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5 我读我思我践行

中国班主任研修学院第二期1.0版  NO.11

                    我读我思我践行

                            ——读《班主任如何践行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有感

                            (第一稿)

                                  陈娥

  《班主任如何践行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是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张春兰写的。在李教授布置后我用了两天时间读完,并做了笔记,但是一直未曾找到合适的题目或切口,所以迟迟未能动笔,后来又反复看了几遍,现将自己的一点思考呈现出来。

        她在摘要中明确提出现代社会是科学主导下的以人为目的的社会。的确如此,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能力。她觉得在以科学为主导的以人为目的的社会,需要我们一个叫教育者培养出兼具科学素养和社会精神的民主公民 。科学素养和社会精神正是近两年提出的我国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张博士同时还提出,作为班主任,应自觉实现从管理主义到民主主义飞升,在班级建设中主动践行杜威教育思想。

        我先按照作者的思路梳理出整篇文章的脉络:

一、根据“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从社会系统的宏观视野来培育学生社会精神

    1、从社会系统的建构的宏观视野来建设班级。

      (1)从政治角度,应确保每一位学生平等参与班级管理的权利,使其既能领导又能服从,避免按照个人意志安排班干部、制定班规的现象。

      (2)从经济角度,班主任要克服不信任学生、怕耗费学生 精力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将班级建设视为学生发展的宝贵资源。

    (3)从文化角度,班主任可以通过文化宣传、时事探讨、成员互助、读书会的设计,引导学生追求健康向上的奋斗目标。

  2、把培养民主公民直接作为班级建设的奋斗目标。

  3、班主任应在班级建设中积极创造师生 、生生合作的环境。

    (1)班主任要促进班级教师群体的对话,齐心克服“教师中心”的传统思想,形成师生平等、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意识。

  (2)班级建设应致力于学生群体共同利益的实现,而不是只顾少数个体的利益。

二、按照“教育即生活”的主张,在班级建设中全面培养学生的生活态度与技能。

1、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教育内容要具有实用性。

  (2)教育活动的主角是学生,不是教师。

  (3)学校生活和未来社会生活同等重要。

2、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实用生活的原则,全面培养学生生活技能。

            A.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B.树立正确的班级生活观;

          C.坚持生活化和教育的统一。

  (2)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建设,使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A.在班级工作中不替代、不安排、不干涉;

          B.始终坚持共同利益的原则,创造多种机会,以尊重每位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发展需求 ;

          C.为处境不利的学生提供重点支持,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

(3)从整体人生的宏观视野下去建设班级,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的常态和非常态。

          A.充分研究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交友等方面的情况,以便及早发现问题 ,及时进行预防或补救;

        B.定期就学生关心的问题开展班级讨论,形成文本 决议;

        C.形成思想引领的意识,自觉将问题分类,有目的、有计划地在班级中进行探讨。

三、根据“从做中学”的主张,在班级建设中形成学生主动参与 、合作探究的习惯。

1、充分满足学生“做”的愿望,重视班级活动的策划与开展。

2、使学生明白“做”的原因,重视对班级生活的理性总结。

3、形成学生立场,使班级成为师生共同生长的有机体。

4、坚持民主本色,重视理性批判。

总结:坚持三个统一

1、宏观视野与结构意识的统一;

2、实用原则与教育性的统一;

3、学生立场与理性批判的统一。

下面是我阅读后做的批注和笔记:

2018-09-15 我读我思我践行_第1张图片
2018-09-15 我读我思我践行_第2张图片
2018-09-15 我读我思我践行_第3张图片
2018-09-15 我读我思我践行_第4张图片
2018-09-15 我读我思我践行_第5张图片
2018-09-15 我读我思我践行_第6张图片
2018-09-15 我读我思我践行_第7张图片
2018-09-15 我读我思我践行_第8张图片
2018-09-15 我读我思我践行_第9张图片
2018-09-15 我读我思我践行_第10张图片
2018-09-15 我读我思我践行_第11张图片
2018-09-15 我读我思我践行_第12张图片
2018-09-15 我读我思我践行_第13张图片

