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最不缺的,就是致敬。
我们越抗拒,数量就越多。
我们期待越高,被打脸就来得越快。
这就导致,在“致敬经典”的世界,总有一类爱和观众死磕:
打着致敬经典噱头的烂片。
比如文艺内核和商业外衣难以平衡的《攻壳机动队》。
放弃了剧本中原有的悲情内核和思索的它,是一部诚意满满的商业片,却不是合格的漫改电影。
比如没逻辑、没剧情、没演技的《我的新野蛮女友》。
全片纯粹是一场屌丝男的YY,而一个“新”字,立马把男主角唯一可取的“专一痴情”给砸得稀碎。
再比如节奏拖沓、剧情弱智的《功夫之王》。
“致敬”了《功夫》、《西游记》、《少林寺》、《醉拳》等多部中国经典影片,却透着一股对东方文化的无知和半吊子的愚蠢相。
好久不见一部“好看”的致敬片。
难吗?
有点儿。
既要做到致敬,又要摆脱模仿、抄袭、融梗、翻拍...
既要有自己的思考,还不能让人觉得“哪里致敬了”名不副实。
这不,最近有一部致敬经典的影片,就做到了两者兼顾——
利刃出鞘
Knives Out
还有4天正式上映。
期待太多:
美队和007主演。
一刀未剪。
烂番茄99%新鲜度......
小王很幸运,被“盗梦观影团”邀请,提前观影。
没看过的朋友,可以先啃啃“北美首映口碑预告“过过瘾~
(提示: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有一说一,我看完的感受,一个词来形容的话:
意外之喜。
我爱它,因为它致敬了那个人。
谁?
“推理小说女王”。
毋庸置疑,后缀只能有一个——
阿加莎·克里斯蒂。
这个作品销量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的女人,是真·人气直逼上帝·流量女王。
我爱它的致敬,但我更要表扬它的大胆——致敬阿加莎,却又“反”阿加莎。
不卖关子,上硬菜——
致敬·创新
说故事前,先给大家科普一个知识点:乡间别墅派。
“乡间别墅派”:阿加莎·克里斯蒂开创了侦探小说的“乡间别墅派”,即凶杀案发生在一个特定封闭的环境中,而凶手也是几个特定关系人之一。
说回故事。
一个女佣出现在镜头里,端着准备好的早餐和咖啡缓缓上楼。
卧室空无一人,女佣早已见怪不怪,又缓缓走上了阁楼。
紧接着,一生尖叫响彻别墅。
逼仄的阁楼书房里,一个满身是血的老头躺在沙发上。
现场无打斗痕迹,死者面相安详。
尽管在头一天,死者刚和家人一起庆祝了他85岁生日,还是被判定为自杀。
也许是因为再也不想受病痛的折磨,急于摆脱剩下不多的难熬日子呢?
说不定人家就是觉得人生圆满,想要时光停留在最幸福的时候呢?
扯淡!
一个推理小说家,逻辑思维、心理素质均在线,怎么可能因为这么虚无的理由结束生命?
一个要啥有啥的富豪,却坚持每隔一段时间就出一本新书,对创作如此热忱的他,只会嫌活得不够久吧?
最关键是,来了一个侦探。
一个被匿名邀请来调查富豪死因、颇具声望的名侦探。
以侦探一对一的审讯形式展开电影,死者的家人们如走马灯般一个个亮相——
借助父亲的投资发展了个人事业的大女儿,明明是吃软饭的倒插门却出轨的大女婿;
一个一天到晚只知道网上怼天怼地,但生活中唯唯诺诺的键盘侠外孙;
帮助父亲打理所有作品出版等事宜废柴二儿子;
对长辈们一脸鄙视,却又玩世不恭的孙子——桃总;
死了丈夫却还是依附于夫家,不断揩油生存的儿媳妇;
靠着老爷子每年给予巨额学费才能上学的孙女;
每个人都竭力隐藏自己的秘密,使劲儿往别人身上甩锅,在大家长死后纷纷撕破虚伪的面具。
乍一看,竟有些“剧本杀”的意味。
发现没?
看似和谐却分崩离析的大家族,疑似自杀却留下巨额遗产的富豪,布景奢华却压抑封闭的乡间别墅,拥有血缘关系却互相推脱的嫌疑人们,以及浮出表面的“遗产继承”的杀机......
这些都是致敬阿加莎的地方。
导演选择大大方方地把这些“致敬”拿给你看,是因为他深知,自己取胜的关键并不靠这些。
反而,是要将这些一一打破。
比如,影片中出现的“吗啡”,正是阿婆小说中常用的毒药,可这个药是死者死亡的关键,却不是死亡的原因。
导演通过蒙太奇手法进行多次反转,将看客利用以往观看看阿加莎影视剧所得经验,自己推测出来的“真相”一一反转。
而最聪明的,大概就是“没有凶手,只有赢家”的结局。
不懂?自己去看吧。
闭环·破局
影片一开始,那些有着阿加莎影子的情节,很大程度上干扰了大家的判断。
每位家庭成员都有杀人动机,可是不在场证明又都很清晰。
就好像,他们之中好像真的没有凶手。
还真没有。
大家互相指责的口供,其实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最后见过死者的女主走后,在家门口外孙和二儿子还见过下楼的死者;儿媳妇觉浅,谁要上楼都会把她惊醒,在死者返回楼上后她再没被吵醒过。
这么一看,难道死者真的是自杀吗?
