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映射下的教育之殇

中国体育现状

里约奥运会开幕在即,体育健儿进行着最后的备战冲刺。首先在这里预祝他们可以为国争光,取得优异的成绩。


中国体育映射下的教育之殇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言归正传,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中国体育的现状和优劣势项目的构成,“人越多越怂”是最精简的答案。

也许这个总结并不好听,但确实如此,奥运会的金牌项目便可见一斑:

先看看中国队的传统优势项目:射击、跳水、乒乓球、羽毛球、举重、体操。

以上几个项目无一例外,几乎全部是个人参赛、单打独斗。当然,跳水、乒乓球、羽毛球同样有双人跳和双打的项目。但是相对单人,双人参赛的项目成为了团体赛的短板,国羽男双便是最明显的那一块。但与此同时,有很多以前的弱势项目,如果是个人参赛,也会出现昙花一现的美景。比如刘翔、孙杨、宁泽涛等等。甚至是西方主流项目——网球,也出现了李娜,成为了民族的骄傲。

中国体育映射下的教育之殇_第2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再来看看中国队的弱势项目,当然这个有很多,排除人种因素造成的成绩差异外,则几乎都是多人参赛的项目。最让人闹心的自然就是足球!您可别说黄种人不适合踢足球,日本的足球发展绝对让世界改变了对黄种人的看法。多说一句,日本政府虽然比较龌龊,但是足球水平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应区分对待。除了足球,三大球项目中,也就只有女排成为了中国体育的唯一遮羞布。


中国体育映射下的教育之殇_第3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中国的体育会呈现这样的现象?为什么中国运动员的素质不适合集体项目?这单纯是训练水平的原因吗?究竟是什么从根本上诱发了这样的“传统”呢?


文化的差异

脱离文化的体育如同无根之水。文化决定了民族的教养方式,而教养方式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性格发展。作为和国家体育发展息息相关的运动员,显然文化的差异一步步导致了个人素质的不同,尤其在心理层面。

我国的文化和其他国家有何不同呢?

世界各国的文化形式各异,其中一个主要区分在于倾向个人主义的文化还是集体主义文化

看到这,也许你会结合中国体育的现状,做出“中国文化倾向个人主义”这个论断。但是,恰恰相反,中国的文化更倾向集体主义,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更倾向个人主义。


耳熟能详的俗语、深有体会的教育都能给予东西方文化特点很多证明。

“出墙的椽子先烂”和“枪打出头鸟”是尽人皆知的俗语,告诉我们凡事不可太过张扬,要“随大流”,“注意团结大多数”。从侧面反映的现实是,特立独行是不被社会主流允许的

另外,中国的传统教育将“内敛”置于优秀品质的高度,认为张扬的孩子不稳重,没修养;而内敛含蓄的孩子有内涵、城府深。

中国体育映射下的教育之殇_第4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不仅如此,父母对于孩子的评价也支撑着这样的观点。中国家长在夸奖孩子时,“有礼貌”、“诚实”、“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等等都是常用的热词。这些词汇,无一不是夸奖孩子对他人或者集体的贡献与价值。

大洋彼岸的美国却大有不同。美国的文化更赞赏“毛遂自荐”的勇气。同样的“内敛”,在那个国度会被看做“无能的害羞”。而被社会推崇的、被家长广泛使用的是“自信”、“独立”、“有悟性”、“有想象力”的形容词。他们更鼓励个人价值的体现

另外,从政治的角度更能看出文化的特点。我国的政策强调的是少数服从多数,而美国的宪法更多地宣示了人与人的平等以及个人的权力。这明显的不同,是文化差异最显著的佐证。


看似相悖却合理

如前文所述,既然文化影响着国民的自身素质和思想观念。为何推崇“个人价值服从集体价值”的中国不适应集体项目?而推崇“集体价值服从个人价值”的美国更善于集体项目呢?

