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蒜皮与蒜皮鸡毛(21)——无处不在的自我中心

心理学从不高深,它就隐藏在你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里,不管你发现没有,它时时处处在你身边。就像荣格所言: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将其称为“命运”。


鸡毛蒜皮与蒜皮鸡毛(21)——无处不在的自我中心_第1张图片

早晨一起来就看到同学发来的信息"你的文章里不要用你自己的照片",连发了三遍。我迷迷糊糊的回复,你不早点说。她撇嘴回复道,谁知道你这么自恋。我问她为什么不能发自己的照片,她说,很多很多原因,比如…..我随后解释了一下为什么我在置顶的位置发了自己的照片——为了保持格式的相同。在每一篇文章的开头,我都发了相同的一句话,下面附上了自己的一张照片。为什么是照片而不是图片呢?是因为我觉得每天换一张图片不容易被记住。而统一的格式和个人照片则带有比较明显的个人风格,容易让人印象深刻。

等回复完她,我才忽然想起来,前几天我也有个朋友说我在文章上面发个人照片是自恋。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心理现象。可以简单探讨一下。我的朋友们看到我发照片,第一反应都是觉得我自恋。而我发照片的真实意图,却是格式统一,有辨识度。两种解读南辕北辙。如果我们不交流,就都只停留在各自的"想象"或者"以为"里。他们以为我自恋,我以为我这样能被更好的记住。

这就是自我中心。即我们总是用自己的惯性思维去看待事物并得出结论。在我这件事上,不管他们是不是觉得我自恋,其实都影响不大,我们不会因为我到底自恋还是不自恋发生冲突,但是别的事就不一定了,可以说,生活中的大部分冲突都是因为自我中心引发的。自我中心是一个常见的心理机制,它会导致我们不自觉的闭上自己的耳朵和眼睛,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还满腹牢骚。

自我中心,就是以己度人,拿自己的尺子衡量别人和外部的世界。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矫正我们的尺子",就是因为我有一个信念——自己的尺子一定带有自己主观的臆断和看法,所以要经常拿出自己的尺子和大众的尺子、别人的尺子、真实客观的尺子去校对一下刻度,当我们的认知越趋近客观和真实,我们的判断就越准确,越不受自己主观的影响而发生错误。

鸡毛蒜皮与蒜皮鸡毛(21)——无处不在的自我中心_第2张图片

在鸡毛蒜皮19里提到的那个故事,其实还有下文。今天我把下半截也分享出来。

Z因为老公临时有应酬放了自己的鸽子,气愤的回到家。她想,算了,老公去就去吧,但是他应该为了表达对我的歉意,简单应酬一下就早点回来。带着这样的心理预期,在她心里设定的期限内,当她老公没有回来时,她就很生气,打了第一个电话。老公敷衍的挂掉,说很快结束。结果,一个小时还没回来。于是她更生气了,打了第二个电话…..我也忘了她到底打了几个电话,反正感觉肺都要气炸了,老公才回来。她上去质问老公,老公却说,本来可以早点回来的,结果你一打电话,大家一起哄,反倒不让走了。

又是倒打一耙。气的Z简直想发狂。

我们可以看一下Z的心路历程:已经约好的约会被放鸽子(气愤)——好,网开一面,去就去吧,但是你应该早点回来向我赔罪——没有按自己的预期时间回来(更气愤)——打电话还不赶紧回来(气疯了)——回来居然倒打一耙(肺管子都要气炸了)。

在这件事情里,Z和老公都有自我中心的问题。基于"谁有情绪谁负责"的原则,首先找找Z自己因为这件事生气的主要原因。

其实,答案还是老生常谈——自我中心。前半截已经在鸡毛19里拆分过了,就不再赘述,只说后面这部分吧。

"去就去吧,但是应该简单应酬一下就早点回来"——这是Z的期望,从自己认为的角度对老公的期望。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我已经对你网开一面,你理应自觉一点,简单应酬一下,就早点回来陪我,向我表示你悔改的态度。

但是很可惜,这只是Z单方面的期望,既然是单方面,就注定要落空。我和Z继续进行了一个现场环境的模拟,我来做她老公的酒友,她做她的老公。

当扮演老公的Z说出"我今天得早点回家陪我老婆"的时候,我扮演的酒友在一旁起哄:呦,你这么怕老婆啊。当Z说出"我得少喝点酒,早点回家"时,我在一旁说:约了你这么多次你才答应,今天咱们可得好好喝一场,怎么?还要早点回去?你是不是不把我当朋友?…..

