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这个头马年,我在D中区担任市场助理。主要负责的是新俱乐部的成立建设以及会员发展。D中区在当时是北京海淀唯一的中区,在当时大家的概念里,几乎就可以等同于海淀头马,直到今年I中区成立。
在一年任期内,D中区一共成立了三家俱乐部:思维导图、启航AACTP和京狮。这三家的发起者计划性非常强,所以从开始到成立,其实我没怎么帮忙。但是从他们发起到成立到最终完成注册的过程,我都有幸见证,结合这一年的的经历,也有很多想法和心得。
1.俱乐部数量——经济活跃指数
我有一个观点,就是一个城市的俱乐部数量,其实和这个地方的经济活跃程度密不可分。例如88大区俱乐部最多的城市是北京,其次是天津、大连、青岛这些沿海城市。结合大的历史背景,它们都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活跃程度要相对更高。经济活跃程度高了,城市就会更加多元化,人的需求也会越多元化,这才会有演讲和领导力的需求,尤其是英语演讲。
摊开北京头马地图,俱乐部最密集的有国贸、望京和中关村附近。因为历史原因以及交通便利,这里都是北京公司或高校扎堆的地方,经济活跃程度非常高,孕育出了具有相关需求的人群。每个地区因为自身经济结构,又对俱乐部类型有了影响,例如IT公司扎堆的西二旗除了工作平时去的人不多,清一色公司俱乐部;带有消费区属性又公司密集的中关村和五道口则是社区公司俱乐部并存。有需求才有俱乐部,强行对没有需求的人群推广,注定会失败。
当然就有人会问,某某城市经济活跃程度很高啊,为什么没有俱乐部或者俱乐部数量很少?竹笋从地下到萌发可能要四年,但是从竹笋到竹子可能只有几个月。从0到1需要外力的介入,有可能是一个换了工作地点的老头马来到一个新城市,有可能是某一次朋友之间的交谈,具有一定程度的偶然性。而且从0到1的过程,需要一个或几个有影响力的人持之以恒。这之后的发展速度,让人刮目相看。我就接触过几位这样的人,比如太原的Cathy、烟台的Grace。
所以在我做市场助理的时间里,我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海淀哪里经济活跃程度高却没有俱乐部?中国哪座城市经济活跃度高却没有俱乐部?例如北京西三环西四环有很多高校,可是俱乐部数量却不多,唯一一家校园俱乐部北航还在北四环主路上。然而从西直门坐地铁4号线到中关村,20分钟就到了,中关村附近有很多成熟的俱乐部,属于正常的辐射范围。如果没有外力介入,可能不会出现新俱乐部。直到4月京狮俱乐部成立,高校扎堆的那片区域才有了一个立足于校园的俱乐部,创会主席尹航恰恰就是这个介入的外力。她是AACTP培训师中文俱乐部的资深会员,做过VPM,很了解运营一家头马俱乐部需要什么。
经济活跃程度高了,才有多种多样的需求。脱离了基本的生存焦虑,才有可能去思考更多的成长。仓廪实而知礼节,古人诚不欺我也。
2.俱乐部创建——共识的结果
我任期内的一年里,遇到过某些公司想要成立俱乐部。我通常都会问,成立的初衷是什么。有的会回答我说,隔壁公司有,他们也想搞一个;有的回答我说,老板觉得这东西不错,能提高凝聚力;还有的甚至回答说,要完成自己的KPI。我给他们的建议是:还是组一局狼人杀玩玩吧,玩得开心还能互相怼发泄一下心中怨气。
如果不是真的对头马本身有兴趣或者有相关需求,最后结果可能会无疾而终。即便真的注册了,运营下去也会很艰难。与其增加一个巨婴俱乐部,大家想法不一致,需求不明确,目标不确定,什么都需要大区中区小区推动,吊着一口气随时扑街,还不如省下时间和金钱开心一下更实在。
失去了人心的俱乐部,解散只是时间问题。一个新俱乐部的创建,离不开人,而且要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志同道合是个什么概念?
成功的俱乐部创会核心团队,都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例如思维导图俱乐部的创会主席陌姐,之前在BBTMC做过主席。在生活中有一批和自己相处很好又有沟通力和领导力需求的朋友,他们需要一个组织或者活动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他们这就是典型的志同道合。
仅仅志同道合就够了吗?
