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偏执一端——《回到春秋读论语》第32章

“攻乎异端”原来是这个意思,明白了其中道理,一切便都豁然开朗

孔子说:“治学偏执于一端,这是有害的。”

不可偏执一端——《回到春秋读论语》第32章_第1张图片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篇之十六

不可偏执一端——《回到春秋读论语》第32章_第2张图片

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历来众说纷纭,要搞明白,非得咬文嚼字,一个个字作分析。

先研究“异端”两字。

一般认为,“异端”是指圣人之道正统观念之外的杂书杂说,即儒家学说之外的旁门左道,如研究奇巧发明的、培训工艺技能的、传授发财致富的、甚至还有妖言惑众的,统称异端。“异端”相对于“正统”而言,后引申为社会主流思想和意识形态对异己思想、理论的称呼。

不可偏执一端——《回到春秋读论语》第32章_第3张图片

不过春秋末期的孔子,像丧家狗一样,奔走于列国而道不行,处于自身难保的境地,那时还没有儒家正统之说,没有正统又何来“异端”?把杨朱、墨子、佛家、道家等非儒家学说视为异端,则是汉代以后的事了。

那么“异端”的本义是什么呢?“异”的本义是分开,引申为差别、不同。“端”指事物的一头或一方。任何事物都是由对立统一的两极组成,正与反,上与下,左与右,等等。“异端”的本义指事物两端中的任何另一端。从正面看,反是异端;从反面看,正又是异端。上与下、左与右等都是同样的道理。

不可偏执一端——《回到春秋读论语》第32章_第4张图片

再分析“攻乎”两字。

“攻”的本义,一作“治”,即攻治,意为专攻、研究、致力于、从事于;二作“伐”,即攻伐,意为攻击、攻剿、批判。“攻”在《论语》中出现过4处,其中3处意思比较明确,均作攻伐解,如《先进篇》中那句有名的“小子鸣鼓而攻之”。但这里的“攻”却比较特殊,因为这个动词的位置处于句首,同时后边又跟着个介词“乎”,所以破解“乎”在句中的作用,极为关键。

介词“乎”相当于“于”,有四种主要用法,这里不妨以《论语》中出现的句子为例。第一种用法是介绍处所、方向、时间,可译为“在”、“由”等。如《先进篇》中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就是“在沂水河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第二种用法是介绍比较对象,可译为“与”、“对”、“比”。如同样在《先进篇》中的“异乎三子者之撰”,即“我与三位同学的说法有所不同”。第三种用法是介绍依凭的条件。如《里仁篇》的“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可译为“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在哪里(凭什么)可以成就他的名声呢?”“恶”在这里是代词而不是动词,意思是“哪里”,“乎”作为介词,意思是“在”,构成的句型为疑问句代词前置作宾语。第四种用法是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如《里仁篇》中“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可译为“不使不仁的行为出现在自己身上”。

不可偏执一端——《回到春秋读论语》第32章_第5张图片

最后,再看“斯害也已”这四个字。

“斯”在这里是代词,可译为“此”、“这”、“那”等。“害”用作动词,就是伤害、危害;如果用作名词,就是害处、祸害,或妨害、妨碍。“也已”是语气助词,表示肯定或感叹。当然换个语境,还可把“已”单独拿出来用作动词,则意思为“止”、“完毕”、“消除”。

不可偏执一端——《回到春秋读论语》第32章_第6张图片

分析完这8个字,就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境来解读。这一章比较常见的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攻”为“攻治”,“异端”为异端邪说,“害”为有害,这样就解读为“从事于学习异端邪说,这是非常有害的。”

第二种解释,“攻”为攻剿或批判,“异端”为异端邪说,“害”为祸害,“已”用作动词,这样就解读为“批判异端邪说,那些祸害就可以消灭了。”

不可偏执一端——《回到春秋读论语》第32章_第7张图片

还有第三种,把第二说的前半部分和第一说的后半部分组合起来,形成新的语境:“攻击不同于你的异端学说,那反而是有危害的。”认为这可以表现儒家的宽容精神,主张求同存异,不搞排斥异己。

这三种解释,在“异端”问题上,立场一致,都把它看作是个不祥之物,区别在于痛心疾首者称它为异端邪说,说得婉转一点的就叫做“不正确的学说”,“错误的观点、言论”。对“攻”则分持两种解释,“攻治”或“攻剿”。对“攻乎”的“乎”,则看法又是一致的,都把它看作是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即前面分析的介词第四种用法。

不可偏执一端——《回到春秋读论语》第32章_第8张图片

除了上述三种解读,还有没有其它看法呢?有的,但却是非主流意见,其不同之处在于对“乎”和“异端”的理解。前面说过,破解“乎”在句子中的作用极为关键。从介词的第一种用法来分析,它是用于介绍处所、方向、时间,也就是说“乎”的后面应该出现一个空间或时间的概念,那么如果抛弃头脑中对“异端”一词的固有成见,不要一见到它就立即想到异端邪说,而是回到“异端”的本义上来分析,其本义为事物两端中的任何另一端,按此理解,“异端”无疑就是一个空间概念。

这样问题就简单了,从词性上认清“乎”,从词义上认清“异端”,一切便都豁然开朗,原来“异端”和邪说并无关系。正如钱穆大师所说:“可见本章异端,义别有指,此盖孔子教人为学,不当专向一偏,戒人勿专在对反之两端坚执其一也。”

不可偏执一端——《回到春秋读论语》第32章_第9张图片

按这样的思路来理解“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8个字的意思应为“治学偏执于一端,这是有害的。”“攻”取攻治之义,即专攻,专心从事于学习或研究;“乎”表示治学的取向,它所指向的空间方位是“异端”——偏执于一端,这无疑是有害的。好了,这样理解不是十分畅通明白、通俗易懂吗?

