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的悲哀

春节假日,有幸拜读邯郸本土作家李延军的散文《清明时节王陵殇》,通过对赵王陵遗址现状的介绍,抒发了作家对赵王陵的无限感慨。读后让人如鲠在喉,五味杂陈。

邯郸历史悠久,早在80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它是唯一一座3000年不改名字的古城。在公元前的386年,赵儆候迁都于邯郸,在今邯郸西南始建“赵王城”,作为赵国都城长达158年之久,至赵王迁八年(前228年)为秦国所占,历经8代君王。这座古城遗址,经历了两千多年,仍雄伟壮观,它是我国战国古城保存最完好的遗址。“武灵丛台”始建于赵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是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一代英主赵武灵王,开改革之先河,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富国强兵,国势大盛,雄踞战国七强之列,使赵国成为可与强秦抗衡的国家之一,是我国北方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迄今为止,“赵王城”、“武灵丛台”是古城邯郸的象征,仍作为邯郸历史古迹被世人关注,游客络绎不绝,更有文人墨客吟诗作赋以作纪念。

与此相比,葬有赵国七位君王的赵王陵却是饱经岁月沧桑,备受冷落和凄凉。赵王陵墓依山而建,气势恢宏,其整个陵台、陵墓封土、墓台、神道等保存十分完整。赵王陵一带共有6个带陵字的村庄,分别是陈三陵、姜三陵、张三陵、李三陵、中三陵和薛三陵,相传都是赵王陵守陵人在漫长岁月长河中自然形成的村落两千年来,这些守陵人栉风沐雨,日夜厮守,世代伴着赵王陵繁衍生息,一直坚守着那份荒芜和冷清。

1、2、3号陵位于邯郸县境内,1号陵据考古推断为赵武灵王的安神之所,历经两千年却是几经盗掘,一片苍凉。2号陵体量最大,陵台上两座封土,考古工作开展做多,也是盗墓者光顾最多的王陵,1997年盗墓案告破后,从海外追回文物200余件,其中的三匹青铜马如今已是邯郸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据推断,北封土为赵惠文王(赵何,在位33年),南封土为赵孝成王(赵丹,在位21年),他们父子先后执政54年,直接左右赵国由盛到衰的历史进程,也是留给邯郸人历史典故最多的历史时期。

3号陵的墓主人应该是埋在邯郸的最后一个赵国君王—赵悼襄王(即赵偃),在位9年就一命呜呼,他听信谗言,亲小人远贤臣,是误国之君,他加速了赵国灭亡的进程。3号陵已是“几经盗掘,马骨凌乱”。

4、5号陵位于永年县境内,据说是赵武灵王的父亲、爷爷、祖爷爷的陵寝,他们是迁都邯郸后的三位侯爷。也就是说除了沦丧国家的赵王迁,赵国的七位君王均葬于此。

作为一代君王,在位时也许功名盖世,千秋霸业;也许一生戎马,是非缠身;也许嫉贤妒能、昏庸误国。像赵武灵王,梁启超称之为“自皇黄帝以来的第一伟人”、“赵之大彼得也”。翦伯赞作诗赞其曰“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历代邯郸百姓更是念念不忘他的历史功勋:“五霸后继七雄强,赵国雄称武灵王”(民国本《邯郸县志。地理志》)。但因为身为帝王,在生命走到尽头之后,即使盖棺定论,灵魂也不能得以安息。盗墓者受利益驱使,谁还记得他们当年的那些辉煌和霸业,他们惦记的是青铜宝器、金缕玉衣,所以总是不惜以身试法、铤而走险。

掩卷之时,我是百般滋味在心头,为赵王陵历经2000多年风风雨雨,遭遇盗掘和荒芜而感到惋惜悲哀。其实最寒心的当是赵王陵的世世代代守陵人,他们历经岁月风霜,无私无畏的坚守,却无法左右赵王陵的未来命运。脑海里不时闪现一个念头,今年的清明节或闲暇日,一定要去看看赵王陵遗址现状,去拜访赵王陵世代相传的守陵人,为他们的不离不弃致敬。

最后引用作家的原话,“历史在嘲弄英雄的同时,也在嘲弄着我们今天的无知与无能。”作为赵国古都的邯郸,我们应该感恩历史,感恩赵国历代君王为邯郸留下的宝贵文化财产。希望未来的日子,邯郸要对得起英雄,对得起历史!

帝王的悲哀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帝王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