      对于杜威,作为一个教育者来说,并不陌生。他是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但对于他思想的精髓,我所知道的就是他所提倡的“教育即生活”,民主主义教育。第一点与我们陶行知教育家的思想是一致的,第二个观点与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是一致的。要想真正理解、践行他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还需要读其原著《民主主义与教育》。要想真正理解民主主义教育 ,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杜威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所以借助百度,查阅到了杜威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美国从17世纪初期起就是英国的殖民地,经过18世纪独立战争建成美利坚共和国,此后,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都有了进步和发展;然而它仍是朴素而缓进的农业国家。1861年到1865年的南北战争,在美国是划时代的。它在政治上废除了黑奴制度,使黑人取得了公民权利;它促进了产业革命,使工业生产和国际贸易飞速向前,到第一次大战后,美国跃居富强之林,第二次大战后,更成为超级大国。杜威生于南北战争之前,卒于第二次大战之后,他那90余龄的漫长岁月,恰好处于美国由农业国一跃而为工农业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急骤转变时期。美国学者称他创立的反映时代剧变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思想是“美国天才的最深刻、最完全的表现”。了解这位思想家的生平,有助于了解《民主主义与教育》的论点和价值。

      杜威于1859年生于美国佛蒙特州风景秀丽的农业小镇柏灵顿。他的祖辈系1630年为避英国法兰德斯公爵迫害而逃到新大陆的欧洲移民。父亲是小商,母亲是地方法官之女。佛蒙特虽是经济繁荣的新英格兰地区的一州,但地势偏远,比较落后。杜威一家是当时道地的美国平民。杜威幼年平凡无奇。和同时的青少年一样,他从事过送报纸、干杂工、垦荒地、修水渠等劳动。他在当地小学和中学修业。由于学校陈腐,他的学业平平常常。他后来回忆道,他不过是在课堂之外的广大乡村活动中获得了一点重要的教育而已。因佛蒙特州立大学设在柏灵顿镇,他16岁便进了这所1791年建立的规模很小、水平较差的学校。该校教授基础文化科目,也讲些新知识,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孔德的社会学说、英国的经验主义理论以及德国理性主义哲学之类。杜威在大学获益也不大,像在中小学时代一样,他是从课外活动和广泛阅读中得到了一些可贵的启发的。这种大学和中小学教育在19世纪末叶的美国是常见的现象。对此杜威深感不满。

      看完这段话,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杜威要提倡民主主义教育了。

    我们首先来看杜威的民主主义:他认为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这段话张春兰博士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形式——联合或合作

    内容——生活

    方法论——经验

  并认为这一民主 思想投射到教育 中,也就集中表现为三大主张:“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

一、我看“学校即社会”,让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

      简单理解,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什么是学校?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里面说到: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 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他还认为,学校应该是一种社会生活的形式,因此,学校不应该是远离生活的。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的形态。杜威这里所讲的学校,应该是指儿童的学校杜威所讲的“学校即社会”,我想,更多的应该是侧重于对学校环境的要求。相对于当时美国国内儿童学校的普遍环境来说,杜威所主张的学校环境有其进步性和特殊意义。

    根据杜威这一观点,我想到了我国古代的教育,可能在教学内容上和杜威的思想更契合 。于是我继续百度,查阅到了以下资料:

  原始社会后期,就有了专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特殊场所,这就是学校的萌芽。青少年在这里接受一些训练,学习自理,参加社会劳动,如建筑房屋、耕种、收获,照看 牲畜等;学习唱歌.跳舞、游戏,学习礼仪和行为规则。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学校教育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

  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马车,书-----阅读,数-----算术。

      我们再回头看杜威提出的“学校即社会”这一主张的原因: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从欧洲传入的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学校教育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在这种教育思想下,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脱节,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极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杜威把社会这个大环境浓缩为一个学校,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是对各种构成要素都是有所选择的,其选择标准应当是要最大限度的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发展。

        那么我们现在的学校是如何践行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呢?我们现在的学校 教育 ,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通过正规的授课,来传授文化课程,如数学;通过 国家课程,开齐课程,这样唱歌、跳舞等也进入了学校;我们办住读学校,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原始社会相比,我们缺少了参加社会劳动,如建筑房屋,这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几乎不可能 实现。再和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我们少了 射箭和 驾驭马车的的教学,这也与我们现在的时代相关。整体来说,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没有和社会结合起来,或者是脱离社会的。近几年,国家提倡“研学旅行”,这样就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了。

    虽然现在社会的教育,很少参加社会劳动,但我们70后的这一批人 ,在小学和中学阶段以及师范教育,还是参加了社会劳动的。如为建筑学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也耕种,也收获。这样看来,90年代之前的教育还是符合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主张的。

