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广播中听到一个老兵的故事:1949年前后,国军在内战中失利,逐渐撤退来台湾。有一位母亲,在码头边依依不舍地为她只有十七八岁,正在当兵的儿子送行。
眼见就要别离,心情甚为难过的母亲趋前想要抱抱儿子。可是,毕竟是年轻小伙子,心里想那么大了,还要让他在众多弟兄面前被妈妈抱,实在没面子,所以就有意无意敷衍地避开妈妈的拥抱,反正上头说“很快就回来了”,他就转头登上军舰到了台湾。
60年后,在台湾的一间荣民之家每月的庆生会中,大家围着几位老寿星一起唱生日快乐歌。接着,主持人请每位寿星说出各自的心愿,当年在码头跟母亲分手的小伙子也在寿星之中,只是当年与母亲一别,后来未曾再见面,现在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芋仔”了。
当轮到他说心愿时,他痛哭流涕哽咽地说:“我想跟我娘抱抱!”台湾民众都从电视上看到他们眼里流出的泪水,回乡探亲,这是人性最基本的渴求,任何人都不应该用“政治立场或意识形态”这只有统治者听得懂的借口来阻止,社会舆论要求开放大陆探亲的声音越来越大。在各党各派的民意代表、许多海内外学者名人以及各阶层人士响应和声援下,“国府”当局终于宣布从12月起开放一般民众到大陆探亲。
“政府”终于顶不住这个压力,宣布这年底开放赴大陆探亲。
本文选自《我们台湾这些年2》
作者:廖信忠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年11月
为避免两岸官方直接接触,所以委托非官方的红十字会代为办理探亲申请与转信,当年11月2日开始登记,本来是早上9点才开始,没想到凌晨开始,红十字会的门前就已经人山人海。来自大陆各省,操着各地方言的外省老人争先恐后跑到柜台办理,有些坐着轮椅的老人也由儿女推来,用发抖的手盖了印,他们都想要在开放的第一时间回到家乡。
年纪轻轻的就离家,多数在台湾落地生根,有的妻儿成群,有的一辈子孑然一身,有的贫病交迫,有的飞黄腾达。不论这几十年来的人生如何,他们现在都老了,只是写信已经满足不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他们都想回家。可是离家将近40年,不知道故乡的老父母是否安在,甚至不曾见过离家时还在腹中的儿女,媳妇改嫁了没……这些问题无形中都成为压力。尽管故乡几十年来总是在梦中出现,想回家的心愿越来越强烈,可是等到真正能够回家,又懵了,他们突然发现对故乡一无所知。
当年那第一批去大陆探亲的人,当走过罗湖桥的那一刻,一定都很茫然,不知道下一步会怎么样,尤其是那些老兵,看到五星红旗,还有红星,心中一定起了阵疙瘩,没人教他们怎么办,毕竟大陆已经很陌生,要踏出那一步,需要很大的勇气,不如这样说好了,回乡的渴望给他们更多战胜未知的勇气。
国民政府来台之际,面对的是一个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台湾,头等难题就是如何去除日本殖民的影响,建立中国化的教育,贯彻国家及政治意识形态,以稳定民心。
几乎第一要紧的事,是立即成立国语(北京话)推行委员会,并于各县、市设立国语推行所,很多学校的台籍老师都只懂日文,几乎是到推行所上完课,马上回到学校教其他老师,然后再教学生,现学现卖。许多台湾人当年经历了“失语震撼”,都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说话了,当年就有很多作家用日文写作惯了,在光复之后只能重新学习汉文,几年后竟然又用汉文写出经典的文学作品。
大概是最近台剧和电影的流行,很多人发现台湾人“和”这个字读“han”音。有个朋友每次听到台湾人说“我han你”他都会起一阵鸡皮疙瘩,他恐怕没注意就连有文化者如李敖大师也会念作“han”。
原来就是当时国民政府为了推行国语,请了一位字正腔圆的北京先生在广播中教国语,国语教学都以这个广播站为主。那位北京先生就是读成“han”。如果去听那些比较老的相声艺人,如侯宝林的段子,也会赫然发现,他也读作“han”。还有一些老北京会说“咱俩谁和(han)谁呀”、“这哪儿和(han)哪儿啊”,原来念作“han”是来自北京话,就是因为国语推行运动,所以全台湾都念成“han”了。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出生的台湾人,一定在学校听过老师教的一个说法,就是所谓中国“五百年出一次圣人”“距离王阳明已经五百年了”。“国父、蒋公是圣人”这类当年很流行的说法就是来自当年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在台湾,“国文课”除了课本之外,还有几本“中国文化基本教材”,里面就是一些儒家经典的选读,我印象很深刻的是,读到“吾道一以贯之”时,旁边的批注就写“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朱熹、父、公的道统”,甚至以前还有人拍马屁,做了一个“中华文化道统示意图”,一系列“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朱熹、父、公的道统”,现在看了都要脸红,可是那时候居然都很单纯地相信。
