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系统思维方法的一般原则(上)

论系统思维方法的一般原则

易小明 [1]

摘要:系统思维方法就是根据事物系统的存在方式而进行相应的主体思考的方法,在长期人认识过程中,系统思维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整体性原则、关联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演进性原则等,阐释这些原则对于我们提高系统思维水平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系统思维方法 一般原则

Abstract:Systematic thinking method is according to the systematicness of things . in the long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systematic thinking method formed its own unique principles, these principles include the integrity principle, relevance principle, open principle, evolution principle,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principl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system thinking .

Key words: Systematic thinking method general principles

系统思维方法其实就是根据事物系统的存在方式而进行相应的主体思考的方法,就是如何按照对象的系统特征进行系统性思维的方法。即所谓系统思维,就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要素和要素、要素和系统、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整体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形式。系统思维方法具有自己的内在原则,阐释这些原则对于我们提高系统思维水平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整体性原则

系统思维方法的整体性原则是建立在系统固有的结构整体性、功能整体性以及二者共同构成的系统整体性之客观基础上的,系统思维方法的整体性只有依循于系统自身的整体性,才可能正确反映系统的内在特质,从而达到准确把握事物本质及其存在方式之目的。

系统结构的整体性,突出地体现在它的性质与组成它的各个元素的性质具有本质的差别。系统内部诸元素之间在一定内、外部条件下通过复杂相互作用,既为结构整体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又为结构整体的演化提供了内在的根据。

由一定结构与功能统组成的系统,具有着明显的整体性。一定结构与一定功能由于共处于同一系统中,一方面,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功能的变化;另一方面,当外部环境发生一定方面、一定程度的变化时,同样会影响到其与一定系统间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等方面的交换内容与交换方式,同样会影响到一定系统的功能作用,以至通过改变系统原有功能作用进而改变系统的结构。

一般来说,无论是系统内部结构中的某个元素,还是外部环境中的另一系统,它们如果要对系统的组织整体产生作用,都必须通过对系统的结构或功能产生作用来达到这一目的。也就是说,系统内部某个元素只能通过影响结构来影响系统整体。

首先,宇宙是一个整体,因此认识宇宙这个巨大系统要有整体性思维。相对论指出,空间与时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构成四维的时-空连续体。因此,我们不能分离地只谈空间或只谈时间,当我们提到空间时,时间也在场,当我们谈时间时,空间同样在场。爱因斯坦认为,时间与空间是具有客观内涵的物质的存在形式,世界相对性的背后存在着一致性。多样性背后存在着在统一性。狭义相对论统一了时间、空间、运动,并且统一了质量和能量。[1]

玻姆隐缠序理论也说明了世界的统一性。所谓隐缠序理论,即任何相对独立要素的内部,都包含着一切要素(即存在总体)的总和,犹如一张折叠纸的接触点可以包含着纸展开时所展示的总图像的实质关系一样。玻姆用他的隐缠序理论阐明物质与意识(精神)的共同基础,认为物质与意识(精神)是同一实在的两个方面,他们都服从隐缠序,都有卷入与显展之分,心灵和身体都有更高维的投射物;在实在的每一层次,既有物质的东西也有精神的东西,它们不可分割地联系为一个整体。

非局域联系是量子物理学定律统计的根源,玻母把非局域联系看作是宇宙整体性的基本方面。玻母发现,如果要认识包藏的有序性,就应当把意识看作是全息运动的一种表现,他 “全息运动”一词来表达亚原子层次以上的动态本质。他认为,较高层次的实在即非单纯物质的也非单纯精神的,精神与物质都是这一实在的投影,它们相互包藏而又相互联系。[2]

后来不断发展起来的宇宙全息论认为,宇宙是一个各部分之间全息关联的统一整体。在宇宙整体中,各子系与系统、系统与宇宙之间都是全息对应的。凡是相互对应的部位较之非相互对应的部位而言,在物质、信息、能量、结构、功能、精神等宇宙要素上有较大的相似性。在潜态信息上,子系包含着系统的全部信息,系统包含着宇宙的全部信息。在显态信息上,子系是系统的缩影,系统是宇宙的缩影。