    学校教育无法实现“教育即生活 ”的主张,那么在我的班级里,能否实现或做一些 探索呢?我想是可以的。我想到了我的班本课程中,其中有几项还是符合这一 理念的:如走进养老院看望老人;到沮河公园捡拾垃圾;春天里,我们搬竹笋;踏青、挖野菜,清明祭祖。

二、我看“教育即生活”,培养学生的各项生活能力

        这个部分,作者首先讲了教育面向生活的三个具体表现:

        一是教育内容要有实用性。作者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单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改进生活,所以作者认为在学习书本知识之外,还需要学习书本之外的知识,学生还需要发挥家庭成员、职业工作者、社区成员、文明的贡献者等角色功能。确实如此,学生在学校才是学生,在家庭就是家庭的一员;走出家门和学校的大门,就是社会的一员。这种角色的定位,为学生学习每种角色所需要的知识,如乘车时需要 做一名乘客,到超市购物需要做一名文明顾客等。学生在家就是家庭的一员,如何发挥家庭一员的作用?那就是积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再比如我们学校前几年举办的生活自理方面的能力大赛,对学生来说 ,对住读生来说还是非常实用的。从我个人班级,今年暑假我们进行的作业改革,“每天做家务”“学做一道菜”,其实也是基于这一点的。

      二是教育活动的主角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作者认为生活的意义在于主角是自己,那么学生生活的主角理所当然应该是学生,否则就成了奴隶。但是仔细想想我们现在的学生生活,感觉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高度,总觉得读书是为老师在读,为家长在读;锻炼身体也是如此。不知道是现在社会条件太好,还是我们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不到位 ,或许两者都有。前几天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一个22岁的女孩儿,在妈妈生病住院期间,问妈妈她的午饭怎么办?为什么22岁的孩子,连生活的主角是谁都还不明白?

      三是学校生活和未来社会生活同等重要。在我看来,学校生活只是未来社会生活的一个阶段而已,所以我们现在所教给学生的应该除了学科 文化知识,还应该有其他知识,如安全知识 、法律知识 、环保知识,礼仪知识等。这些知识相对来说 ,在学校都还是能落实到位。

      作者接着讲了在班级建设中践行“教育即生活”主张需要做好的三个重点工作:

      1、坚持实用生活的原则,全面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在这个方面,作者认为教师应该具有“三观”:学生观、班级生活观、生活化与教育性的统一观。对照这一点来反思,我们学校在第三个方面还是做得不错,但 这是从学校层面,单独的班级并未做到生活化与教育性的统一。前两观是我们所欠缺的。我们很多同事基本上是只教书不育人, 都在努力培养“奴隶”式的学生,培养做作业的机器,不准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从来不问学生的需求,教师就是发号施令者,学生就是执行命令者。在“班级生活 观”中,我们并未认识到班级生活与学科学习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几乎我们的班级没有“生活”一词。读到这里,我感到很害怕:我们究竟是在培养学生?还是在折磨学生?

        2、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建设,使其真正生活的主角。张博士提出,任何生命都具有主动发展的自然倾向与潜质,学生学习的意义不是为了 被动记忆知识,而是为了增强主动发展的力量,并引用杜威的话说,在学校中获得知识的真正目的是,当他需要的时候,寻求怎样好的知识,而不是知识本身。这个观点正和爱因斯坦说的话 如出一辙 :“ 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那么我们可以分析,把在学校所学的忘光之后剩下的是什么呢?剩下的就是能力。所以我们需要让所有的学生从进校门的第一天开始,就让他们主动参与班级建设。这里强调的是所有的学生参与。试想:如果只让几个能力强的人参与,那么 他们的能力会越来越强,没有参与班级建设的同学能力越来越弱。班级建设不是少数同学的事,而是所有同学的事。只有这样 ,所有的同学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主角。近年来,在班级建设中,比较倡导一种“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的管理理念,我们也正在践行这一理念。但是要想把这一理念真正落到实处,评价机制需要不断跟进。而我现在践行的是“无干部化”管理模式,就是所有的同学都是班级小主人,都主动参与班级建设,让每个同学成为生活的主角。在这个部分,作者提出我们教师需要注意的三点:一是在班级建设中不替代、不安排,不干涉。在这一点上,至少我们这的老师无法做到 :一方面还喊班级工作累,一方面 一切都包办代替;有的教师只安排只检查。二是在班级建设中要始终坚持共同利益的原则,创造多种机会,以尊重每位同学的兴趣与能力发展需求。很多班级,机会都只给了少数同学,并未坚持共同利益的原则。在这一点上,我正在积极探索创造多种机会,不过我想锻炼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机会给你创造,但必须自己争取。三是为处境不利的学生提供重点支持。这一点我还需要继续努力,往往在学生展示的时候,因为学生展示地不够流畅,往往喜欢直接打断他们的交流或进行干预,甚至会剥夺他们的机会。

