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全球最大“险资”:巴菲特为什么没有成为“野蛮人”?(深度分析)

深度 | 全球最大“险资”:巴菲特为什么没有成为“野蛮人”?(深度分析)_第1张图片

编者按:低成本、长期限的资金来源,加上美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以及巴菲特本人独特的投资哲学,决定了巴菲特是险资,但不是大鳄,更不是“野蛮人”。巴菲特的投资启示录,值得管理层、保险公司和市场的每一位投资者思考: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将险资大鳄转变为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实现这样的转变,就意味着A股市场走向成熟、走向专业化、走向制度化。

原载于证券市场红周刊(hzkstock)、创业财富(CYCF99),转自新浪财经

周末,国内知名的险资大鳄恒大人寿等领到了保监会的重磅罚单,最近两年来,不少保险公司借助快速增长的万能险销售,迅速累积了大量的资金,在A股市场上翻云覆雨,大肆举牌,被视为“野蛮人”,最终成为“逮鼠打狼”的对象之一。

巧合的是,就在国内险资大鳄被处罚之际,全球最知名的“险资”——“股神”巴菲特也发布了2016年度致股东信。根据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年报,其每股账面价值高达172108美元,52年来的涨幅超过9000倍,股价涨幅更超过了一万倍。

虽然巴菲特在资本市场上的长期收益远超国内任何一家险资大鳄,但却鲜有争议,从来不被视为“野蛮人”,而是成为全球价值投资的引领者,与国内上述险资大鳄相比,差异为何如此之大?

资金来源不同是产生差异的根源

近年来在股市上频频举牌的险资大鳄,并非此前保险行业的翘楚中国平安、中国人寿等,而是依靠万能险爆炸式成长的中小型险资。这些公司用结算利率在5%以上的万能险实现规模扩张,加上销售渠道的费用,负债成本普遍在7%以上,而目前国内的固收类资产(债券、非标资产)的收益率整体已下滑至3.0%~4.0%,已经无法覆盖这些万能险的高成本。唯有一招,那就是在A股市场上集中投资,制造股价的狂涨。短期投资,如恒大人寿在梅雁吉祥上的快刀手法,可以获得价差收益;中长期投资,如前海人寿在万科A、南玻A等公司的举牌,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即上市公司净利润都可以确认为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大幅提升账面投资收益。

通过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只要举牌的上市公司不亏损,这些险资大鳄的每次举牌都会盈利,增加保险公司的净资产并提升偿付能力。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去市场再次募集万能险保单,获得的资金继续拿来举牌,周而复始,成为吞噬上市公司的大鳄。

而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其现金流虽然不少也来自于保险和再保险,但并非是国内险资大鳄的万能险,而是产险为主尤其是车险,保单到期,客户不要求回报率,唯一的成本在于承保客户出事时的理赔。按《经济学人》杂志的估计,其保险浮存金的成本大约在2.2%,且没有到期偿还的压力。因此,巴菲特只需要将保险浮存金的收益率超过2.2%的成本线,就可以为公司获得利润。

国内险资大鳄来源于万能险的资金,是高成本、期限较短;而巴菲特的保险浮存金,则是低成本、期限长。资金来源不同,让国内险资大鳄倾向于实现短期利润最大化,而不是像巴菲特那样细水长流式的长线投资。

投资者结构不同:割韭菜和种树的差异

中美股市投资者结构不同,也是造成差异的重要因素。国内对大鳄进出股市有个形象的说法:割韭菜。韭菜就是中小投资者,割了一茬又一茬,生生不息。根据申万宏源证券2016年的研报,上交所A股60%的市值是一般法人持有,但80%的成交量却来自于持股比例仅25%的个人投资者,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博弈的性质比较浓厚。

研究表明,在“机构-个人”的博弈格局下,机构常会利用信息优势,制造波动与个人投资者博弈,市场的波动性较大,这从过往A股数次大起大落的走势即可看出。在大起大落的走势中,坐拥信息优势的机构投资者,特别是有高成本、较短期限资金压力的万能险资金,更会倾向于制造短期波动,收割韭菜投资者。而个人投资者的频繁交易,客观上也为市场提供了流动性,便于这些险资进出。

相比较而言,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股市已经走过了“机构-个人”博弈的市场,而是演变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导的“机构-机构”的博弈格局。在这一格局下,除了2008年罕见的国际金融海啸外,市场的波动率逐步减小,以巴菲特为首的价值投资派,放弃“割韭菜”选择“种树”,和企业共同分享成长为参天大树之后的投资果实。