在中学地理方面,教的内容都还是1949年前国民党统治大陆时的地理划分,所以在课本里用的都还是旧称。比如东北有九省,还有什么察哈尔省、热河省、嫩江省;北京还是北平;乌鲁木齐叫迪化……学生被要求背下各省、市、自治区的城市、山系水系、铁路、气候、天然资源和农作物,异常繁复,谁叫我们有五千年悠久历史以及一千一百四十二万平方公里的广大版图呢?何况有联考撑腰,再复杂的年号,再丰富的矿产,学生一定能背起来的,就如同以下这道很典型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台湾中学的地理考题:
皖南丘陵的居民外出经商,人口稀少而都市不发达,是因(1)石灰岩地形发达,土壤贫瘠;(2)河谷平原狭窄,耕地有限,食粮不足;(3)交通不便,经济落后;(4)气候严寒,不利人居。
下列对于江西省的叙述,何者是错误的?(1)流域最广的河川是赣江;(2)是一个开口向南的盆地;(3)交通线呈辐辏状;(4)境内有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浙江省发展渔业较江苏省优越的地理条件是(1)大陆棚较广大;(2)市场较大;(3)海岸较曲折;(4)港口较不易结冰。
青岛的气候,冬不严寒、夏不炎热的主要原因是(1)充分受海洋调剂;(2)冬迎西北风;(3)夏、秋有台风侵袭;(4)夏季背东南季风。
当然也有这种变化比较多的题目:
小豪利用暑假作长江之旅,第一站在重庆,发现有“三多”:一、洞多,因抗战定为(),防空洞很多;二、石梯多,因市区依()建筑,称为山城;三、桥多,因其位在长江和()江汇流处,有三面环江。告别了重庆,搭乘“长江公主号”顺流而下经过川东桐油集散地(),而后到了奉节即进入长江切穿()山形成的三峡,依序是()()(),谷中中断壁千仞,令人叹为观止。出了峡口进入湖北()市,江水自此由山地进入()地形。为遏止洪水,乃建一水坝称(),但将被三峡大坝取代。接着船在曲流中进入古云梦大泽,但因长江和()带来泥沙淤积,现变迁为()平原和()平原。随后到了湖南北部大都市(),登楼远眺()湖,浩浩荡荡,横无际涯。顺江往北到了武汉市,即()()()三联市,其中()是内陆最大商埠,高楼林立,交通发达,至此即结束长江之旅。
因为大陆地理背得那么熟,所以像这种现在看起来匪夷所思,更早以前的题目台湾学生也答得出来:
“国军反攻大陆”,从厦门登陆,一路打到北平,试问,从南到北,一路要经过哪些铁路,经过哪些省?
台湾学生背大陆地理背得比自己住的台湾地理还熟,这也不意外,因为从小唱的歌曲里,几乎都是歌颂神州壮美,想念大陆家乡的歌曲,比如《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在台湾唱过这首歌的人,有90%以上故乡明明就是台湾,越唱越虚幻,反而是台湾民谣硬生生被禁止。
如果你到台湾的中小学,也许还可以看到类似的标语:“复兴中华文化”“发扬中华文化”“伦理、民主、科学”“伦理、民主、科学是中华文化的基础”,那就是因为当年蒋介石认为“伦理、民主、科学”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内涵。从此之后,下面的人也开始强迫推销“伦理、民主、科学”。
“蒋总统”自认是中华文化的正统传人,熟读儒家经典,并常有心得批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搞得风风火火,后来几十年,整个台湾教育都受到极大影响,连带着精神面貌、社会风气有明显变化。从文化层面来说,在学校里进行忠孝教育,推行孔孟学说,教授《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生活与伦理》《公民》等课程,对几代台湾人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台湾文艺学术领域都掀起了中华文化寻根以及复兴的热潮。可是别忘了,这场运动从一开始就有政治目的,不断推崇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目的就在于“巩固领导中心”,比如前述课本里就加入许多“蒋公说……”以及“蒋公”读经典的读书心得,以前考试就常出现这样的题目。
“先总统蒋公”曾说:“三民主义”思想的本质,实际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其内涵为:
(A)正德、利用、厚生(B)伦理、民主、科学
(C)亲亲、仁民、爱物(D)信心、望心、爱心
“蒋公”在《三民主义本质》一文中说:“国父”建“国”之道,乃以(A)伦理(B)民主(C)科学(D)哲学为诚正修齐之本。
“蒋公”认为解决教育问题,应把握民生主义教育方针,以(A)四育六艺(B)四维八德(C)四书五经(D)三纲五常为教育内容。
“蒋公”说:“古今来宇宙之间,只有一个(A)行(B)智(C)仁(D)勇字才能创造一切。”
总之,就是要全台上下一条心,团结自强。台湾的火车分级,最快的就叫“自强号”,次快的就叫“莒光号”,最后是“复兴号”。类似的还有过去的冷气公交叫“自强公车”(公交车),总之很“正确”的名称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气氛。而以前公家单位出游,或者中学以上学校组织学生出游,都叫“自强活动”,为什么叫“自强活动”呢?原来以前“政府”不鼓励学生郊游踏青,以免“耽误反攻大业”,毕竟那是个什么小事都能被拿来放大的年代,但是年轻人要出去玩很难禁止,所以除了官办的以外,学校单位自办的远足活动就挂一个“自强活动”的名称,其实是干什么的,大家都心照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