宇宙存在的整体性规定了我们思考相应问题的整体角度。过去我们的认识都是分析性的、区分性的认识,比如把世界分为物质与意识两个方面,把时间与空间分离开来,把主体与客体完全对立起来等,这种绝对的划分,割裂了宇宙的整体性、统一性,必然造成对世界认识的不完整、不全面、不科学,只有在分析中、在区分中看到其背后的整体,看到其背后的统一,这种分析与划分才可能更加全面、更加真实、更加科学。

其次,世界是一个整体,因此认识世界要有整体意识。泰勒士说: “一个东西,如果一切存在物都由它构成,最初从其中产生,最后又都复归于它,那它就是存在物的原素或始基”。[3] 始基的本性是不变的,变的是局部的形状。那么始基是什么呢?泰勒士称其为水,阿纳克西美尼称其为气,赫拉克利特称其为火,色诺芬尼称其为土。恩格斯说:“古希腊哲学的世界统一观,是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4]

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中提出:“我不需要任何虚构,只要按照给定的运动定律,就可以看到一个秩序井然的整个系统产生出来。这是我感到欣然满足,这系统与我们眼前,看到的宇宙系统如此相视一致,不得不把它当作同一个东西。在大范围内,自然秩序的这种出乎意料的发展……建立在如此简单而纯朴的基础之上。”[5]

牛顿把物质粒子间的引力作为世界统一的一种方式。牛顿认为,万有引力的大小只取决于粒子的质量和它们之间的距离,质量越大、距离越近,引力越大,质量越小、距离越远,引力越小。引力使物体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瞬时地在一个距离上产生作用。[6]

世界的整体性其实与其联系是内在地关联在一起的,有时甚至可以说,整体性就是联系性,或者说整体性总是要通过联系性来实现的。

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整体,正是通过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通过历史的横向发展来实现的。人类历史上,很早之前就存在着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但这种联系和交往远非普遍和深入,只有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交通、通讯工具的飞速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建立和发展来,于是每一民族与其他民族的进步便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关系,从而使“狭隘地域性”转变为“世界历史性” ,“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7] 。

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特别是今天的世界时,如果没有普遍联系的视角、没有全球化的眼光,没有世界一体化发展的意识,那就注定我们的认识是不全面的、是短视的,而基于此种认识的实践必然导致失败,必然对个人或群体造成重大损失。

第三,世界上每个具体的系统是一个整体,我们应当用整体思维对待之。系统的整体性大致可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二是系统中的部分有整体的机理埋伏于其中,三是部分中的要素既有部分的整体性也有系统的整体性,其实是整体与部分的不断划分问题,或系统存在的不同层次问题。

现代系统论强调系统整体对其组成部分的支配控制作用和部分对整体的依赖性。相对于机械论,现代系统概念更接近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因为客观事物本身就是多样性的统一的具体存在,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因此,人们认识事物就应当把对象作为一个整体在思维中浮现出来以达到全面认识。同样,人们改造对象世界,也应当把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变革,否则就必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扯东盖西、难以应对。所谓系统工程,不就是要求人们从对象整体的特性、功能和目标出发去认识、规划、设计各个组成部分,运用各种科学工具,以达到最佳的整体效果吗?总之,如果虽然机械论分析对于那些相互作用很弱的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差别不大的系统的解释还算行的话,那么对于高级复杂系统,它就显得束手无策了,因为高级复杂系统的整体性是根本无法从部分的性质中得到合理说明的。

综上所述,既然整体存在、整体宇宙就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大系统中存在着无数的小系统,它们是一个连续的时空统一体,这也就意味着宇宙中、世界上没有独立的事物,这也就意味着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物都是作为宇宙这个整体的或大或小的一部分而存在着的,因此,当我们对宇宙中的所有事物进行区分认识时,我们所说的一切事物都是我们人为的一种划分我们都在犯一个任意地将某个对象从它的连续体中割裂开来的危险。

通常情况下,我们总是根据差异原则来认识事物,总是是根据不同的类型或属性把世界事物划分成各种各样的性态。这样的划分对于我们的认识也许是一个必要的、内在的、宿命的要求,它根本性地支撑着我们的认识大厦。但是,从整体、综合、全面的角度来讲,这样的划分必然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特别是机械划分更加是如此,它是对世界整体、特别是事物有机性存在的一种人为割裂。这[空间割裂使我们不见整体,时间割裂使我们不见连续。事实上,我们都是根据自己的有限知识有有限感觉来把握对象属性的,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为讲,我们实际上是只保留了部分我们感觉到联系比较明显的事物,而这种感觉其实切断了事物的其它方面的联系,因此,我们只有在分析、感觉时自觉的加入我们的整体意识到,我们才可能为我们更加留下余地,所以,系统的整体性存在不得不使我们宽容,不得不使我们谦逊。

