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在传统技术迭代升级的同时,新技术也不断涌现出来。区块链技术以广受关注的姿态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一技术的前景充满了争议与分歧,我会用较宽容的态度从技术本质去理解其价值。
之前,我受邀为巴曙松教授的新书《区块链新时代:赋能金融场景》作序,序言中我分享了对区块链应用价值和前景的思考,在此与大家分享。
拥抱智能时代,在未知中寻找确定
2016年的初秋,我邀请巴曙松教授参加了创新工场的年度峰会,与郭台铭先生等一起,共同讨论中国创投的新方向。我们均认同人工智能正步入黄金时代,这一浪潮有机会重新定义未来人类工作的意义以及财富的创造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重塑。彼时,我们和众多的与会人员,甚至当时的开发者和研究者,都难以确切地料到,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随着数字货币的风起云涌,特别是比特币价格过山车式的大幅涨跌,区块链技术以如此广受关注的姿态闯进公众的视野。时至今日,尽管比特币的狂欢逐渐落幕,其背后的底层技术——区块链已成为信息化领域的前沿技术。在巴曙松教授组织的许多专题电话会议和网上讨论中,有不少就是以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为主题的。
从技术本质去理解价值,推演未来可能的业务和应用,是另一种视角。所以当新技术出现的时候,我会用较宽容的态度打量这门技术是否拥有此前技术无法达成的能力。我相信区块链技术带来了一些特别的东西,一些前所未有的东西,但区块链技术目前也有明显的局限和不确定性。
区块链技术可以使业务“自证清白”
区块链科技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中更为底层更为硬核的部分,是分布式网络系统,是密码学,也是安全算法和协议。它要打造一套全新的计算架构,基于P2P网络通讯架构,用共识算法,实现在线业务计算逻辑的去中心运作和执行。区块链技术最早以加密数字货币的形态被大家认知,试图用货币发行原则,打造一个全球货币系统。这个项目最早从密码朋克圈子开始,逐渐拓展影响到极客社区、计算机工程师、风险投资家,一直到现在更大范围的互联网业务经营者,到传统金融机构乃至世界上一部分国家和地区,只用了10年时间。
2018年夏天有个叫做Fomo3D的区块链游戏。游戏规则非常简单:玩家以递增的价格买钥匙,如果一段时间内无人买钥匙则游戏停止。最后一个钥匙买家赢得沉淀资金的一半,另一半资金均价回购所有的钥匙。没错,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庞氏游戏,游戏说明也没有任何包装遮掩,而是直白的规则描述,项目方完全匿名,没有任何背景可查,分分钟准备“跑路”的样子。在互联网世界里,没有人会相信这样的游戏模式是成立的,因为没有人会相信你宣称的规则会被严格执行。但在区块链的世界里,游戏就在这样一个完全没有信任背书的情况下开始了。无数的玩家参与,非常火爆,甚至严重阻塞了区块链网络的正常吞吐,首轮结束时瓜分了价值298万美元等值的以太币。整个游戏过程中,之前约定的所有规则都被严格执行了,没有任何意外。
这就是区块链技术的核心价值之一: 区块链系统是一个规则透明、规则不可篡改并保证严格执行的系统,在业务全部信息可形式化的范畴内,让这个信息服务系统可以“自证清白”。这是此前其他技术都不曾具备的“信任共识”特质。“信任”是有价值的。
区块链技术能搭建信任共识,得益于其在计算架构上的本质突破。目前通用的计算模型是1945年冯·诺伊曼提出的,假设计算过程始终在一个固定的计算设备上完成,计算系统有统一控制者。这个系统的控制者只要预防好黑客,控制者本人就可以完全信赖系统了。而其他人对这个系统则没有信任的依据,系统控制者也无法向第三方证明系统是可信的,即使开源了也不行,即使用上了可信计算环境技术也没什么本质帮助。区块链技术将这个计算架构进一步拓展,将计算过程同特定的物理计算设备分离。计算过程的实际步骤在全球不同的不可预知的计算设备(节点)上完成,同时通讯没有一个固定接入点不依赖于特定IP地址。这从根本上避免计算过程被单一控制方掌控的可能,并且计算过程无法被篡改,也很难被阻止,从而让所有人都可以信赖这个计算系统及其产生的结果。
