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止以后看不到我们:
请务必点击上方蓝字【电影天堂】→右上角菜单【···】→设为星标★
电影天堂2018 VOL.593
本文由吐槽电影院(tcdy007)授权
早些时候,我安利过一部BBC出品的伪纪录片喜剧《扯蛋英国史》,
以一种瞎XX乱说+三五不时荤段子的主持形式,刁钻而取巧地把正统英国历史,狠狠烙进观众心底。
是的,我至今仍然忘不掉亚瑟王的卡美洛……
当时也不禁感慨:
如果我们的历史纪录片,也能像这样骚到没边……啊不对,也能这样妙趣横生的话,该多好啊!
虽然也很喜欢央视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各种卖萌+玩梗。但到底是官媒出品,那种“严肃正经”的腔调还是得端住才行。
那么就有人要问了:
我们怎么才能看到“不正经”的中国历史纪录片呢?
很简单,上B站,搜这部——
《历史那些事》
这部纪录片的宣传力度可以说相当冷门。
10月24日开播到今天,听过的人还是寥寥无几。
所以为什么我就能发现它呢?
因为我优秀!
传统的历史纪录片往往惯按时间发展顺序,进行线性记叙。
《历史那些事》却不同——
它仅挑选几位特定的历史人物,与观众分享这些人的经历、性格与心境。
乍看之下,好像也没什么不妥啊~
那你可就低估制作组的「骚」了。
单说第一集(微微一停顿,以示文明)吧,介绍的人物是——苏轼。
而提起苏轼呢,一般人总会强调他的文学造诣,强调他是个著名词人、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八大家”……
结果到了《历史那些事》里,苏轼的关键词却成了:
吃货。
居然叫他吃货你敢信?!
接着,为了更生动形象地体现苏轼有多爱吃,剧组特意找演员来饰演苏轼……
这造型,实在过于真实。
世人谈及苏东坡,无不赞其才华横溢,名震汴京,却不知,他的仕途简直丧得一塌糊涂:
才刚上任湖州知州没几个月,就因得罪王安石的改革派,被人用他的文章做文章,断章取义污蔑其对皇帝不忠、对新政不满。
那人怕不是节奏大师,把节奏带的飞起,一时间朝廷一片diss苏之声,导致苏轼被御史台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审,铸成历史著名的“乌台诗案”。
也幸亏大宋有“不杀士大夫”的祖训,苏轼不至于因捕风捉影的指控而丢掉脑袋,却也不可能重返要职。
审判之后,他就被贬黄州,成了手无实权,职位低微的“团练副使”。
但你以为他会就此灰心失意,内心苦闷不得纾解吗?
并没有。
当意识到自己在宫斗剧里,活不过一集后,苏轼迅速调整心态,跑去当种田文男主角去了:
并且很快他就注意到:
黄州这地方,人杰地灵,物种丰富,天上飞的、路边跑的、地里长的,全都系好吃的ヾ(▽)ノ!
为此不仅在诗文里留下菜谱,声情并茂赞美食物的治愈与美好:
还开创属于自己的独家料理——
东坡肉!
要知在那时,宋代上至朝廷下到百姓,都偏爱吃羊肉,而猪肉“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非常不受待见。
如今好了!有“东坡居士”现身说法,为猪肉代言,教大家做菜,座下一批粉丝纷纷相应,表示“买买买”。
潜移默化下,猪肉才终于能在今天,成为能登大雅之堂的料理。
神特么猪肉之父!
我真不是在看《舌尖上的中国》吗???
在黄州开发完东坡肉不久,苏轼终于被赦免回京。
可你以为他会像嬛嬛回宫那样,至此霸气全开,畅爽复仇吗?
不存在的。
因为他很快又得罪了司马光的保守派,再次遭打压,再次遭流放,被安排到了广东惠州……
我以为他二度被贬,应该很失意,很沮丧,很自抱自泣。
但我想多了。
因为惠州,有、荔、枝!
(感觉这文案不经意间,透露了什么很不得了的信息……)
不仅如此,苏轼还因太穷,买不起大鱼大肉,而瞄上了当时市场里非常便宜的羊脊骨。
经过他一番切段、炖煮、碳烤的操作之后,这堆过去被百姓丢去喂狗的“多余”食材,彻底改头换面,被点化为一道老少咸宜、四季均享的上乘美食——
羊蝎子。
就这样,伴随着荔枝,与羊蝎子,与痔疮的阵痛,苏轼在惠州度过了人生的三年岁月。
三年后,他再次被贬,去到地理位置更加荒远的海南儋州……
那里资源贫瘠,不比黄州惠州,最关键是没有肉吃!
但条件再艰苦,依然难不倒我们的美食博主苏东坡。
因为海南岛啥啥都缺,唯独不缺一样东西——
海鲜。
就这样,通过一道道美食,一次次精心料理,与一口口的滋味与满足……
这部《舌尖上的中国》……啊呸,这部《历史那些事》,渐渐给观众勾勒了一位真实豁达,性情可爱,并不高高在上的“吃货”苏轼。
与过去那个在教科书上所认识的他,真的完全不一样。
但必须承认的是,直到我见识到这样的苏轼以后,才深深为他的人格所折服。
纵观苏轼的一生,要么被贬,要么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大抵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
在朝堂之上,他孤立无援,周围人分拨泼他脏水,失意屈辱已是寻常;
在家中,那个与他多年患难与共,唯一愿意留在他身边的爱妾朝云,也早早病逝于惠州。
当他好不容易,找到了羊脊骨的绝妙吃法,烹饪出前无古人的美味“羊蝎子”。
结果这份兴奋的心情,与眼前的这盘珍馐,都再找不到人分享了……
那个独自咽下今天的饭食的苏轼,内心会浮现些什么呢?
一想到这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然而,尽管一辈子颠沛流离,如“已灰子木”,也如“不系之舟”。
苏轼却从未因自己的遭遇,而去怨恨或报复任何人。
因为在他看来:“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
临死前,苏轼只平静说出一句话:
我想,相比于苏轼在文学上的造诣,他那份自生至死所贯彻的通透与澄澈,才更显伟大吧?
的确,《历史那些事》是一档不正经的记录片。
三步一梗,五步一吐槽,段子抖起来谁也拦不住。
中途小剧场,苏轼穿越到现代你敢信???
猝不及防捏他日剧《孤独的美食家》你敢信???
但不正经,不代表无节操。
在叙述起史实与人物生平的时候,剧组会严谨查阅古籍和史料,为免引人误解:
历史不再只是枯燥的一行行年表,而成为一幅由无数鲜活又个性十足的个体,所共同完成宏大绘卷。
那里面有纷争,有妥协,更有无数人性的高光。
仔细去看一看,迷人得不像样。
《历史那些事》只有八集,一集一个人物,再怎么浓缩,也概括不了华夏五千年的岁月流转。
所以与其说它是在科普,倒不如只是在培养兴趣,让观众产生自主查阅史料的欲望。
毕竟先要感兴趣,才谈得上“入门”。
从这角度来讲,《历史那些事》绝对称得上一部诚意之作!
所以,答应我,当你看到剧组安排苏轼成为宋朝第一rapper的时候,就别多计较了,好么?
/END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