二、关联性原则

美国著名的系统科学家、国际系统协会联合会主席G·J·克尔利将科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十六世纪以前产生的是前科学阶段,从十七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产生的是一维科学阶段,从二十世纪中叶开始发展起来的是二维科学阶段。他认为从一维科学向二维科学过渡的本质,传统科学向系统科学过渡,其思维要求也就必然是,从单向型思维向多向联系型思维发展。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正如恩格斯所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思维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8]

对象世界是时空连续的整体,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事物时空四维的连续整体性决定我们的思维应当具有 立体性、连续性的。现代科学对物质宇观、宏观和微观结构的研究也表明,物质是以层次结构方式存在于时间、空间之中的任何一个物体都是多维、多变量、多层次的系统结构体,于是仅仅限于平面思维是远远不够,而线性思维就更加举步维艰了、必须代之以“立体”的思维方式。所谓“立体”思维,就是指在认识客体时要注意其纵向层次和横向要素的藕合、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在思维中把握对象的立体层次、立体结构和总体功能。同时,我们在考察事物的立体层次、结构、功能时,还要研究系统运动时间之维,要研究这些立体性在时间的延续中如何变化。

与立体思维的直接表现就是全方位思维。全方位思维就是从单向思维转为多向思维,主要要求思维主体循序站在不同的角度巡视对象的上、下、前、后、左、右等各个侧面或与他物关系环视对象与周围各方位上的事物的联系,这就要求人们敢于打破前人的思维范式而从事物本身的存在关系出发来研究事物,爱因斯坦则勇敢地开拓相对时空观的新角度从而成为相对论的创始人。多向思维之所以表现为多个思维指向、多个思维起点、多个思维原则、多个思维结果,因为存在本身是多可能、多指向、多方式、多原因、多结果——总之是多联系式。

其实,立体——连续思维的客观基础,是系统与环境、系统与部分、要素与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立体——连续化表现形式,无论是立体性思维还是连续性思维,它们都是通过联系而展开、而实现的。系统的复杂高级程度,是往往与系统的组织化和有序化的程度密切相关,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弱,则系统的组织化和有序化的程度低,相互作用强,则组织化和有序化的程度高,而系统相互作用的强弱,是根据事物各方面联系的紧密程度的强弱而定的,深度的联系决定着深度的整体,深度的整体决定着深度的有序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系统的组织化和有序化程度,可以定义为这个系统所包含的结构联结的信息量,那么,系统所包含的结构关系信息量愈大,则标志着相互联系越紧、相互作用愈强。反之,则越弱。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系统整体新质的产生是结构关系信息量的不断增大的结果。物理学家F·卡普拉总结现代物理学及复杂性科学也作出这样的推断:“就象在全息图一样,整体被编码到每一个部分之中。”“整体性——整体以某种方式包含在每一个部分之中——可能是自然的普遍特性。”[9] 可见,系统的整体功能既是通过结构联系也是通过信息联系而实现的。

著名哲学家怀特海在《过程与实在》中说:“在现实实在的生成中,许多实在潜在统一体……成为了某个现实实在的统一体,以至于该现实的实在,就是许多潜能真实的共生。”他又说:“潜在性是属于所有实在的一种普遍的形而上学特征,进入共生的潜在性,显然是预设的,这也就是说,宇宙万有之间存在着一个潜蕴的联系网。”[10]

宇宙各个系统之间存在着的潜蕴的联系网,这些联系网都必然产生相应的功能,否则这些联系就成为了无用的联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些联系的不同类型与不同作用。

一是长程相关作用与短程相关作用。所谓长程相关作用,就是在系统的演化过程中,其内部有些元素的演化过程,比较能够顺应该系统整体的演化趋势,使元素自身具有了稳定演化的基础,这些元素相对其它元素更具竞争力,从而获得较长时间的、较大范围的持续作用过程。所谓短程相关作用,就是系统演化过程中,某些元素由于不能适应系统整体的演化趋势,因而就不具备自身稳定演化基础,这些元素只能在系统整体及其演化趋势的制约下发挥作用,其作用时间较短、范围较小。在系统整体演化过程中,长程相关作用与短程相关作用既是相对而言的,又是相互作用的。在长程相关作用与短程相关作用的竞争与合作过程中,长程相关作用总是能够随着时、空的推移,以其较长持续过程、较多活力,制约与支配短程相关作用。