巴菲特极少插足被投资公司的管理

尽管通过投资成为许多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但巴菲特“放权不放任”,基本上不参与被投资公司的具体经营,都是聘请行业能手负责管理。只是在公司需要做出重大决策时,比如收购合并才参与,最终达到股东和管理层的共赢。

最为人熟知的例子是巴菲特在1983年以5500万美元收购内布拉斯加家具店90%的股份,收购之后由原大股东B夫人及其家族继续经营管理,直到1997年B夫人103岁。“我宁愿和大灰熊摔角也不愿和B夫人家族竞争”,巴菲特充分放权可见一斑。

反观国内险资大鳄,在最近两年曾爆出南玻A高管集体出走、万科A管理层对决新大股东等事件。如果这些绩优公司的管理层饭碗都不保,显然会造成公司的动荡乃至业绩的衰退,最终对实体经济产生掏空效应,股市炒作也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007年,巴菲特在回答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时表示:“投资的精髓在于:不管你是投资企业还是投资股票,都要看这个企业本身,看这个企业未来5年、10年的发展,看你对企业的业务了解多少,看管理层是否被你喜欢和信任。如果股票价格合适你就持有。”长期投资不仅要看公司和行业,更要看管理层。没有人,再好的公司和行业也难有表现。

低成本、长期限的资金来源,加上美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以及巴菲特本人独特的投资哲学,决定了巴菲特是险资,但不是大鳄,更不是“野蛮人”。巴菲特的投资启示录,值得管理层、保险公司和市场的每一位投资者思考: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将险资大鳄转变为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实现这样的转变,就意味着A股市场走向成熟、走向专业化、走向制度化。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下巴菲特赚钱的五大理财金律,如果你也能养成,也就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挣钱定会成为你生活中的惯常之事!

金律一:学习,学习,再学习

谈到学习投资理财知识,在2006年之前,对很多人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随着前两年大牛市的深入以及2008年的熊市漫漫,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认识到投资理财的重要性,观念上也从原先对理财的抗拒转变为接受,更有甚者到了盲目追捧的地步。

实际生活中,许多年轻的白领阶层都具备了投资理财的观念,但是对于投资理财,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中。

常常是听某个朋友一说哪只股票或基金好,便将自己挣来的辛苦钱倾囊投入。其实,无论你是因为工作繁忙,还是从未接触过投资理财知识,这种将钱寄希望于他人的态度是万万不可取的。

选投资理财产品,就像去商场买衣服一样,首先要从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挑选出适合自己的,所谓“量体裁衣”,而后还要讲讲品牌,看看质量,选选服务,万一有哪项不过关,你还要承担退换货甚至白白浪费钱财的风险。

巴菲特就他自身的经历总结:最好的投资就是学习、读书,总结经验、教训,充实自己的头脑,增长自己的学问,培养自己的眼光。

在对近两年牛市的收益回顾中,赚钱最多的是那些通过学习,认识到投资理财的优势,从而较早进入市场的人。如果没有一点理财知识,比如不知道什么是基金,不了解如何读年报,又怎么能抓住这两年牛市的机遇?

而即便这种机会再来100次,也依然会一再错过。所以,光有理财意识还远远不够,学习理财知识是进入市场的前提,也是避免无谓风险,获得丰厚回报的必要条件。

金律二:总结,总结,再总结

在动荡不安的投资市场中,每一次交易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值得投资者们用来分析和总结。寻找上涨的动力,探求失败的原因。

如果能够坚持记录每一次交易的心得,再配合投资理财知识的不断学习,就能在实战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长期积累下去,随着所犯错误的减少,成功也必然成为大概率事件。

股神巴菲特就在他近60余年的投资生涯中,总结出很多珍贵的投资经验。

如永远保住本金、别被收益蒙骗、重视未来业绩、坚持投资能对竞争者构成巨大“屏障 ”的公司、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坚持长期投资等等,事实证明,这些经验使他购买的股票在30年间上涨了2000倍,而标准普尔500家指数内的股票平均才上涨了近50倍。

多年来,在《福布斯》一年一度的全球富豪榜上,巴菲特一直稳居前三名。

金律三:永远保住本金

巴菲特有三大投资原则:第一,保住本金:第二,保住本金;第三,谨记第一条和第二条。

本金是种子,没有种子便无法播种,更无法收获。

在投资中,从来没有人不犯错误。错误来临时,多数人都会抱着止跌起稳的心态,认为总有一天自己的投资产品能够成为“黑马股”。然而现实却事与愿违,血本无归的故事就此上演。

美国超级投机家乔治索罗斯说过:如果你自以为是成功的,那么你将会丧失使你成功的过程。一个人必须愿意承认错误,接受痛苦。如果犯了错误不承认,不愿意接受痛苦,甚至不再感到错误的痛苦,那么你就会再犯错误,就会失去