所以说,圣人之言其实并不复杂,都是大实话、大白话,只是被那些经天纬地的学究们绕来绕去,给弄糊涂了。其实圣人的话是一通百通的,这句话如果举一反三,用在工作上或思想方法上,道理也一样。因为它背后所隐含的,是中华传统价值观及其思维方式:“允执其中”,即不偏不倚。

不可偏执一端——《回到春秋读论语》第32章_第10张图片

据《论语·尧曰篇》记载,“允执其中”是上古圣贤尧所说的。凡事物均有两端,而人性和社会存在也同此理。但人们往往热衷于“攻乎异端”,也即偏执其一端,所以孔子说“斯害也已”。孔子平日无论教学还是论道,总会兼举两端,如谈到“仁”则兼言“礼”,说起“质”则不弃“文”,“学”与“思”也是相辅相成。强调只有执其两端,中道才会显现其中,而专攻于一端,则偏而不中了。

明白了其中道理,本章这个成语也就不会误用了:

攻乎异端

不可偏执一端——《回到春秋读论语》第32章_第11张图片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论语集解》:攻,治也。善道有统,故殊涂而同归。异端不同归也。

《论语义疏》:“善道”,即五经正典也。“统”,本也。谓皆以善道为本也。“殊途”,谓诗书礼乐为教之途不同也。“同归”,谓虽所明各异而同归于善道也。

《论语后录》:异端即他技,所谓小道也。小道必有可观,致远恐泥,故夫子以为不可攻(治),言人务小道致失大道。

《论语注疏》:此章禁人杂学。……“善道有统,故殊涂而同归”者,正经是善道也,皆以忠孝仁义为本,是有统也。四术为教,是殊涂也,皆以去邪归正,是同归也。……异端,谓诸子百家之书也。言人若不学正经善道,而治乎异端之书,斯则为害之深也。以其善道有统,故殊涂而同归。异端则不同归也。

《论语正义》:善道,谓正道;统者,统于一也。“殊途同归”,谓善道虽殊途,而皆归于善,是为有统。《孟子》言君子之行不同,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洁身,即是善道。归,即谓同归也。《后汉·范升传》:天下之事所以异者,以不一本也。《易》曰:天下之动贞夫一也。又曰:正其本,万事理。一本,则善道之有统者也;异端者,其始既异,其终又异,不能同归于善道也。下篇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集解》以“小道”为异端。泥者,不通也;不通,则非善道,故言君子不为,则不攻治之也。

《论语义疏》:此章禁人杂学诸子百家之书也。攻,治也,古人谓学为治。故书史载人专经学问者,皆云治其书、治其经也。异端,谓杂书也。言人若不学六籍(经)正典,而杂学于诸子百家,此则为害之深,故云“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矣”。“斯害也已矣”者,为害之深也。

《论语正义》:是以“异端”为杂书,乃汉人旧义。故郑注子夏之言小道,亦以为“如今诸子书也”。《中庸记》云: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素隐行怪,正是小道异端者之所为,至后世有述,而其害何可胜言,夫子故弗为以绝之也。

张栻:攻,如攻木之攻。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即此意也。或解此章,攻如攻伐之攻,以为恶异端而力攻之,适足以自敝。……君子贵于反经而已矣。

《黄氏日钞》:孔子本意,似不过戒学者他用其心耳。

《论语集释》:考汉时以杂书小道为异端,前人考之详矣。孔子之时,不但未有佛学,并杨墨之说亦未产生。……异端虽训为执两端,而义实可通于杂学。《中庸》引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所谓“素隐行怪”,所谓“小道”,即异端也。君子止于不为。若夫党同伐异,必至是非蜂起,为人心世道之害,故夫子深戒之也。

李炳南:攻,治也。古人谓读书为攻书,即学习之义。例如学礼学乐,是殊途。但皆归于善道,是为同归。又,圣人讲中道。如《中庸》记载,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孔子亦是讲中道。攻乎异端即是偏执一端,或不能执两用中,则皆有害。

《论语集释》:异端者,犹《书》《礼》之“他技”、此经之“多能”。多能乃圣人之事,常人而务多能,必至一无所能。是故“断断无他”者,不攻异端之益也。“多为少善”者,攻异端之害也。害在攻,不在异。按,“断断专一”即《中庸》之“用中”、《大学》之“诚意”。诚意而能天下平,用中而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无所倚则平也。此释两端而用中之谓也。《中庸记》云“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郑注云:“两端,过与不及。用其中于民,贤与不肖皆能行之。”按,所谓执者,度之也。执其两端而度之,斯无过、不及而能用中。中则一,两则异。异端,即两端。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有所治而或过或不及,即谓之异端。攻乎异端,即不能用中于民,而有害于定命,如后世杨墨之言治国,皆有过与不及,有害于用中之道。然其为过不及之说,其奇足以动人之听闻,其巧则有一时之近效。自圣人之道不明不行,则一世君臣上下易惑其说,是以异端之技至战国而益炽。

《论语集说》:吾道既明,即异端自熄,不此之务而徒与之角,斯为吾害也已。

【学习参考书目】

《易经》 《大学》 《中庸》 《孟子》 《论语集解》 《论语义疏》 《论语注疏》 《论语集注》 《论语新解》 《论语讲要》 《论语正义》 《论语集释》 《论语集说》 《论语后录》 《癸巳论语解》 《说文解字》 《后汉书》 《黄氏日钞》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可偏执一端——《回到春秋读论语》第3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