乍一看,这绝对是与文化特点相悖的,但实际上,却蕴含着更为深刻的道理。


理解出偏差

其实问题的关键,不是文化取向本身。而是经过千百年的进化和发展,人们对于文化本身的理解早已不像他们的祖先那样淳朴。“聪明”的后代将先祖的理论不断“改善”,成为更“经世致用”的“混世之道”。

既然本文以体育为主线,那还是以体育的角度去分析人们的心理。

对于“个人价值服从集体价值”的中国运动员,一旦涉及集体利益时,心中本能地感受到“枪打出头鸟”的压力。他们害怕因为自己的失误断送了集体的前途。换句话说,担心自己的发挥不佳成为组织失利的罪魁祸首。正因为有这样的顾虑,与其犯错以后无法弥补,不如断绝错误的机会——什么都不做或者尽量少做。进,可以共享集体荣耀;退,可以明哲保身。

中国体育映射下的教育之殇_第5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或许不是中国运动员不擅长集体项目的唯一症结,但可以确信,这是很关键的心病。正是因为患有这样的心病,导致越大的集体利益带来越大的精神压力。精神压力越大,越不敢展示自己的价值。也许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球员在俱乐部水平较高,代表国家队却无法正常发挥。

相比中国,美国文化宣扬个人价值的体现。在体育方面,体现个人价值的最好方式,无疑是最好地展现自己的能力。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个人会更珍惜自己出场的机会,珍视自己表现的时刻。而每一次助攻、得分都是他们个人价值的量化。这样的量化在无形中实现了集体价值的超越。

中国体育映射下的教育之殇_第6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这是两个文化的碰撞,更是对两种文化理解的摩擦。

文化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带给人们困扰的是不同的理解和应用。


无法抗争的人性本能

人性的自私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再无私的人,也拥有自私的一面。再完美的伪装,也无法粉饰人类自私的“阴暗”。

自私没有错,因为自私,人类才可以通过自我进步而完成群体进化的伟大转变。

正因为如此,人类的祖先遗传给我们“自私”的本能。如果没有自私,也许人类早就灭亡了。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做出选择的原则几乎都是“自私”的。考虑着自身的利益、评估着对自己的影响,这不是我们“缺德”,而是我们的“本能”。

百万年的进化史早已将这样的“程序”镌刻在我们的脑海,不需努力,就会自动启动。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更是不需遮掩的“污点”。

(注意!以上的“自私”为广义的自私,是指基于个人利益需求做出的行为及反应。)


不是“自私”,是“自立”

深受集体主义思想熏陶的我们,从心底反感“个人主义”这个词。认为这个词是绝对的贬义词。可是我们不理解,为何这样的“罪孽”理论会彰显让我们神往的集体利益。

在我看来,“个人主义”并不是“自私”的代名词,它更多地体现着“自立”的涵义。

中国体育映射下的教育之殇_第7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一个不自立的人,是几乎不存在个人价值的。宣扬个人主义,是以重视自立为前提的。

自立的人,才有能力去体现自身的价值;

自立的人,才有意愿去维护自身的价值。

个人主义绝对不是利己主义!而利己主义才是真正的“自私”。

(注意!以上“自私”为狭义的自私,是指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体验。)


与文化“相悖”的教育

虽然“每个人都是自私的”是人所共知的“秘密”,但是内敛的中国人仍然喜欢对其遮遮掩掩。

1、在与孩子独处的时候,家长会告诫孩子奋发图强,但似乎有更多的家长喜欢“暗度陈仓”的方式实现超越他人的目标。在众人面前,闭口不谈孩子的努力,只说“不行不行”,可这“不行”只能自己说,一旦别人说,那是绝对不允许的。孩子的“内敛”只存在于家长的口中……

中国体育映射下的教育之殇_第8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2、如前文所说,家长教育孩子更多的,不是如何主动凝聚集体,而是如何避免让自己被孤立。希望孩子有好性格的初衷是不希望自身被排斥、告诉孩子低调做人的目的是不要招人烦。这样的处事原则确实可以让孩子成为“好好先生”,但是却因此丧失了真正需要锻炼的组织能力。

中国体育映射下的教育之殇_第9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这样的教育是现实的产物,却是文化的悲哀。激烈的竞争现状,让人生的每个阶段、社会中的每个行业都产生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压力。家长们的“表里不一”其实是社会逼迫的无奈。而一旦陷入自身难保的境地,谁还会考虑集体利益的得失呢?