继续赢的优势。如果在交易中一旦发觉自己有错误,决不要固执己见,将错就错,应该刻不容缓地完全改变自己的运作方向。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人人都懂,然而真正能在赔钱时勇敢割肉的投资者却寥寥无几。当市场张开血盆大口时,永远都不会给你第二次选择的机会。

因此,在投资前设定止损线、严格遵守投资纪律、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控制的范围、购买一定量的保险化解可能发生的风险,通过这些方式,达到“永远保住本金”的目的,是每一个投资者需要谨记的。

金律四:投资要趁早

只知道努力工作的人失去了挣钱的机会。

曾有记者做过一项调查,许多在金融行业、医学领域工作的人,由于经常加班,工作压力大,无暇顾及投资理财,虽然有钱却始终放在银行里,觉得省心踏实。

然而,市场上有句话说的好:只知道努力工作的人,将会失去挣钱的机会。

很多人从朋友的口中,或者书本上,了解到了理财的重要性,也动心于基金、股票、保险等理财方式,却总是因为怕麻烦或者其他的原因而迟迟不行动。这样的结果,要么是白白错失牛市的盛宴,并承受着通货膨胀下的财富缩水,要么就是风险发生之时,财富大量流失,入不敷出,悔之不已。

其实,一个人的工作年限最长不过四十年,而钱财的保障却是一生的需要。投资理财不仅可以抵御通货膨胀的风险,还可以在长期理性投资中获得丰厚回报,保障家庭和投资人晚年的生活。

投资要趁早,因为今天的一块钱不等于明年的一块钱。按照公式计算,今天的100元,在通胀率为4%的情况下,相当于10年后的多少钱呢?答案是148元,也就是说10年后的148元才相当于今天的100元。

投资要趁早,还因为复利效应会使早投资的你轻松获得更多的收益。

以每年10%的收益来举例说明:在21~28岁,8年的时间里每月投资500元,共投入 4.8万元,65岁的复利回报为256万元;在29岁~65岁,37年里每月投资500元,共投入22.2万元,65岁时的复利回报为195万元。

因为晚 8年投资,虽然多投入17.4万元,并且花了一辈子时间追赶,结果还是没有追上,收益却少了61万元。

金律五:坚持长期投资

巴菲特说:如果可能,我愿意一辈子持有下去。

无论对于股市,或者其他的理财途径,长期投资的说法虽然由来已久。然而,即便如此,每逢股市波动,或者银行加息减息等讯号放出,仍然有一部分甚至大多数的投资者很容易受到市场、消息或从众心理、波段操作的影响,轻易抛弃自己精心挑选的股票、基金、保险等其他理财产品。

假设你现在有10000元,年收益率15%,那么,连续20年,总金额达到163665.37元;连续30年,总金额达到662117.72元;连续 40年,总金额高达2678635.46元。也就是说一个25岁的上班族,投资10000元,每年收益15%,到65岁时,就能成为百万富翁。

而更加显而易见的是“复利的72法则”,即用72%去除以每年的回报率,得到的数字就是总金额翻一番所需的年数。用上面的例子来说明一下,72%除以15%,就是 4.8年。也就是说10000元,在5年后就翻番变成了20000元。

从某种意义上说,长期投资是一种对自己的肯定。你是否可以抛开一切,忠诚于自己的选择,坚持于自己的判断。

要知道,股神巴菲特为“吉列”苦等16年,最终才迎来超过800%的高额回报。因为他坚信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每天一早醒来全世界会有25亿的男人要刮胡子!

省钱才是最笨的挣钱方式!教你如何让钱"生"钱!

许多人很省钱,拼命薅羊毛,但并没有真正的省到钱,反而是最笨的挣钱方法,真正的省钱是把钱用在刀刃上,又不失生活品质。关注“七七读财”让七哥告诉你如何理财才能做到:以管钱为中心,攒钱为起点,生钱为重点,护钱为保障;让我们钱“生”钱。

七七读财

se7enmoney

深度 | 全球最大“险资”:巴菲特为什么没有成为“野蛮人”?(深度分析)_第2张图片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大家好,我是财记君,看了今天的文章,您有何感想?期待您的留言和评论!你说,我们听!

深度 | 全球最大“险资”:巴菲特为什么没有成为“野蛮人”?(深度分析)_第3张图片

相关热文(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深度 | 全球最大“险资”:巴菲特为什么没有成为“野蛮人”?(深度分析)_第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度 | 全球最大“险资”:巴菲特为什么没有成为“野蛮人”?(深度分析))