二是系统的内部相关作用与外部相关作用。系统相关性作用可以按其所涉及的对象、范围的不同,区分为内部相关作用与内、外部间相关作用。系统的内部相关作用就是系统内部各结构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系统之间的相关作用,它是形成系统整体结构的重要内在机制之一。系统的外部相关作用就是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关作用,它也是促成系统演化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系统的内、外部间相关作用,是形成系统整体功能的重要条件,其目的都是为了维系系统的不断演化与发展。系统的内部相关作用是在系统整体功能的支配下发生的,它当然服从系统整体的目的与要求,与系统整体的发展目标样一致;同时,系统的外部间相关作用,直接体现为系统从其环境得到有利或不利条件。由于系统与环境间总是存在着大量的不断的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所以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常常是相互伴随着的。而就系统本身来说,它必须善于吸收外界有利因素、排除外界不利因素、通过合理的选择以趋利避害。

三是强相关作用与弱相关作用。在不同的内、外部条件影响下,在各种相关作用过程中,由于参与相关作用的各种因素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所起作用也就会有强、弱的差异性。因此,一方面相关作用的强与弱,是在一定相关作用关系中相比较而存在的;另一方面,强相关作用与弱相关作用在各自的作用与效果方面也是不同的。强相关作用会使参与作用的各因素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程度进一步增强,形成比较紧密的组织方式,增强了相互间的约束力,从而增强系统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与此相反,弱相关作用往往会使参与作用的诸因素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程度不断减弱,形成比较松散的组织方式,使诸因素自身具有了较多的“自由度”,从而减少了系统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相互渗透与相互影响。

四是直接相关作用与间接相关作用。不需经过其它环节而直接发生的相关作用,称为直接相关作用。这种具有直接性的相关作用,往往就是其结果的直接原因。而必须经过其它环节才能发生的相关作用,称为间接相关作用,这种具有间接性的相关作用,往往是其结果的间接原因。直接相关作用与间接相关作用往往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着的。在存在着控制、反馈与调节关系的管理系统中,一个直接相关作用过程通过一定反馈环节,又会成为直接相关作用的参与因素自身进行再调节的间接作用过程。

综上所述,具有客观性的系统相关性作用,是一切系统演化与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系统思维方法的相关性原则,具有如下基本内容:

首先,人们要把分析系统演化与发展过程中的长程相关作用因素,作为认识系统性质及其规律的重点与主要线索,因为长程相关作用因素往往决定着系统演化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其次,相关作用的强弱之分,要求我们看问题时要有主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第三,系统的内外部相关作用,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分析内因也要分析外因,系统怎样演化取决于内部力量与外部力量的较量,而不是简单地认为内因决定外因,或总是抽象有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因为外部力量太大时,内部就被轻而易举地粉碎,根据就不再成其为根据了。第四,直接间接相关作用告诉我们,其实有些功能是间接相关作用产生,但它往往不容易被发现,因此我们应当更加关注那些暗地里工作着的间接相关作用。

系统思维方式关联性的本质是其。系统思维方式的结构性,就是把系统科学的结构理论作为思维方式的指导,强调从系统的结构去认识系统的整体功能,并从中寻找系统最优结构,进而获得最佳系统功能。

系统结构是与系统功能紧密相连的,结构是系统功能的内部表征,功能是系统结构的外部表现。系统中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在一定要素的前提下,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问题是在于,与人相联系的系统其结构才决定其功能,表现为优化结构和非优化结构同功能的关系。优化结构就能产生最佳功能,非优化结构不能产生最佳功能,这是结构决定功能的一个具有方法论意义的观点。

系统思维方式的结构性,对认识方法论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树立系统结构的观点,在具体实践活动中,紧紧抓住系统结构这一中间环节,去认识和把握具体实践活动中各种系统的要素和功能的关系,在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努力创造优化结构,实现系统最佳功能。比如,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在现有条件下进行的经济体制结构的改革,通过经济体制结构的优化来提高整体的经济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系统思维方法的一般原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