显然不是。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共识。什么时候创建俱乐部、什么形式的俱乐部、创始成员在团队中各自扮演什么角色,都是需要大家坐下来达成共识的。任何一点做不到,俱乐部成立都会受阻甚至无法成立。思维导图在创立过程中,大家需求明确、分工合作、持之以恒,一家优秀的俱乐部就诞生了。第一次参加比赛,就有选手晋级峰会。
而D中区成立的三家俱乐部,都是共识的结果。
3.俱乐部成长——会员的契合程度
一个俱乐部简历,相当于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后续还会有更多的挑战。而从一个新俱乐部到一个成熟俱乐部这个成长过程,同样很考验人,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契合程度。
通常创会核心成员之间的关系都比较好,能够志同道合并且达成共识的一批人,契合程度都不会差。然而在俱乐部发展阶段,就会面对更多的访客加入,经济活跃程度越高,人的多元化程度就越高。我们会发现,在这个组织里可以认识到不同类型的人,也是这个原因。每个成熟的俱乐部,往往会员的风格会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比如中关村俱乐部的老干部风,在很多地方都能体现。
新俱乐部如果会员契合程度高,成长的也会很快。例如启航AACTP俱乐部,会员年轻程度很高,思维活跃又敢于挑战新事物。尤其在创会主席代羿身上几乎可以找到所有的特点。大家契合程度很高,俱乐部的发展也就一帆风顺,活跃度非常高。而这种风格又在吸引着契合度高的会员加入。相信未来,启航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而新俱乐部在建立过程中,通常门槛不会太高,也会吸引一些契合度不是很高的会员。如果大家通过磨合固然是好,如果磨合不好,在日常中就会有一些问题浮出水面。对于俱乐部的成长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在我任内也遇到过一些俱乐部会员的抱怨,一些契合度不够好的会员有时候和其他成员关系一般甚至紧张。
这种问题其实很难处理,因为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可能只是大家思维方式或者个性不同导致。我当时给出的建议是,让俱乐部官员或者小区长鼓励该会员去拜访一下兄弟俱乐部,看看自己和哪家俱乐部更契合。人总是会天然地和与自己契合的人越走越近,如果该会员能够在另一个俱乐部更开心,做个双会员甚至转会何乐而不为。
到此为止了吗?
更难的事,是说“不”。我也做过一阵子俱乐部的临时VPM,接触过不同类型的访客。有些访客确实是很积极,也符合了入会条件。可是从沟通过程到日常会议接触,却有很多迹象表明,对方和俱乐部会员整体契合程度很低。这种时候,如果让他们加入,结果可能是未来大家都会经历很多痛苦和不愉快。这时候说“不”,其实非常难,尤其是理由和方式让对方不会难堪或者愤怒。也是对VPM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大考验。
然而从俱乐部长远运营以及那些访客的头马体验和个人成长来看,这又是一个相对合适的选择。痛并快乐着,在会员契合这件事情上,本身就是不存在的。
4.俱乐部解体——历史的节点
有创建有发展,就有解体。D中区在2018-2019年里,解体了两家俱乐部。如同世间万物,有生就有死。我们不但要面对新俱乐部的创建,也要面对俱乐部的解体。
如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解体的俱乐部也各有各的原因。有的时候是人力不可抗拒因素,比如公司组织结构和战略目标重大变化导致大批量裁员甚至公司关门。这种情况下,作为市场助理更多的是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是,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前提下,让解体之后的会员继续在其他俱乐部活跃。
而那些人力可以改变的情况下,俱乐部如果面临解体确确实实是一个难题。我们要想一想,为什么当初会有这个俱乐部?如何会变成今天的样子?补充新鲜血液的预期目标都是哪些人群?而这三个问题,恰恰就是对应了经济活跃指数、会员共识和会员契合度。
有的时候,很多俱乐部官员看不到这些,只是机械式的在续命。找不到根源谁也没办法。最坏的情况,恰恰就是人力可能挽回的局面,却因为操作不当或者对自身情况了解不够到位。至于颠覆,理固亦然。
哪怕最后解体了,也不要沮丧。毕竟这也是一个俱乐部重要的历史进程。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带着这些继续下一段头马旅程,把你的故事说给其他人引以为戒。
所幸,去年D中区解体的两家都是人力不可抗拒因素。
5.总结与尾声
一年之后,再回顾这些心路历程,发现自己还是经历了很多东西。如果从大的视角再去审视,我发现:
过去几年里,头马俱乐部在中国迎来爆发式增长,排名全球前列,这是赶上了中国快速发展的好时期,也是无数会员勤奋努力的结果
和中国房地产类似,一线城市最先爆发式增长,而二三线城市也开始迎来自己的高速发展时期,并且逐步缩小差距,比如烟台去年一年就成立了多家新俱乐部
多数人的我们是后知后觉,对自己有什么需求不一定能第一时间了解。引领那些有需求但是尚未意识到的人加入头马非常重要
一个幸福的晚年不是别的,是与孤寂签一份体面的约定。在面对俱乐部的消亡的时候,也请给它一个和创建一样体面的离场
人为城,人为垣,人为堀
不能俱乐,无以为部
最后感谢Allen,让我在过去一年里收获很多。感谢Kiwi的信任,让我担任这个岗位。感谢Betty,在每一次新俱乐部推送中对我疏漏不断修复。感谢几位D中区的小区助理,竭力与每个俱乐部沟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