...And的模式来补充闪光点,或者给与共鸣感受,或者好奇提问。

这一轮结束后,五毛老师问,你们觉得哪种回应最有感觉?对探索者和被探索者,各有什么发现?我们复盘的结果,原来Yes...And的前提是积极聆听和表达共鸣啊,让对方明确知道“我在认真听你讲”,表达一种拥抱和接纳的尊重,是欣赏式探询的根基。

由此我想到的是,当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习惯用“你说得对,但是(Yes...But)的短句时,我们是否真的在用心聆听对方的观点?还是说,我们只关注在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但是”之后的那些话?

如果没有拥抱和接纳的尊重,有多少信息会被我们无意识的偏见所过滤?对方又如何能接收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Yes...And像是一块好奇的磁铁,会自然而然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所以我们要锻炼的,并不只是Yes...And的句式,而是“好奇”与“欣赏”的肌肉,不带预判的去聆听。

颠覆二:强迫还怎么欣赏?

当五毛老师说出这句话时,我和Green情不自禁地猛拍大腿——这不就在说我们吗?!

虽然我们一直在说欣赏式探询,学习Yes...And的句式,但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真的能自如地做到“欣赏”吗?尤其是,当我们自己就是一个高标准的人,对他人的欣赏就会非常有限。

五毛老师带领我们体验了一个场景。如果在访谈或对话的时候,我们发现对方有阻力有抗拒,这时还要继续吗?按照一般顾问的做法,有阻力有抗拒就说明问题确实存在,所以我们就要努力找到问题的本源,然后去改变它。

然而,在五毛老师的逻辑里是这样的——如果你发现阻力,又想要强迫它改变,就说明你无法接纳现在的它(个人或团队)。你都不满意它了,还怎么使用欣赏式探询呢?

这个逻辑让我们醍醐灌顶,忍不住连接到了和家属的相处模式。好像我们总是很嫌弃对方,希望对方为自己做出改变,有没有先用心去观察对方的闪光点,在真诚接纳和欣赏的基础上给出反馈呢?同样的,在一个组织里,很多管理者都希望用树立威信的方式管理团队,一言堂随处可见。面对自我与多元价值观的出现,对于认同、尊重和平等的期待,如何让自己打开,先把强迫变成欣赏,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课题。

在这一点上,五毛老师对欣赏式探询的身体力行所保持的一致性,让我们备受感动。

颠覆三:忘记奇迹之墙,忘记封面故事

五毛老师讲到了欣赏式探询的来源——这是上世纪70年代,企业顾问大卫·库柏里德与他的伙伴创造的一个名词。大卫的妻子南希是一个艺术家,她常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事物,引起大卫的好奇。“欣赏的眼光”是设想每件艺术品都有它的美,艺术就是将美的概念转换成实体的形态。大卫就将这种理念注入企业咨询,透过欣赏的眼光,组织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机器,而是实在的生命体,是美感与精神的表现。

然后他说,使用欣赏式探询,要先把“形(Process)”放下,因为它原本也只是一个访谈。我们不要一讲到欣赏式探询就使用奇迹之墙、封面故事,在4D的流程之前,欣赏式探询就已经存在了。

这对我们来说,简直是颠覆性的颠覆——在此之前,我们都以为欣赏式探询是有流程套路的,或者说,至少也是一些工具的叠加。我们从没想过,欣赏式探询可以不像引导流程那样守规矩。但是,如果去和第一、第二点颠覆连接,就会发现它们其实是有机统一的。在人与人相互依赖的环境里,只有以更欣赏的眼光去关注TA,TA才会更富有生命活力的发展。首先要促使人们更多地看到彼此的长处,才能够敞开心扉,为更大意愿和最高目标,共同携手努力——这与4D没有特别必然的关联。

颠覆四:“妈妈觉得冷”

在一个案例讨论的环节,有小伙伴提到如何去制定一个正向的主题。比如,探索“如何实现500万的目标?”小伙伴的担心是,假如参与者们在探索之后,觉得自己已经很棒了,那还怎么进行下一步的提升呢?

对此,五毛老师的解读是这样的,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冷。

当我们确定一个正向主题,首先要明确这件事本身是服务于谁的需要。你的话题就是500万的数字吗?如果只定格在500万本身,那么以前大家都没做过,是不是就不能用欣赏式探询了?显然不是的。我们可以把500万虚化,当作背景,更多去探索内在的驱动力是什么,这个才是精髓。

颠覆五:先“有”,还是先“相信”?

欣赏式探询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则:预见性原则和预演性原则。

一般我们的逻辑思维是Have-Do-Be(我有什么-我能做什么-我成为什么样),但欣赏式探询的逻辑是反过来的。我们先相信能成为什么样,然后去做,就会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未来,所以它是Be-Do-Have的模式。

这一点,在我们经历的“彩排未来”环节特别有感触。我们来到三年后,去和小伙伴说出是如何达成三年后自己的美好途径。在这个过程里,体验的感觉是发现每一次都比前一次说得更具体,更有条理,也更相信自己能有资源达成。

这让我想到了心理学上一个有趣原理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简单的说,就是你期待什么,就有可能得到什么。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促使自己进步更快,当活到那个状态,自然就会吸引更好的东西。

普通的行动计划,之所以后继乏力,更多是因为我们是基于现在往前走,想象空间小了,这些都是在行为层面。欣赏式探询让我们先相信,再看到,在能量层面有了注入,自发地被未来召唤。在组织层面,这就是组织生命力的来源。


所以,欣赏式探询是一种精神,而不是工具。五毛老师送给我们一句话,不要去跟随大师的足迹,而是去寻找他们在寻找的东西。除了找到我写在Post贴上那个迷思的答案之外,以上都是我在整场工作坊收获的能量。感恩。

你可能感兴趣的:(颠覆,以及让未来栩栩如生 | 欣赏式探询课程复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