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成长为学者型编辑?

为什么要成长为学者型编辑?_第1张图片

2013年,中国编辑界发生了三件影响力比较大的事件:一是盛大文学旗下的中文编辑团队集体出走,二是作家陈忠实自出资金设立了首个针对编辑的奖项“白鹿当代文学编辑奖”,三是启动了“中国好编辑”的评比和颁奖活动。这三个以编辑群体为焦点的新闻事件,让一向默默无闻耕耘在作者身后的编辑走进了公众视野,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编辑作为一项思想性、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它的身份一直是多重的,所以有人称其为“杂家”也颇有道理。但这个“杂”字未免具有模糊性,既容易让刚入职的年轻编辑心生畏惧,又会让有工作经验的编辑过于劳碌,为了成为所谓“杂家”而过度发展自己,难以在精深上有所突破。

正因如此,我认为,编辑的努力方向应该是成为学者型编辑。一方面是具有深厚编辑学养的行家里手,另一方面还应该是自己所属学科的术有专攻者。两者通过“学者”而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

首先,具备深厚编辑学养的行家里手。

编辑工作具有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需要熟练掌握和应用。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志刚认为:“这种专业技能,既包括传统出版所需求的选题策划和编辑加工等基本技能,还应该包括融媒体出版环境下的新媒体编辑工作操作能力等。”在当前的媒介融合时代,编辑需要参与信息流动的多个环节和多个终端,编辑工作所面对的媒体对象也更加多样化,互联网、博客、微博、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等全部走进了编辑的工作范围。出版物作为编辑工作的成果,是典型的社会性产品,一旦问世,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所以编辑要有比常人更多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把策划出版精品图书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为此就要对出版流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把关,丝毫马虎不得。

“行家里手”聚焦一个“专”字,内涵丰富,秦光兰老师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知识,二是语言文字功底,三是组织和沟通能力,四是出版和营销知识,五是数字出版知识。对此,我深以为然。没有这五个方面的精专,就很难被称为一名学者型编辑。

其次,编辑要努力成为自身所属学科的术有专攻者。

编辑属于出版领域中最关键的环节,联结着作者与读者,必须是具有一定学术素养的优术有专攻者。原因是在出版领域,优秀作者和优质内容是关键,是强社固本的根基,得之者得“天下”。

这里强调“自己所属学科的术有专攻者”,是指优秀编辑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储备,还要对自己所属学科有宏观把握能力,即充分了解所在学科的当前研究动态、本学科有影响力的专家、有发展潜力的学科新秀。只有这样才能团结一批优质作者,拿到优秀选题,出版优质书刊。

在出版业,一本或一套优质图书的诞生,需要由作者、编辑或编写组成员等多方人士的反复论证、不断修改和精心打磨。

在这个过程中,编辑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联系、引导、督促作用,保证整个创作或编写流程的畅通;二是监控书刊稿件的内容质量,在作者创作或编写组编写的过程中及时提出适当的建议,保证创作或编写工作在预订的轨道上进行;三是审定和修改润色书刊稿件,善于发现稿件中的知识性错误或内容疏漏,保证出版物的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上述三个方面的作用都需要编辑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从而保证优质书刊的生产。

了解出版的人都能体会到,学者型编辑总是以自己的一专多能吸引着一批优质作者。原因就在于,那些在学界有研究、有思想的专家都愿意和能与自己进行学术交流的编辑合作,在彼此思想碰撞的过程中,能使他们的作品质量不断提升,有时,还能激发他们新的创作灵感,继续创作出优秀作品。

最后不妨以《语文学习》为例阐述我的上述观点:我们编辑部主要编辑出版《语文学习》这本中文学术期刊、语文界名师专家的学术研究著作和中学生课外阅读经典读物。

作为编辑,我们不仅要运用编辑出版领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出版好我们的精品书刊,保证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出版物一定是优质作者或编者的优质作品;与此同时,我们每一位编辑都要力争成长为语文界的术有专攻者,对国内外语文界的动态、前沿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写得了文章,改得了稿件,上得了讲台。这其暗含着作者身份、教师身份、读者身份,这充分说明编辑工作是集多重职业身份于一体的复合性工作,这也决定了学者型编辑应该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要成长为学者型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