当我让Z身临其境的时候,Z发现,想早走,似乎没那么容易。

在中国的酒桌文化里,应酬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这种场合里,很多人都会有"身不由己"的感觉,要求老公在这样的场合里,滴酒不沾,8点回家,几乎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期待?其实是因为这是自己的需求,自己认为自己受伤在先,理应得到"赔偿",于是就有了后面一系列的心理暗示。

"放鸽子"和"应酬到几点合适",其实是两件事,但是因为他们是连续发生的,所以Z也就很自然的把这两件事混淆在一起,形成一个自己认为很正确的因果关系——因为你在"放鸽子"那件事上有负于我,所以,你应该在"应酬到几点回家"这件事上补偿给我。

有时候,我们不仅把"事"和"人"混为一谈,而且,也经常把"事"和"事"混为一谈。这样做的结果是,把自己的生活也混为一谈。

"就事论事"这四个字说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做到,非常非常困难。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经常受到自己自动化的思维影响,以自我为中心,得出很多谬误的结论,并以这个谬误的尺子去衡量外界的人和事,最终,导致一地鸡毛。

每个人都有程度不同的自我中心,而自我中心必然带来冲突并大大降低我们生活的效率。

在我身上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当我和朋友约好,我快到楼下时通知他,然后他下楼和我一起走。因为我是一个"不喜欢等人也不喜欢让别人等我"的人,所以我掐好了时间才告诉他,我把时间卡的很精确,我告诉他"我到哪哪哪了,你现在可以去上个厕所然后下楼,时间刚刚好"。按照我的推测,确实,时间刚刚好。但是意外的情况是,他当时没注意手机信息,当他看见时已经过了一阵子了,于是他匆忙下楼时,迎接他的,是我的一张扑克脸。这件小事引发的情绪后来不断发酵、升级,最终我们花了2个小时争论到底是谁有问题。

在这个事件里,我出于自己的个人习惯,也理所当然的认为对方应该"时刻关注手机信息,当一收到信息时就马上下楼"(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我不喜欢等人,也不愿意让别人等我,所以我在最后时刻才通知对方下楼的,然而,他却辜负了我的一片苦心,反倒让我在楼下等了他"、"他让我等了他,应该第一时间向我道歉"、"我认为我已经打了时间的富余量,也就是说,我能容忍等他有限的几分钟,但是超过了这个期限,就是他的错了"、"他明知道我快要到了,怎么居然还能在那个时间不特别留意手机呢?"……..

一连串的以自我中心为出发点的设想、期待,一旦落空,就是暴怒。

再说一遍,"我认为"、"我觉得"、"我以为"、"你应该"….所有这些,都是自我中心。

鸡毛蒜皮与蒜皮鸡毛(21)——无处不在的自我中心_第3张图片

说到这,我想起一句话叫"绳子还是解不开"。为什么解不开?因为女方大都没有想像中的大度,而男方也大都没有想像中的诚恳,你依旧怀疑,他依旧游离;你话中有话,他不胜其烦;你觉得他有错在先,他觉得你纠缠不休。

生活中,尤其是在亲人之间,这种绳子解不开的纠缠状态,是很常见的现象。最终的结果,是男方把最后一点内疚都磨光,女方越来越心凉。

Z以为自己已经很大度,忍着被放鸽子的恼火放老公前去应酬,却不知,这种带着委屈的"大度",其实只能感动自己。真实的情况是,其实自己并没有那么大度,因为自己的"恩情"是需要"回报"的。而被"恩赐"的老公,也根本没有那么诚恳,心安理得的享受着妻子的大度。

每个人都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伟大,而生活,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在这个故事里,当然绝不仅仅是Z的独角戏,只有Z一个人自我中心。Z的老公同样问题深重。放了鸽子而无所谓,缺少起码的尊重。应酬晚归还"倒打一耙",责怪因为妻子的电话,才让自己晚归。(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呢?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也许妻子的电话,只是给他的晚归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说辞而已)。

两个自我中心的人,肯定会上演一出一地鸡毛的戏码。

我们总是说,要有"同理心",其实同理心的本质也是要少一些自我中心,多一些换位思考。只不过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到却很难。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从自己的经验和角度思考问题。但反过来说,也正是如此,这才暴露出我们的人格需要成长和完善的部分。

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灯下黑",根本不觉得自己有问题。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时常觉察、提醒自己,就离成长不远了。

昨天Z告诉我,她给老公发送了一条信息,温和而坚定的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没有带情绪和指责。相信她的这条信息,应该能为双方的有效沟通,打开一扇大门。

鸡毛蒜皮与蒜皮鸡毛(21)——无处不在的自我中心_第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鸡毛蒜皮与蒜皮鸡毛(21)——无处不在的自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