不。
至此,影片虽然给出了“剧本杀”的首轮投票,还原了全知视角下的第一次“完整的真相”。
但还有一个非常大的bug——死者的护工兼保姆。
和死者关系亲密的她,又会带来什么破局的线索呢?
时长还未过半,一看就有隐情。
既然是毒杀,为何尸检报告中未发现任何毒品呢?
既然毒杀了死者,为何最终调查结果显示死者是自杀呢?
小保姆是不能说谎的,如何回避了侦探的审讯呢?
小保姆离开后,死者孙女凌晨三点听见的狗叫暗示了什么?
最早离开的孙子兰森真的没有任何嫌疑吗?
看似痴呆的死者母亲无意中提供的破案关键线索又是什么呢?
剧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自杀”与“谋杀”之间徘徊,在不同阶段揭示了不同的秘密,而不是一蹴而就。
爱推理的我,爱极了它。
悲剧·喜剧
阿加莎的作品,大多充斥着阴谋、暴力、血腥、凶杀,还有人性深处的罪与罚......
无论充满正义的复仇,还是恶意地为钱所使,故事总是偏向于悲剧,充满暗黑的色彩。
可是《利刃出鞘》却不一样。
它“反阿加莎”的最大创新,就是让一个悲剧拥有了温暖内核,并走向喜剧的和解。
即使在探案过程中,影片也尽可能的通过“喜剧”方式,去淡化悬疑推理带来的严肃悲剧氛围。
而且那些喜剧化的处理,并不低俗,让看客不自觉就笑出来。
一个例子。
小保姆逃跑,被侦探堵住。面对侦探关于遗产和兰森的相关疑问,她撒谎了。
然而下一秒,她就在侦探眼皮子底下吐了。
为了掩盖痕迹,她吐在了可乐杯里。
大部分的喜剧片会选择非常低俗的处理方式,让上车的侦探喝掉(我要吐了……)。
然而,《利刃出鞘》属于少数。
它将这个梗抛出来,就不管了,放任观众在“天呐,他不会喝了吧”和“拜托,千万别喝”的担忧中徘徊。
最后发现侦探并未中招,侦探躲过一劫,观众会心一笑。
除开喜剧,影片对政策的针砭时弊、嘲讽移民政策的部分也拍得很有深意。
比如这家人对待小保姆的态度。
表现得是如何善解人意,视小保姆为“一家人”,可是连小保姆来自哪里都不清楚。
死者的葬礼也没有邀请她。“我想让你来,但他们不让”,这番话不止一个人对小保姆说过,那到底是谁不愿意让她参加葬礼呢?
还有遗产宣布前后的变脸。没有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时,他们就是高高在上的施舍者,“我们是一家人,我们会照顾你的。”
当发现有人动了自己的利益,马上对小保姆围攻辱骂,还拿她母亲偷渡者的身份威胁她。
呵,多么虚伪!
而这样一个精彩的故事能呈现出来,除了剧本精彩、导演优秀,自然也少不了主角们的演技加持。
007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在影片中出演了英国绅士拽着浓厚的美国南方口音、却又穿着英伦风格的花格呢外套大侦探。
美国队长克里斯·埃文斯颠覆出演桀骜不羁的少爷兰森,后半场才正式登场,却不容忽视。
恐怖片专业户托妮·科莱特(《厄运遗传》、《夙愿》)饰演儿媳妇、女强人大女儿由《月光光心慌慌》主演杰米·李·柯蒂斯扮演、《被解救的姜戈》主演唐·约翰逊则是那个倒插门女婿、以及“反派”专业户迈克尔·珊农则饰演努力证明自己地位的二儿子......
群咖云集,神仙打架,不可谓不精彩。
这不用影片有很多个译名,《福比利大宅谋杀案(港)、《上流谋杀案》、《致命遗产》......
但或多或少,都有些流于表面。
我最喜欢的,还是《利刃出鞘》。
契科夫说过,“如果你在第一章说墙上挂着一支来复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章,枪必须响。如果枪没响,那么它就不该挂在那儿。”
电影中有很多关于“利刃”的意象:富豪自杀的匕首,让保姆逃过一劫的伸缩刀,致敬了《权利的游戏》里的铁王座的满墙刀剑......
那柄对人性进行考验的“利刃”出鞘,刺破了人性的虚伪,刺破了人心中的成见,刺破了很多人看到的所谓真相。
而那被一个个谎言编制的迷雾掩盖下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那个印着“MY HOUSE,MY RULES,MY COFFEE”象征着权利的杯子,又会落到谁手上呢?
答案,11月29日,得你们自己去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