      3、从整体人生的宏观视野下去建设班级,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的常态与非常态。在这里,作者引导我们可以参考三种方式:一是充分研究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交友等方面的情况,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时进行预防或干预;二是定期就学生关心的是问题展开班级讨论,形成文本决议;三是班主任要形成思想引领的意识,自觉将问题分类,有目的、有计划地在班级中继续进行。或许是我们眼界太小,或许是自己知识不足,我们的班级建设并未站这么高,我们的班级建设仅仅局限与教室这一方小小的空间。当然我们也会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的常态与非常态,也会引导学生如何去对待生活的常态与非常态,但是感觉似乎效果不太好。如我们班级,我 相信全国很多学校都是,留守学生特别多;加上现在的年轻父母,很多观点无法达成共识,导致离婚,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让学生变成了单亲学生。而这一点恰恰给学生的心理带来的伤害或阴影最大,而且也是班主任无法插手的一项工作,我们对学生是心有爱却力不足 。当然 更多的是,很多班主任都觉得学生父母 离婚,与我们无关。表面 上看起来确实如此 ,但是对于单亲学生我们该做些什么?即使让学生认识到这是生活的非常态,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看待非常态 ?如何帮学生消除心理的阴影?当学生思念父母的时候,我们又能做些什么?这些在学生阶段留下的阴影,会不会让她带着走入社会?影响学生将来的人生观?金钱观?婚姻观?

      三、我看“从做中学”,为学生搭建“做”的平台

      作者提出,“学校即社会”强调的是教育的形式,“教育即生活”强调的是教育的内容,“从做中学”就是落实这一内容的方法论。杜威之所以重视“从做中学”,在作者看来,“从做中学”就是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对学生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的“经验”。作者认为我们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应该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1、充分满足学生“做”的愿望,重视班级活动的策划与开展。看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还是在积极践行。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到三年级结束,已经开展了近五十次的班级活动,充分满足了学生 “做”的愿望。之前在一到三年级,我们的活动是我和家长一起策划的,也是家长负责的。为了锻炼学生,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在拟定班级活动的时候,让学生参与其中,一起拟定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并且今年把活动的策划权交给了学生自己。

      2、使学生明白“做”的原因,重视对班级生活的理性总结。这一点,在我的班级活动中,我们就是一边实践一边总结,把好的活动保留下来,每年再开发一些新的活动,力求做到每个活动都能锻炼孩子的各种能力 ,或者培养他们的一种良好品德。

      3、形成学生立场,使班级成为师生共同生长的有机体。我们今年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参加,一起商量拟定活动内容,这就是学生立场。毕竟 我们开展活动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于锻炼孩子的能力,而不是我们老师和家长。

    4、坚持民主本色,重视理性批判。在这个方面,作者认为班主任要把 批判看作正常之事,对之尽可能采取开放的态度 。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区分理性批判和感性评价的界限。我也非常欣赏这种理性批判,是希望我们的活动开展地更好!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到特殊教育学校感受他们的学习生活。去的时候,有个家长因为还带着小孙子,希望能自己骑三轮车参加活动,我们想到学校请了公交车,就希望家长和我们一起行动。但是在回来的时候,我却把家长带着小孙子的事情忘记了!结果家长一个人抱着小孙子 走了很远才回到学校。第二个学期召开家委会的时候,有家长提出这一点,我们便汲取了这个教训,以后的活动尽量考虑更全面一点,更周到一点。

    写到这里,我还在思考:我的班级建设还需要怎样改进 ?还需要朝哪个方向努力?让我们的班级更温馨,学生在班级中生活得更幸福。

1】滕 大 春 谈《民主主义与教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9-15 我读我思我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