仍有数个核心问题需要解决
但区块链技术不是万能的,能够“自证清白”地运行是有前提的。它依赖于相关业务的信息必须能够被形式化并体现在系统内部,其涉及到的规则和业务状态能够被完整地形式化,否则就是“忽悠”了。而且目前的区块链技术也并非完美。为脱离对特定的计算设备的绑定,区块链技术在性能上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在不同的节点上间歇完成计算步骤,需要每个节点都准备好计算所需要的上下文和输入数据。在一个计算步骤完成之后,需要每一个节点都同步,并更新上下文。期间涉及到大量的冗余信息传递、存储和相应的计算。
区块链技术创造了一个可被任意第三方信赖的计算范式,我相信未来一定还会有更多优秀团队改进这一设计,提升其性能和容量。创新工场的团队今年也刚刚在国际网络系统顶级会NSDI2019上发表了一篇区块链全分片架构的论文,给出了可伸缩高性能区块链的优化方案。
所以我们在拥抱区块链之前,需要解决几个核心的问题。这些问题正如巴曙松教授在本书开篇中所提出的:POW带来的算力消耗问题尚无完美的解决方案;币链的捆绑仍然过紧,与加密货币完全脱钩的区块链应用尚未出现;统一而灵活的监管尚未明确,统一的行业标准有待制定,等等。正是由于这些不确定性,区块链还在被证明的路上,需要理论创新和产业应用的进一步突破,这需要在加强应用的不断试错中,找到更优的发展路径。根据麦特卡尔夫定律,对于区块链这样一种共享性、协议式、需要大规模社会协作参与的颠覆性技术,只有加快应用落地,吸引更多的客户、获取更大范围的认可和使用,才能形成“收益递增”的良性循环,真正体现出各自的价值。
信任机制是金融活动的基石
在数据为王的时代,金融领域正在成为创新技术尝试和运用的沃土。从数据量来看,金融作为数字化程度极高的行业,无论是贷款、保险、银行还是投资,都具有高质量的大数据以及客观正确的标注成果,各细分市场清晰且不跨界。从技术转化来看,金融行业距离资本较近,容易产生商业价值,利于技术的经济转化和价值提升。具体到区块链技术而言,区块链具有与金融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从本书的梳理中清晰可见,诞生于金融危机的背景、首个成熟的应用就是比特币这类数字加密货币、以价值传递重构信用机制这一金融活动的基石,区块链在创造价值阶段最有希望首先敲开的是金融的大门。因此,面对复杂多样的金融产品、规模巨大的金融市场,区块链必然会在该领域不断尝试并衍生出大量的投资机会。我相信这也是巴曙松教授选择区块链的金融场景作为本书研究主题的重要原因。
就像巴曙松教授在本书回溯2000年互联网泡沫历史时总结的,泡沫的破灭让人们开始真正反思互联网的应用价值,促使其发展回归到自身的商业化上来,而与此同时,一批真正伟大的互联网公司的种子,也就在那个时候种下。讨论区块链,我们可能也同样需要抛开比特币的短期大幅涨跌,从不确定性中找出确定性的趋势,在未知中寻找已知。从技术的本质来看,区块链实现了信息的可信传递,这种不可篡改的安全性有望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区块链领域正处于从“概念阶段”到“开始应用”的技术拐点,距离“规模化普及”和“很好用”还有诸多瓶颈,这无疑可能引发巨大的争议。布道者对其推崇备至、批评者驳斥其一无是处,鱼龙混杂的市场信息令大众莫衷一是,也可能会阻碍大量投资者和创业者的步伐。在这样一个充满各种分歧与争议的时代,本书从应用场景的现状和趋势出发,从金融传统业务的痛点切入,落脚在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项目案例上,以期探索技术可行性约束下区块链技术的赋能空间,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与其犹豫不前,不如积极拥抱更能迎接智能时代的冲击;
与其舔舐恐惧,不如踏出脚步更能驾驭智能时代的巨变。
对于未来的世界,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本身。智能时代已经来临,未来会有更多美妙的技术纷至沓来。或许多年后我们回望这个时代,会发现巴曙松教授这本新书介绍的区块链技术和金融应用场景,也是奠定通往智能时代的基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