这不是道德的沦丧,而是现实的倒逼。


文化和教育相悖之殇

按照常理,一个民族的教育应该符合其自身文化的要求,即文化决定教育;而通过教育的积累,会让整个民族更积极认同文化的特点,即教育促进文化

但是残酷的现实却呈现出不同的结果: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教育支撑着倾向集体主义的文化。

这是不合理的现象,但如上文所述,是合情的发展。

每个人的内心都暗藏着自私的成分,这是我们无法回绝的现实。如果一味地强调集体主义,那么被过于压迫的“自私”自然会在高压下反射出本能的自我保护。一旦个人利益受到威胁,那最本能的“自我保护”自然会演变为“逃避”和“掩藏”。

中国体育映射下的教育之殇_第10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在未达到“大公无私”时,所有的“集体主义思想”只能停留在表面。其实际行动即使没有对集体利益做出积极的反抗,也会是消极地损耗。从某个角度看,这两点并没有太大的分别。

我们强调维护集体利益,却又在实际损害集体利益。这是教育的失误,是文化的悲伤。


理性看待“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当然,作者的意思并不是赞同“个人主义”优于“集体主义”。不同的文化是由不同的民族历史积淀形成,符合国情的自然是最适合自己的,而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关键是我们在寻找当下最适合自己的究竟是哪一种选择呢?

集体主义并非没有优点,它让人们更多地表现出对民族的热爱和对国家利益的维护。这是民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个人利益并非没有缺点,当个人利益被无限放大时,人们会过多地考虑个人得失,而忽略民族的存在。

如果可以切实地实现,我们确实认为“集体主义思想”更高尚,但是如果“集体主义”只是喊出的口号,那么我宁愿选择通过个人价值的方式去实现集体利益的诉求。

中国体育映射下的教育之殇_第1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全球一体化促进全人类发展的同时,更为深远地会造成全人类的大融合。这样的大融合,在其形成阶段,必将带来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播和被其他文化所冲击。

在新形势下发展的中国,是否应该主动地探索更为科学的文化观念和教育理念呢?


理论与现实相统一

既然现实将教育逼向更为实用和利己的方向,那么继续高喊“集体主义至上”的口号已经毫无意义。

不如借鉴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观念,将个人的利益同集体利益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所谓的“利益联合体”。

个人价值通过对集体利益的贡献进行量化,集体利益作为个人利益的基准点。

换句话说,只有集体利益实现了,个人利益才得到保障。而个人利益的分成参照为集体所做贡献多少进行量化。

中国体育映射下的教育之殇_第12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依旧举个和足球相关的例子。职业球员的收入实在可观,即使是中国男足如此水平也收入颇丰。可不可以建立如此的机制,只有球队完成一定目标后才给予个人丰厚奖励,同时允许存在收入的差异。而差异的根据是每场比赛具体表现。

另外一个关键是,目前运动员的收入主要是俱乐部给的年薪,国家队给的“出场费”和年薪相比相差甚远,导致代表国家队只是为了荣誉而战。这样空洞的“集体主义”在激烈的对抗下,很容易被冲撞得体无完肤。运动员本身为了更长的职业生涯,在拼抢中保留实力就更加“理所当然”了。

当然,运动员的收入分配绝不是如此简单的事情。在此,也只是提出个“概念性”的方法而已。


颠覆传统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为了守住所谓的“传统”,失去了学习的决心,泯灭了进步的勇气。

如果我们的文化仅仅是一句句台词,无法深入到教育事业里,那么时间的推移只会让民族陷入深深的迷茫之中。

中国体育映射下的教育之殇_第13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振兴民族、弘扬文化。如果其方式与结果已经与文化相悖,那民族的未来会是何等的哀伤!

相反,如果教育的体制能够支撑起文化的推进,实现伟大中国梦,将成为不远的现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体育映射下的教育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